《雜曲歌辭·湋乃曲》
【全詩原文】
偏存名跡在人間,順俗與時未安閒。
來謁大官兼問政,扁舟卻入九疑山。
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和風宜夜行。
唱橈欲過平陽戍,守吏相呼問姓名。
千里楓林煙雨深,無朝無暮有猿吟。
停橈靜聽曲中意,好是雲山韶濩音。
零陵郡北湘水東,浯溪形勝滿湘中。
溪口石顛堪自逸,誰能相伴作漁翁。
下瀧船似入深淵,上瀧船似欲升天。
瀧南始到九疑郡,應絕高人乘興船。
《雜曲歌辭·湋乃曲》
【詩詞賞析】
【註釋】:
湘江二月春水平,滿月和風宜夜行。
唱橈欲過平陽戍,守吏相呼問姓名。
本詩作於大歷二年(767)。作者(時任道州刺史)因軍事詣長沙都督府,返回道州(今湖南道縣西)途中,逢春水大發,船行困難,於是作詩五首,「令舟子唱之,蓋以取適道路雲。」(詩序)「欸乃」為棹聲。「欸乃曲」猶船歌。
從長沙還道州,本屬逆水,又遇江水上漲,怎麼能說「宜夜行」呢?這樣寫,是正因為實際情況不便行舟,才需要努力和樂觀的緣故。詩的前兩句將二月湘江之夜寫得平和美好,「春水平」寫出了江面的開闊,「和風」寫出了春風的和煦,「滿月」寫出月色的明朗。詩句洋溢著樂觀精神,深得民歌之神髓。
三、四句是詩人信手拈來一件行船途遇之事,做入詩中:當槳聲伴著歌聲的節拍,行駛近平陽戍(在衡陽以南)時,突然傳來高聲喝問,打斷了船歌:原來是戍守的官吏在喝問姓名。
如此美好、富於詩意的夜裡,半路「殺」出一個「守吏」,還不大殺風景麼?本來應該聽到月下驚鳥的啼鳴,遠村的犬吠,那才有詩意呢。前人也一直是這樣寫的,但此詩一反前人老套,另辟新境。「守吏相呼問姓名」,這個平凡的細節散發著濃郁的時代生活氣息。在大歷年間,天下早不是「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那般太平了。元結做道州刺史便是在「州小經亂亡」(《舂陵行》)之後。春江月夜行船,遇到關卡和喝問,破壞了境界的和諧,正反映出那個時代的特徵。其次,這一情節也寫出了夜行船途中異樣的感受。靜夜裡傳來守吏的喝問,並不會使當時的行人意外和愕然,反倒有一種安全感。當船被發放通行,結束了一程,開始了新的一程,乘客與船夫都會有一種似憂如喜的感受。可見後兩句不但意味豐富,而且新鮮。這才是元結此詩獨到之處。
這樣的詩句是即興式的,似乎得來全不費工夫。但敢於把前所未有的情景入詩,卻非有創新的勇氣不可。和任何創造一樣,詩永遠需要新意。
(周嘯天)
問唐朝 古詩 《雜曲歌辭·湋乃曲》 的作者是誰?
答唐朝 古詩 雜曲歌辭·湋乃曲 的作者是 元結。
問偏存名跡在人間下一句是什麼?
答偏存名跡在人間,順俗與時未安閒。
問唐朝 詩歌 雜曲歌辭·湋乃曲 的出處
答雜曲歌辭·湋乃曲 的出處:
全唐詩:卷28_50
問元結 的 雜曲歌辭·湋乃曲 是什麼朝代的詩詞?
答元結 的 《雜曲歌辭·湋乃曲》 是 唐朝 的詩詞 。
問詩句 偏存名跡在人間,順俗與時未安閒 出自哪首詩?
答偏存名跡在人間,順俗與時未安閒 出自 唐朝 的詩 《雜曲歌辭·湋乃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