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後記  王 華

編者後記  王 華

編者後記  王 華

紅樓心解

編者後記  王 華

   

新紅學創始人之一俞平伯先生的《讀隨筆》約寫於1953年下半年至1954年4月,陸續發表於1954年1月1日至4月23日香港《大公報》上,未曾出版過單行本。

由上述寫作與發表的年月可以看出,它正寫於建國已四年之後,又正在他挨批之前。此時他正努力學習,提高認識,在早已修正錯誤的基礎上,更進一步,想通過這《隨筆》的寫作與發表,來更好地提高自己。所以諸多觀點都十分辯證,至今讀來仍十分令人信服。尤其《前言》與前三則,可謂是整個《隨筆》的要領,更可看出他當時思想之一般。如他在第三則中這樣寫道:

沒有寫完的最大遺憾在什麼地方呢?正因為沒有完篇,那象徵性的「風月寶鑒」還正懸著,不能夠像預期完全翻過身來。這個影響未免就太大了。正照鏡子的毛病原不能都推在二百年讀者的身上,作品的自身至少要負一半的責任。惟其如此,更容易引起誤解。反對這書的看作誨淫的黃色書籍,要燒燬它;贊成這書的,發生了「紅迷」,天天躺在床上看。對待的態度似絕對相反,錯誤的性質卻完全相同。都正看了這書,作者再三說,必須反看。他將在後回書中把它翻過身來,可惜這願望始終沒圓滿。到了今日,誰能借大荒山的頑石補完這殘缺的天呢。

這段話既通靈又切實。之所以紅學有永遠爭論不完的無數問題,其根源之一也正在此。然而平伯先生又是怎樣對待的呢?接著一段寫道:

我們對這未完之作覺得加倍的愛惜,讀書的時候又必須格外的小心,才對得起這樣好書。我們應該用歷史的觀點還它的廬山真面,進一步用進步的文藝理論來分析批判它,使它更容易為人民所接受,同時減少它流弊的發生。考證研究的工作都配合著這總目的來活動。我們必須對我們的偉大的文學天才負責,我們必須對廣大的人民負責。

由此不難看出,平伯先生此時還正準備進一步在紅學研究的道路上繼續奮鬥下去。而此時等待著他的,卻是一場急風暴雨式的大批判運動。也正因此,他的紅學研究活動,幾乎到此就畫了句號。這部《隨筆》之所以一直沒有單行出版,原因也正在此吧。如若不遭批,或許他會繼續寫下去,出版後他還會不斷修改與訂正,……現在說這些,當然都是多餘的。

現在距當時已過了半個多世紀,重讀這部《隨筆》,依然感到它博大精深。雖不無值得修訂之處,而大體上仍完好。仍可把它當作平伯先生的一部極有見地的紅學著作來讀。

乘此出版插圖本之機緣,將他此後寫的一些紅學文章一併附入,而書名不改,我想,這不會影響與有損原貌,只會豐富之。尤其晚年的幾篇文章,也是除了收入《俞平伯全集》之外,另處難覓,附入這插圖本,則更為讀者提供了方便。

有關《樂知兒語說》,還必須再說幾句。

《樂知兒語說》是連《俞平伯論紅樓夢》都未曾收入的文字,只有在他身後編《俞平伯全集》的時候才被收入。它是晚年最坦然的反思。有些想法與觀點,似乎看來有些離奇,但卻是發自一位老人的肺腑之言,一位後半輩子對紅學諱莫如深的紅學家的肺腑之言。行文依然十分辯證而通達,而境界更加坦然而超脫了。我想,大家在通讀《隨筆》之後,一氣讀完附錄,直至《樂知兒語說》,定會對《隨筆》體會更深。

2005.4.14,北京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