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古代人如何罵人:古代罵人的話精選
中華泱泱大國數千年文明史,看似不文明的罵人藝術也是源遠流長。現代罵人的花樣古人自然望塵莫及,但古人罵人時玩弄的文字藝術卻是當今罵得淺薄低俗的人們所不能比的。
古人罵人的話在史書資料中的記載恐怕還沒有如今網絡上一天之內蹦出的多。原因據本人猜測有以下幾種:第一,普通老百姓罵人的話一般是不會被記入史冊的,不普通的人又不多:第二,不普通的人大部分要保持有涵養的樣子,罵人在古代尤其是孔夫子成名之後不提倡,儘管夫子也罵過人:第三,詞彙量沒今天的大,且古人不像而今的人們有那麼多不滿和牢騷,動輒開口罵,什麼都拿來罵,誰都敢罵。
罵人總是分情況的。當然,在那個尊卑分明的時代,普通人總是被不普通的人罵,這是地位高低決定的,沒辦法的事兒。比如說當了皇帝的劉邦就常罵臣下「豎子」「豎儒」,其中很霸氣且匪氣的一句是「豎儒,幾壞而公事!」,豎儒一般譯作「小子」,就是現代人所說「嫩」傢伙,「而公」則指老子,這句話挺像現代人的口氣——你這小子幾乎壞了老子的大事。
難怪很多人都視劉邦為小人, 都一代君主了還改不了未發跡時的市井小民無賴勁兒,把為他打江山的臣子罵成這樣。「豎子」一詞據說是古代最經典的罵人話,《辭源》解釋說:「對人的鄙稱,猶謂'小子'。」《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豎子」解釋為「對人的蔑稱」。 不管怎麼解釋,它都是貶義詞。劉邦經常用它來罵人,名聲不好不是沒道理啊。這是歷史上的例子,文學作品中地位低的人挨罵也是常見的。
《紅樓夢》裡鳳姐對下人動輒就是「放你娘的屁」「扯你娘的臊」,罵得極粗野,就因為罵得粗野,才更讓下人們怕她,若是她學林黛玉的修養,就算她罵得出口也會有下人當場笑出來吧。但這些罵僅限於對家奴,再則就是平輩人,王熙鳳再潑辣她也不敢觸犯賈老太太,賈政,王夫人等人。在榮寧兩府她的地位是高,那不過是地位更高的人給了她些權力。
雖然罵人自古以來都不是被提倡的現象,但就是聖人也有開罵的時候。孔老夫子講德,講禮,講修身養性,可他還是說了一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小人」一詞用作自謙的例子太多了,以至於這句話聽上去不像罵人的,只不過是罵得有涵養些罷了,不信你跑回那個時代對女子這麼說,她不生氣才怪。夫子也罵過他的學生。一天,夫子看見弟子宰予大白天睡覺沒有學習,於是大罵「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孔子並不一定真覺得宰予已經無可救藥到「朽木」「糞土之牆」的程度。這句話應該是用誇張了的意思來警誡弟子珍惜光陰以求學。所以說被稱為「聖人」的夫子說出這樣的話並不過分。他也是一個人,有自己的喜惡,況且夫子用語不像粗莽之輩,算是很有分寸。這大概與他所追求的境界有關係,有點兒類似於「怒其不爭」,不得以才罵。范增罵項羽「豎子不足與謀也」也是如此,想他項羽英雄偉業唾手可得,卻因為死要面子不肯殺劉邦而給自己留下了一個大隱患,亞父氣憤得差點兒吐血之餘只能無奈地罵一句。但這句話的關鍵不在「豎子」,「豎子」是古人氣憤時往往脫口而出的詞。「不足與謀也」才是重點,儘管脫離「豎子」二字它不算罵人的話。項羽好歹也是一世英名,奪得漢家半壁江山,不知讓多少人望而生畏,且他不像劉邦那樣貪財好色,也能知人善用,不過是因為性格中的弱點注定他敗在劉邦手裡。「不足與謀也」實在太嚴重了,眾人隨項羽闖蕩多年,業績還不夠輝煌嗎?
罵人的詞兒頻頻出現的文學作品大概只有《水滸傳》和《紅樓夢》,但這也不是能和今天的詞彙量相比的,正史記載更不用提了。古今相同的一點就是罵人大多不是無緣無故的,很多時候人都是被逼急了或者因為有需要而故意去罵。《世說新語》中有一段說「張興年八歲,虧齒,先達知其不常,故戲之曰『君口中何為開狗竇?』張應聲答曰『正使君輩從此中出入!』」。欽佩此人小小年紀便如此機智之餘又有些好笑——戲弄他的任何苦如此呢!惹毛了小孩兒也不是什麼好事兒,結果搬石頭砸了自己的腳。又有典故說司馬懿要除掉曹爽,曹的謀臣桓范冒著生命危險給曹爽送信,可曹信了司馬懿的鬼話沒當回事兒,結果全家被斬。桓范受此牽連惱火無比,大罵曹爽「蠢如豬狗」,就是當今的人也不會覺得這話罵得很損,雖然確實比古人常用的「豎子」罵得凶,人家桓范可是冒著生命危險呢,不惱火才怪。
同時我們能發現,古人已經習慣於用動物來罵人了。從一方面來講,這是人肯定人的價值的表現;從另一方面來講,罵人用語愈加生活化,不似更早的人們,罵人的字詞上文縐縐的,沒有氣勢。為需要而去罵的例子也不少,且大多因為政治利益的緣故,遠一些如孔明搖搖扇子動動嘴皮子罵死王朗,罵退曹操十萬大軍;彌衡擊鼓罵曹又留下一段佳話。因為這種水平太高了,以至於我們把它們當作佳話來看。近一些的如唐朝徐敬業反武則天,駱賓王代他寫的檄文「……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洎自晚節,穢亂春宮;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後宮之娑。入門見嫉,娥眉不肯讓人;掩袖工讒,狐媚偏能惑主……人神之所共嫉,天地之所不容……」似乎古人罵人最多也就是有涵養,很哲學,讓被罵之人不是無可還口就是氣到病乃至一命嗚呼。但像駱賓王那樣駢散結合,比喻誇張對偶全用上,那麼有文采的很是少見。據說就是因為這篇罵詞太精彩了,連愛面子的武則天都惋惜有如此之才卻不能為朝廷所用。仔細分析,其實駱賓王沒用多少明顯的罵人的詞兒,只是這些誇張性的詞兒和真真假假的事兒結合起來,完全有句句傷人的效果。
虺蜴也好,豺狼也罷,都比不上一句「狐媚偏能惑主」,駱賓王開創了罵女人味狐狸精之先河外,讓歷史上唯一的且政績上有「貞觀遺風」製成的女皇帝在許多後人心中都是一副妖嬈的模樣,很多人都不記得「武照」,只記得「武媚娘」,對於歷史的真相暫不研究,我們只能說「百無一用是書生」的說法太瞎了,文人在歷史中的作用是無法被忽視的。
古人罵人也是一種表明憎惡的方式。古人信奉倫理綱常,那些違背倫理綱常的人往往被罵得很慘。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人罵呂布為「三姓家奴」,真是酣暢淋漓,把易主如換鞋的呂布罵得體無完膚,與今人所罵「漢奸」「賣國賊」之類相比,「三姓家奴」更具鄙視色彩。至於《水滸傳》中常罵得「這廝」「鳥」之類,則形象地描繪出了人物的個性特點,讓一群綠林大漢變得可愛起來。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古時地位低的人不敢罵上一級的。「曹賊」不就是平民百姓送給曹操的一頂高帽嗎?《紅樓夢》中焦大道「承望到如今生下這些畜牲來!每日家偷狗戲雞,爬灰的爬灰,養小叔子的養小叔子」,幾句話不就把那些位高望重的老爺們罵了個遍嗎?古人也有隨便罵人的時候,罵得不堪入耳的大有例子在,只不過與今人相比不值得一提罷了。古人的牢騷和不滿也不少,但古人在性情修養上很有一套,或抑制情緒,或將之轉化到文學創作上,結果只有幾分失落,哪兒像現代名不副實的許多「憤青」,越憤越顯青澀。新的一代人有更愛罵人的趨勢,也有更大的被罵得趨勢,再這麼叛逆下去,恐怕連父母都要憤怒且無奈地喊——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憤怒時痛罵一番可以理解,但罵得口無遮攔,污穢不堪就無法讓人原諒。誰生氣,鬱悶時都有發洩的權利,想罵幾句沒人會捂著他們的嘴,但是每開口就扯及不相關的人甚至拿一些不該罵的人來消遣就太可恨了。且看今日互聯網上的帖子,完全就是罵人專家培訓基地,不知培養出了多少罵人總有理的人。有那個時間浪費在無需開口動粗的事兒上,還不如把自己那點兒素質提高些——人人都這麼做時,誰還會讓我們如此不爽,想動口爹爹媽媽祖宗十八輩兒地全用上還是比不上古人的一句流傳千古的精彩罵語呢?今天的新新人類尤其該反省一下自己,罵人大多數情況下傷不了對方,卻無意中傷到了自己的形象,乃至自己和愛自己之人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