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之策,陰陽錯綜。
是興神物,以前民用。
受命如響,吉凶生動。
子取策名,僕沿理控。
先覺仲尼,方人子貢。
惟誠前知,不億而中。
中庸即易,是道公共。
非策之策,斯語請誦。
悲愁快於刀,內割肝腸痛。
有在皆舊物,唯爾與此共。
衣裳昔所制,篋笥忍更弄。
朝夕拜空位,繪寫恨少動。
雖死情難遷,合姓義已重。
吾身行將衰,同穴詩可誦。
三春芳意遍群葩,今日崧高肇錫嘉。
西館暫為湯餅會,北堂長奉綵衣華。
只今喜有菟裘約,此去仍標桂籍花。
吉甫重歌山甫誦。
莫問花開花落時,幽芳不必斗濃枝。
晝長無事香銷篆,朝誦《楞嚴》暮誦
山川困遊人,而不斷歸夢。
其餘惟日月,朝夕南北共。
日光驅人身,擾擾逐群動。
鄉思須暫忘,世事哪止重。
豈如月可喜,露坐息倥傯。
清明入襟懷,萬里絕纖霿。
愛之不能飧,但以目睛送。
想知吾在廬,皎皎上修棟。
慈親坐高堂,切切兒女眾。
憐其到吾前,不使降帷幪。
豈不映時節,荏苒更季仲。
而我去方急,其能計歸鞚。
我非土木為,耳目異聾瞢。
念之曷由安,腸胃百憂中。
何言月可喜,喜意亦有用。
為其同時時,水木光可弄。
猶勝夢中事,記之聊一誦。
漢字誦的釋義
誦
(形聲。從言,甬聲。本義:背誦、朗讀)
同本義 [recite;read aloud]
誦,諷也。--《說文》。徐鍇曰:「臨文為誦。」
興道諷誦言語。--《周禮·大司樂》。註:「背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
春誦夏弦。--《禮記·文王世子》
宴居有師工之誦。--《國語·楚語》
子路終身誦之。--《論語·子罕》
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真誠之勞矣。--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又如:熟讀成誦;過目成誦;背誦;誦經;記誦(默記和背誦);誦篤篤(嘰嘰咕咕,嘟嘟嚕嚕);誦詠(誦
誦song
⒈背讀,用抑揚高低的腔調念:背~。朗~。
⒉述說,陳述:~功。
⒊詩篇:作~。
⒋〈古〉通"訟"。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