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之昔負天下才,掃掩眾說猶除埃。
張籍盧仝斗新怪,最稱東野為奇瑰。
當時辭人固不少,漫費紙札磨松煤。
歐陽今與韓相似,海水浩浩山嵬嵬。
石君蘇君比盧籍,以我擬郊嗟困摧。
公之此心實扶助,更後有力誰論哉。
禁林晚入接俊彥,一出古紙還相哀。
曼卿子美人不識,昔嘗吟唱同樽罍。
因之作詩答原甫,文字駃穩如刀裁。
怪其有紙不寄我,如此出語亦善詼。
往年公贈兩大軸,於今愛惜不輒開。
是時有詩述本末,值公再入居蘭台。
崇文庫書作總目,未暇綴韻酬草萊。
前者京師競分買,罄竭舊府歸鄒枚。
自慚把筆粗成字,安可遠與鍾王陪。
文墨高妙公第一,宜用此紙傳將來。
箭菔弓弢小獵回,壯心自笑未低摧。
前身家近盤閶路,曾看吳王射雉來。
綵鳳穿花啄石苔,玉窗瓊戶紫煙開。
山人不說羅浮夢,卻憶玄都觀裡來。
火傘朱旗總叱開,新涼稍自白蘋回。
世人枉了嗔風伯,到底煩渠送雨來。
勢掠郊原飛急雪,聲搖窗戶過奔雷。
坐知多稼連雲熟,不獨新涼傍枕來。
錦翼花冠安在哉,雄飛雌伏盡塵埃。
一雙童子應惆悵,不見真人更獵來。
借問襄王安在哉,山川此地勝陽台。
今宵寓宿高塘館,神女何曾入夢來。
水深花影地莓苔,春色烘人若不開。
走報鴒原無別事,遠將歌管酒壺來。
此度春非草草回,美人休著剪刀催。
直須殘臘十分盡,始共新年一併來。
時方用武我業儒,超也賣筆來吾廬。
曰予制筆似輪扁,妙不能言徒歎吁。
宣城阻兵十三載,猶喜山中老在。
拔來紫穎帶秋霜,制得筆成時世改。
鄉年草創供玉堂,玉堂仙人云錦裳。
三縑一字不易得,筆價亦與時俱昂。
莫怪年來棄如土,掃除風塵必斨斧。
爾今賣筆我賣文,何異適越資章甫。
呼兒為我買一束,亟用寫成懷古錄。
一書永字三歎賞,八法以之隨意足。
我有佳音語爾知,用筆將見文明時。
諸公筆諫佐明主,老我筆耕箋古詩。
詩成未若相如倦,毛穎更須重作傳。
牽聯為爾書姓名,霅上溪山亦蔥蒨。
中秋適逢酒禁開,椰瓢酌我新綠醅。
酒酣仰視月中兔,長嘯一聲歸去來。
玉殿簽聲玉漏催,彩花金勝巧先裁。
宿雲容與朝暉麗,共喜春隨曙色來。
香靨凝羞一笑開。柳腰如醉暖相挨。日長春困下樓台。照水有情聊整鬢,倚闌無緒更兜鞋。眼邊牽繫懶歸來。
不肯歸休本俗才,癡兒了事太悠哉。
勸君抽取文符手,且就涼軒鬥茗來。
窄衫盤鳳稱身裁,玉靶雕弓月樣開。
紅粉別依回鶻隊,君王新自虎城來。
日晚新豐醉酒回,玉鞭敲鐙萬人開。
綠槐馳道橫穿過,不管金吾導騎來。
白團扇子合歡裁,出水菱花鏡面開。
好是緱山明月夜,大家騎鳳上天來。
眾壑中分嶺勢回,數家茅店傍山開。
長風吹入松梢去,一片笙簧動地來。
山衣草屐染莓苔,雙眼猶慵向俗開。若比吾師居世上,
何如野客臥巖隈?才聞錫杖離三楚,又說隨緣向五台。
乘醉吟詩問禪理,為誰須去為誰來?
青山控野雙門壯,白浪排空萬馬來。
蕃草蓆鋪楓葉岸,《竹枝》歌送菊花杯。
明年尚作南賓守,或可重陽更一來。
漢字來的釋義
來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麥子形。本義:麥。小麥叫「麥」,大麥叫「麰」(或寫作「牟」))
同本義 [wheat]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說文》
貽我來牟。--《詩·周頌·思文》。段註:「武王渡孟津,白魚躍入王舟。出涘以燎。後五日。火流為烏,五至,以殼俱來,此謂遺我來牟。」
於皇來牟。--《詩·周頌·臣工》。疏:「歎其受麥瑞而得豐年也。」
又如:來牟(古時大小麥的統稱)
未來,將來 [future;next;incoming]
來日方長。--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文集》
知來者之可追。--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又如:來代(後代;後世);來
來(來)lai
⒈從甲方到乙方,跟"去"、"往"相對:~電傳。~到了天安門廣場。
⒉來到,發生:~臨。雨~了。~了險情。
⒊〈表〉時間,某段時間以後,今後:古~。近~。二十年以~。將~。未~更加美好。~年(明年)要取得更大的成績。
⒋〈表〉動作(代替另一具體的動詞):再~下盤棋。我不行,你~吧!我們去游泳,你~不~?
⒌在動詞前,〈表〉要做某事:我~幫你。大家都~獻計獻策。
⒍在動詞後,〈表〉趨向,繼續做或曾經做過:請進~。拿過~。一路走~。這衣服哪兒買~?
⒎〈表〉粗略估計的數目:兩米~長。三十~歲。
⒏助詞。在一、二、三等數詞後,〈表〉列舉:獲得這一成果的原因:一~是領導的關懷支持,二~是同志們的共同努力。
⒐助詞。詩歌裡用著襯托,配合音節:正月裡~是新春。
⒑〔來回〕
1去了再回來。
2往返一次。
⒒〔來往〕
1來和去。
2交際。
⒓〔來歷〕人或事物的由來或經過。
⒔〔來源〕事物的起源、根源。
⒕〔來著〕助詞。用於詞尾。〈表〉已發生過的事:昨天我們在這兒開會~著。
────────────────—
來lai 1.慰勞;勸勉。 2.通"賚"。送給;賜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