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傳出葡萄,星郎上郡豪。
五營分貝冑,萬騎擁鸑旄。
野日寒如月,河冰聚若刀。
凶門隨命鑿,仗勝有龍韜。
符離道士晨興際,華岳先生屍解余。
忽見黃庭丹篆句,猶傳青紙小朱書。
符離既班師,北討意頗闌。
志士雖有懷,開說常苦艱。
諸將初北首,易水秋風寒。
黃旗馳捷奏,雪夜奪榆關。
符公寄郡理,犀刃不可觸。
白書庭無訟,一切就整蕭。
秋風九月涼,閒暇顧僚屬。
謂茲落帽會,千載有賢躅。
西山多爽氣,盍亦具艱僕。
曉出古城隅,薄霧隱疏木。
乍見溪山明,已洗簿書俗。
雲間阿蘭若,小步偏深曲。
逸興不受制,更到山之麓。
弔古動高懷,臨風展遐矚。
扶光迫西汜,回棹泛清淥。
鉤簾陳密坐,羅列進餚餗。
賓這岸巾幘,禮數免挽束。
時因笑語驚,鷗鷺入蘆竹。
導從偃旌旗,城郭初燈燭。
我愧人物微,情睠久虛辱。
終日陪後乘,可但玩黃菊。
亦復見民田,枯秸瘦無谷。
那能給租賦,止可縱芻牧。
吾民窘窮狀,蠹損非一日。
願施膏澤手,小使千里足。
化此登高樂,伴散入幽谷。
盡令登春台,老稚同鼓腹。
公徐登廟堂,摩天逞鴻鵠,
下瞰清中原,更作四海福。
符吏匆匆叩夜扃,便隨金簡出幽冥。
蒙師薦拔恩非淺,領得生神九過經。
符輩安能劃且編,可憐辛苦事雕鐫。
絕弦舉世無能聽,覆瓿他時未必傳。
符命自陶唐,吾君應會昌。千年清德水,九折滿榮光。
極岸浮佳氣,微波照夕陽。澄輝明貝闕,散彩入龍堂。
近帶關雲紫,遙連日道黃。馮夷矜海若,漢武貴宣房。
漸沒孤槎影,仍呈一葦航。撫躬悲未濟,作頌喜時康。
符竹剖千里,休戚系一方。
田里息愁歎,民安由吏良。
方今重茲選,俾近天子光。
臨遣重丁寧,考察何精詳。
吾兄富才業,敏銳鋒莫當。
論事切時務,玉音屢褒揚。
都梁雖遠郡,於今為邊防。
帝曰惟汝諧,專城賴紀綱。
吾兄勤布宣,德意達窮鄉。
朝夕念此民,啟處幾不遑。
世方急催科,下令嚴秋霜。
罷癃因鞭笞,男女失耕桑。
財貨豈不足,眾弊實蠹傷。
但能澄其源,府庫有餘藏。
無告深可憫,盻盻將流亡。
根本不護惜,忍以斤斧戕。
吾兄獨反是,屬邑賴小康。
願言堅此志,益使仁風翔。
此邦介荊蠻,其俗氣稟剛。
宜以寬治之,馴擾狡與強。
用法人固畏,中心要易忘。
十步有茂草,多士詠思皇。
況有賢師儒,德年侔珪璋。
薰陶亦既亦既久,濟濟觀趨蹌。
儒風果大振,鄒魯相頡頏。
為政有先務,本固末乃昌。
規模欲傳後,計慮宜深長。
天下久無事,武備弛不張。
干戈朽且鈍,卒伍驕而狂。
教飛不可緩,常若赴敵常
軍陣日修明,奸宄敢陸梁。
塞下憂空虛,積粟乃金湯。
郡事無不宜,休譽寢以彰。
吾君不忘遠,大明燭無疆。
承宣有如此,促召歸周行。
嗟予寡所合,幽居空激昂。
每懷濟川志,自愧非艅艎。
吾兄捨我去,矯首遙相望。
我懷不能已,作詩述肺腸。
微塵裨高山,可笑不自量。
相期配古人,豈徒出尋常。
努力進此道,千古垂芬芳。
罔俾循吏傳,專美龔與黃。
符節光華二十春,壯猷曾不侍嚴宸。
棲心香火才同社,放意溪山幸卜鄰。
再世簪纓宜袞袞,一門蘭玉尚詵詵。
霜清三港追隨地,丹旐飄然淚滿巾。
符亭之地雅離群,萬古懸泉一旦新。
若念農桑也如此,縣人應得似行人。
山如巫峽煙雲好,路似嘉祥水木清。
大抵遊人總應愛,就中難說是詩情。
符菉玉搔頭,艾虎青絲鬢。一曲清歌倒酒蓮,尚有香蒲暈。角簟碧紗廚,揮扇消煩悶。唯有先生心地涼,不怕炎曦近。
符札深投進玉函,琅琅震響穴難探。
隔凡不許遊人到,一竇中藏萬丈潭。
符離封城古雲望,扼控東南地形壯。
飛流金粟走舟車,鎮壓奸雄宿兵仗。
昌言才思老台閣,聲名遠出風騷將。
倦直承明得守符,詔書遣臨士民上。
萬家裁製須得宜,譬若楩楠迎大匠。
京師從游日月久,送君酒酣益惆悵。
人生豈效雞鶩群,意在糠粱取甘養。
邊隅多故方急材,往往稠人拔公相。
吾儕有策空自奇,皎皎丹衰亦誰亮。
欲隨戎馬僅勝衣,強作文章還覆醬。
大都用置繫於時,丈夫未死固難量。
觥巡捲到君勿辭,行看岸下船頭放。
我今聯束若愁鷹,注目青雲思遠颺。
一麾當復泛隋渠,願君加數為公釀。
符不書,藥不採。
起死禁不祥,幸有這個{按,
指拄杖}在。滿院薰風夏日長,
人在藕花香世界。
符印懸腰下,東山不得歸。獨行南北近,漸老往還希
迸筍侵窗長,驚蟬出樹飛。田田池上葉,長是使君衣。
符火應周天。加減無差達四禪。潛養鐵牛噴玉蕊,功圓。換骨回陽證妙玄。般若有因緣。超上波羅意坦然。穩駕神舟歸極樂,塵捐。清淨心攄
符法千年人尚畏,神林三鼓酒盈杯。
油囊為取天河水,更折蟠桃海上來。
符守分珪組,放情在丘巒。悠然造雲族,忽爾登天壇。
求古理方賾,玩奇物不殫。晴光散崖壁,瑞氣生芝蘭。
中有四瀑水,奔流狀千般。風雲隱巖底,雨雪霏林端。
晶晶含古色,颼颼引晨寒。澄潭見猿飲,潛穴知龍盤。
坐憩苔石遍,仰窺杉桂攢。幽蹊創高躅,靈藥余仙餐。
攜賞喜康樂,示文驚建安。縑緗炳珠寶,中外貽同官。
末調亦何為,輒陪高唱難。慚非御徒者,還得依門欄。
符節何妨彩服斑,專心溫靖寧求閒。
賓朋忽吊西河上,父子繼游東岱間。
前日台門哭瓜葛,同時華屋落丘山。
不須更問相從舊,行道人之亦涕潸。
符佑戰,九河溢,
砥柱植兮。珪確競,
天地昏,清風滌兮。
大中之道,關百聖而不熄兮。
用之不失其時,公獨得兮。
公筆之不倚,而字這不泐兮。
公意之不偏,而態之不迫兮。
我觀此書,公心尚可覿兮。
漢字符的釋義
符〈名〉
(形聲。從竹,付聲。從「竹」,表示與竹子有關。本義:古代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將用的憑證,雙方各執一半,以驗真假)
符信 [tally]
符,信也。漢制以竹長六寸分而相合。--《說文》。按,有銅虎符,竹使符,或曰五寸,古用圭璋,其後乃以符代之。
門關用符節。--《周禮·掌節》。註:「如今官中諸官詔符也。」
若合符節。--《孟子》
封皇帝璽符節。--《漢書·高帝紀》
晉鄙合符,疑之,舉手視公子。--《史記·魏公子列傳》
又如:符璽(古代帝王的印章);符寶郎(古官名。即「符璽郎」,掌管皇帝八寶及國家的符節);符契(符券契約一類文書
符 fu
⒈〈古〉朝廷傳達命令或調兵遣將的憑證。用金、玉、銅、木、竹等製成,刻上文字,分成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合起來以驗證真假:兵~。竊~救趙。
⒉記號,標誌:音~。標點~號。安全~號。
⒊相合,一致:完全~合。完全相~。
⒋道士、巫婆等搞迷信活動騙人錢財所畫的圖形或線條,騙說"可以驅逐鬼神":~咒、靈~等等都是騙人的把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