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端生筆下一部可以跟紅樓夢媲美的佳作——再生緣
大家對於越劇《孟麗君》並不陌生。但對於該劇的原作者陳端生大約並不瞭解。戲劇《孟麗君》改編自清代的彈詞小說《再生緣》,而《再生緣》的作者就是清代才女才女——陳端生。
閨帷無事小窗前,秋夜初寒轉未眠。
燈影斜搖書案側,雨聲頻滴曲欄邊。
困拈新思難成句,略檢微詞可作篇。
今夜安閒權自適,聊將彩筆寫良緣。
這便是《再生緣》的開篇詩。「今夜安閒權自適,聊將彩筆寫良緣」,正是陳端生創作這部小說的緣起。郭沫若曾經盛讚《再生緣》,說其可以和《紅樓夢》相媲美。
陳端生出生於書香世家。她的祖父陳兆侖是雍正進土,桐城派古文家方苞的入室子弟,曾任順天府尹、太僕寺卿等,文才為時人推崇;父親陳玉敦中過舉人,曾任雲南、山東等地地方官。母親汪氏則是大名鼎鼎的進士汪上堉之女,也是一位頗通詩書的大家閨秀。陳端生在這樣的家庭長大,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
陳家思想並不守舊,相反十分開明,鼓勵女子「諷習篇章」「多認典故」「大啟靈性」。陳端生就是這樣從小飽讀詩書,再加上自己的極高的文學天賦,成了遠近聞名的才女。
從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動筆創作《再生緣》,到乾隆三十四年八月,短短九個月,她已寫了八卷。當時父親赴山東為官,陳端生也跟著來到山東登州。到第二年二月,她又完成了第九捲到第十六卷,計六十萬字的長篇著作。
乾隆三十五年(公元1770年)七月,陳端生的母親汪氏病故。喪母之痛使陳端生深受打擊,母親於她,更像是位知音。知音沒了,她的書又怎麼寫得下去呢?接下來的日子裡,她只是對書稿做了一些潤色、修改,並未繼續寫作。
陳端生二十三歲時,嫁與名家子弟范菼為妻。婚後夫妻琴瑟和鳴,使她重新感受到生活的快樂:
幸賴翁姑憐弱質,更忻夫婿是儒冠。
挑燈伴讀茶湯廢,刻燭催詩笑語聯。
錦瑟喜同心好合,明珠蚤向掌中懸。
婚後第六年,范菼受順天鄉試中科場舞弊案牽連,被發配新疆給邊關守軍為奴。丈夫受難,家族蒙羞,陳端生只有強打精神,養育一對兒女長大成人。
此時《再生緣》十六卷手抄本已在社會上逐漸流傳開來,受到好評,「惟是此書知者久,浙江一省遍相傳」。不少書迷,親朋好友都鼓勵她寫下去。就這樣,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陳端生在擱筆十二年後重新動筆,完成了第十七卷。
接著,陳端生的父親病逝,女兒天折,在一個接一個的沉重打擊之下,陳端生終於病倒了,病情與日加重,最終香消玉殞。《再生緣》最終未能完結,被後人稱為「無尾的神龍」。其後,由清代女詩入梁德繩續上三卷共計二十卷,並由女作家候芝整理修改後刊行,但已失端生初心。
著名學者陳寅恪先生對《再生緣》十分推崇,認為它是「彈詞中第一部書」,並深為陳端生的悲慘遭際惋惜,曾說:「陳端生以絕代才華之女子,竟憔悴憂傷而死,身名淹沒,百餘年後,其實跡幾不可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