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人物賞析(林黛玉)
林黛玉,小說的主要人物之一,屬金陵十二釵正冊。小名顰兒,賈母外孫女,寶玉表妹。出身於“鐘鼎之家”、“書香之族”。母親賈敏,是賈赦、賈政之妹,早喪,故黛玉寓居於賈府。後其父林如海亦亡故,遂長期寄居在賈府。
她美麗而聰慧。雖然自小怯弱多病,卻有“一段自然的風流態度”。所謂“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子勝三分”。心靈純真,堅執於感情與理想的追求。“孤高自許,目無下塵”,不善於掩飾自己的言行,常用“比刀子還利害”的話語投向庸俗與虛偽,以至被周圍的人以為“刻薄”、“專挑人的不好”。在禮教森嚴,人際關係勢利而冷酷的賈府中,她深感自己寄人籬下的屈辱地位,時時“自矜自重,小心戒備”。黑暗的環境,個性的壓抑,使她內心蘊積著反抗的情緒。在蔑視權勢、渴望自由的思想基礎上,她被賈寶玉視為從來不講“混帳話”的知己,他們由兩小無猜而發展為真摯的愛情。黛玉把全部的熱情與憧憬都寄托在這一愛情之中。
這愛情給她帶來更多痛苦的眼淚。她追求的是執著、專一的愛情,薛寶釵的插入及“金玉良緣”的傳說使她疑慮、憂鬱。另一方面,由於禮教的束縛,儘管她多次試探寶玉,卻不敢明確表達自己的戀情,當寶玉用《西廂》曲詞向她吐露衷腸時,她卻生氣地說他“學了這些混話來欺負我”。這愛情更給她添上一種難以痊癒的“心病”,她不能主宰自己的婚姻,面對強大的封建勢力,她無力抗爭。於是她“不是愁眉,便是長歎”,落花與眼淚成為她悲苦命運的象徵,如她那首著名的《葬花詞》所描寫:“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又如另一首《桃花行》所說:“眼淚觀花淚易干,淚干春盡花憔悴。”這種強烈的悲劇感與幻滅感既是對自身命運的悲悼,也是對不合理封建制度的控訴。
後四十回續作對林黛玉的描寫有違背曹雪芹原意之處,如她也勸寶玉研讀“取功名”的“八股”,以至寶玉覺得她“勢欲熏心起來”,與前八十回精神不符,削減了黛玉人格的光彩。但續作對寶、黛愛情結局的處理,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賈母、王夫人為寶玉議婚,終於揀中賢惠明達的薛寶釵,並用鳳姐的“掉包兒”之計,瞞過寶、黛而完成“金玉良緣”,突出了封建勢力的“狠毒冷淡”。寶玉與寶釵成婚之夜,黛玉在瀟湘館裡的病榻上,滿懷悲憤,焚去詩稿,嘔血而死。
她與賈寶玉都是作者在書中極力歌頌的正面形象,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著名的典型人物。
附《紅樓夢曲·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暇。
若說沒奇緣,今生偏又遇著他;
若說有奇緣,如何心事終虛話?
一個枉自嗟呀,一個空勞牽掛。
一個是水中月,一個是鏡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淚珠兒,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