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說紅樓夢中的茶文化 愛茶人必看
一、賈母為何不愛吃「六安茶」?
《紅樓夢》中提到的茶名主要有:賈母不愛吃的「六安茶」、妙玉特備的「老君眉」、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怡紅院裡常備的「普洱茶」、茜雪端上的「楓露茶」、黛玉房中的「龍井茶」。另外還提到「漱口茶」、「茶泡飯」等與茶有關的茶。
櫳翠庵品茶[詳見小說第41回「品茶櫳翠庵」],當妙玉捧茶給賈母時,賈母初以為是「六安茶」而不吃,當被告知為「老君眉」後方才吃。在明代屠隆《考槃餘事》中記載:「六安茶品亦精,入藥最效,但不善炒,不能髮香,而味苦,茶之本性實佳。」又據《中國茶經》記載:「六安茶產於壽州盛唐[現為安徽六安市],其中『小峴春』最為出名。」自唐代始被列為名茶,屬綠餅茶。而「老君眉」實為岳陽[古稱岳州]洞庭君山所產的「君山銀針茶」(也有學者認為屬普洱茶,筆者認為是屬黃茶類),其外形似眉毛,滿批白毫,又因產於君山,故名「老君眉」。清代袁枚《隨園食單》中記述:「洞庭君山出茶,色味與龍井相同,葉微寬而綠過之,采掇很少。」其品質為,外形芽頭肥壯、緊實挺直、芽身金黃、滿披銀毫,湯色橙黃明淨,香氣清純,滋味甘醇,葉底嫩黃勻亮。屬於輕微發酵茶中的黃茶類的品種。賈母不愛吃「六安茶」,而喜歡「老君眉」,筆者以為恐有以下原因:
(1) 日常生活習慣所致。賈府在北方,而北方居民多喜飲花茶類和發酵茶類。
(2) 賈母方才吃了酒肉,而茶葉功效中就有醒酒去肥膩之勞,再加上賈母年事已高,脾胃虛弱,飲滋味醇和的茶葉較適合。因為茶葉中一般發酵茶的去膩解酒的功效要好於不發酵茶[綠茶],所以北方少數民族地區因飲食中多酒肉,所以他們「寧可一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喝的多為再加工茶中的緊壓茶或紅茶等等。
(3) 符合賈母德高望重,一家之母的身份。取「老君」、「長壽」之意,顯示身份。最有意思的是賈母吃了半盞後便遞給了劉姥姥吃。而劉姥姥便一口吃盡,笑道:「好是好,就是淡些,再熬濃些更好了。」賈母眾人都笑起來。劉姥姥散居鄉下,體力勞動繁重,日常生活中飲食方面口味也較重,所以說出如此之話,便很自然了。日常生活習慣的差異,喫茶習慣的強烈對比與反差,更襯托了賈母的寬厚慈愛、地位尊貴,從而也間接地刻畫了賈母的性格。從妙玉的備茶「老君眉」的行為中,曹雪芹把妙玉的深懂茶道、人道[不得不恭維、討好賈母的「道」]的一個「檻外人」的性格,也刻劃的細緻入微,一個聰明乖巧,人見人愛的丫鬟呈現在讀者的面前。
「普洱茶」,出產於雲南西雙版納、思茅等地,集散在普洱縣。自唐始用,到宋時已列為貢品名茶。是黑茶中的一種,屬完全發酵茶。它的品質特徵是:外形條索粗壯肥大,色澤烏潤或褐紅,滋味醇厚回甘,並有獨特的陳香。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有降血脂、減肥、抑菌、助消化、暖胃、生津、止渴、醒酒、解毒等多種功效。小說中第63回「壽怡紅開夜宴」,有一段寫林之效家的查夜來到怡紅院,和寶玉的對話中提到了「普洱茶」。原文中:林之孝家的又向襲人等笑笑說:「該沏些個普洱茶吃。」襲人晴雯二人忙笑說:「沏了一盄子女兒茶,已經吃過兩碗了。大娘也嘗一碗,都是現成的。」關於這「女兒茶」,學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是普洱茶中極品。但據筆者考證在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載,女兒茶為泰山附近采青桐芽為飲料。所以筆者認為此女兒茶的功效應與普洱同,甚至要好於普洱茶。但怡紅院裡常備普洱茶該為事實。此回中幾個丫鬟為寶玉過生日,事先襲人晴雯已備好一壇上好的紹興黃酒,泡好了一壺女兒茶,又寶玉有話:「今日吃了面,怕停食,所以多玩了一會兒」,林之孝家的建議丫頭們沏茶。這種種細節的描寫,也足見寶二爺這一圈子裡的人也知曉茶性,深懂茶道。
「龍井茶」,產於杭州西湖龍井村。自宋代以後被列為貢品名茶,屬於細嫩綠茶,它有四絕:色翠、香郁、味醇、形美。外形扁平挺秀,光滑勻齊,芽毫依稀可見,色澤翠綠悅目,香馥若蘭,滋味甘鮮,頰齒留芳,沁人心脾,湯色明亮。清代康熙皇帝在杭州創設「行宮」,把龍井列為貢茶;傳說乾隆下江南時曾到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品飲龍井茶,將廟前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足見龍井茶的珍貴。而黛玉請寶玉喝龍井茶[小說第82回中]說明寶玉在林妹妹心中的重要,然而寶玉一下學第一時間就來看這位妹妹,不能不說二位是心有靈犀的。林妹妹生於江南自喜飲綠茶,又好龍井,從另一個側面也說明了林黛玉也是一個飲茶高手,超凡不俗。
至於寶玉所鍾愛的「楓露茶」,暹羅國進貢的「暹羅茶」,產於何時,如何製法,均不得而知,在此也不多加猜測了。
二、水為茶之母:雨雪入茶
水對茶的重要性,古人就有獨到的見解。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說:「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與論茶也。」明代張大復在《梅花草堂筆談》中也談到:「茶性必發於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試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可見水質的好壞能直接影響茶湯的品質,水質不好,就不能正確的反映茶葉的色、香、味,尤其是對茶湯滋味的影響更大。
陸羽《茶經》中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撿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即「泉水」、「江水」、「井水」,這三種水最為常見。《紅樓夢》中提到的雨水和雪水,在古代的典籍中也多有記載。如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晚起》詩句:「融雪兼香茗」,唐代陸龜蒙《煮茶》詩中有:「閒來松間坐,看煮松上雪。」的詩句,宋代蘇軾《記夢迴文二首並敘》詩前「敘」中曰:「夢文以雪煮小團茶。」等等。為何曹雪芹在運用茶文化用水時而不多言陸羽的「三水」,而唯獨在雨雪上下工夫呢?比筆者認為這其中恐有三點原因:
(1) 北方地理氣候的客觀原因所至。北方多乾旱天氣,河流水質不佳,山泉較少4。井水中,好水也不多,北京故宮裡的「大庖井」水質不錯,但那是皇上專用的,管理甚嚴,小說中也不可能選用。
(2) 雨雪水是「天泉」,古代的自然環境比現代好,食用雨雪水是生活中的常識現象。如清代「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曾有茶聯:「白菜青鹽粯子飯,瓦壺天水菊花茶。」描寫的就是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的真情實景,這裡的「天水」指的就是雨雪水。對於雨水,其品質一般因季節而異,秋季天高氣爽,塵埃少,雨水清洌,泡茶滋味爽口回甘;梅雨季節,和風細雨微生物易滋生,泡茶品質較次;夏季雷陣雨,常般飛砂走石,水質不淨,泡茶茶湯易渾濁,不宜飲用。所以在小說中,當妙玉約寶釵、黛玉去吃「梯己茶」時,黛玉問妙玉:「這也是舊年的雨水?」妙玉回答:「這是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臉青的花甕一甕,總捨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開了……隔年的雨水,那有這樣的輕浮,如何吃得?」而古人對貯水也頗有研究:要貯水得法。如明代熊明遇在《羅岕茶記》中指出:「養水須置石子於甕……」明代羅凜在《茶解》中曰:「大甕滿貯,投伏龍肝一塊,即灶中心乾土也,乘熱投之。貯水甕預置於陰庭,覆以紗帛,使晝挹天光,夜承星露,則英華不散,靈氣常存。假令壓以木石,封以紙箬,暴於日中,則內閉其氣,外耗其精,水神敝矣,水味敗矣。」在小說中,也可見曹雪芹對貯水之法也頗有研究。
(3) 自然界的水有軟硬之分,雨雪水屬軟水。軟水中含有的其他溶質少,茶葉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高,用其泡茶,則茶湯明亮,香氣高純,滋味鮮爽,茶味也濃;而硬水中含有較多的鈣鎂離子和礦物質,茶葉中的有效成份的溶解度低,故茶味淡,若水中的鐵離子含量過高,茶湯就會變成黑褐色,甚至會浮起一層「銹油」,簡直無法飲用。所以對古代北方來說,雪水、雨水被視為茶之良母便是自然了。
三、壺為茶之父:茶好展其香
在中華茶文化中,對器的選用十分講究。茶具也稱茶器,最初都稱為茶具。如王褒《僮約》中的「烹茶盡具」,指烹茶前要將各種茶具洗淨備用。到晉代以後則稱茶器。到唐代,陸羽《茶經》中采制所用的工具稱為茶具,把燒水泡茶的器具稱茶器,以區別其用途。宋代又合二為一,把茶具、茶器合稱為茶具。一般來說,狹義的茶具,主要指茶杯、茶碗、茶壺、茶盞、茶碟、托盤等飲茶用具。廣義來說,是指與飲茶有關的所有器具。古代茶具依其用途不同主要可分為八類:一是生火用具,如風爐、灰承、笤、碳撾、火筴等;二是煮茶用具,如鍑和交床等;三是烤、碾、量茶具,如夾、紙囊、碾、拂末、羅合、則等;四是水具,如水方、瓢、竹夾、熟盂等;五是鹽具,如鹺簋和揭等;六是飲茶用具,如碗和札等;七是清潔用具,如滌方、滓方和巾等;八是藏陳用具,如畚、列具、都籃等。根據質地的不同又有陶土、瓷器、玻璃、漆器、金屬、竹木茶具等。陶土茶具出現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由硬陶發展成釉陶,直到晉朝才較多採用瓷茶具,唐朝時瓷壺[也叫注子]、瓷碗、白瓷為主要的茶具,宋代時黑瓷、青瓷、白瓷等較為流行,茶具的制形方面出現了茶盞[茶盅]、茶壺也有常見的蓮花瓣形發展成瓜稜形,元朝時景德鎮青花瓷最為鼎盛,聞名於世,明朝時宜興的紫砂陶土茶具又與瓷器爭齊鬥艷,名噪於世,此時的景德鎮在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創燒了「斗彩」、「五彩」、「填彩」等馳名中外。到清朝時,陶瓷茶具的生產達到了空前鼎盛時期,形成了以瓷器和玻璃器為主的局面,朝庭內外多以瓷器為佳品。
在《紅樓夢》中,出現了較多的茶具,大有非名器不飲之嫌。比如在王夫人居坐安息的正室裡,茗碗瓶花俱備;在賈母的花廳上,擺著洋漆茶盤,裡面放著舊窯什錦小茶杯,而妙玉用的綠玉斗精巧雅致,更不同一般。在41回「品茶櫳翠庵」中,對茶具的描寫尤為詳細:「只見妙玉親自捧了一個海棠式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裡面放了一個成窯五彩小蓋鐘,捧與賈母……然後眾人都是一色官窯脫胎填白蓋碗。」這裡所說的成窯五彩小蓋鍾及脫胎填白蓋碗都是明代成化年間官窯所產的青瓷茶具,雕漆填金雲龍獻壽的小茶盤為清代福州所產的「雕填」品種的名貴漆器茶具。接下來,「又見妙玉另拿出兩隻杯來。一個旁邊有一耳,杯上鐫著『(分瓜)瓟斝』三個隸字,後有一行小真字是『晉王愷珍玩』,又有『宋元豐年四月眉山蘇軾見於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喬皿),遞與寶釵。那一隻形似缽而小,也有三個垂珠篆字,鐫著『點犀(喬皿)』。妙玉斟了一(喬皿)與黛玉。仍將前番自己常日喫茶的那只綠玉斗來斟與寶玉。……」從這段文字中我們不禁要問,妙玉究竟是什麼樣的身世呢?她如何有如此名貴的茶具呢?據有學者考證,妙玉本是一位金枝玉葉,因種種原因 [有學者認為是政治原因]才帶髮修行。筆者以為無論妙玉身世如何,其不凡出身則已當定論。曹雪芹此處多言妙玉論茶具,與前文賈母不吃六安茶而擇妙玉特備的老君眉時是一致的。從賈府中這諸多名貴的茶具,完整的茶具展示,也顯示了賈府這一名門望族在當時社會的豪華與氣魄來。
名茶、好水、美器已備,然而「烹」和「沏」也不能偏廢。在小說中妙玉的沏茶用水,燒水,沏茶也多有詳述。在給賈母沏茶時,她用貯水得法的隔年雨水烹了茶來;在給寶釵、黛玉等人沏茶時,她卻親自到風爐上扇沸了水沏,而且用的還是「五年前她在玄墓香寺住著,收的梅花上的雪」。說明了她已完全掌握了用多高的水溫,用什麼樣的水來沏怎樣的茶。
茶已沏好,待眾人品飲之時,妙玉也有名言:「一杯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飲牛飲騾了。你吃這一海便成什麼?」借助妙玉的茶道展示,我們也不難推知曹雪芹對茶道的圓熟與獨到。
當然,茶從古代發展至現今,從中國古代「天人合一」論來看,人有陰陽之分,茶也有陰陽之辨,水、器亦然。一般說來,種在向陽之地的為陽山茶或前山茶,種在背陽之地的為陰山茶或後山茶;水有軟硬之分,江河湖溪之水為硬水含有大量的礦物質,適合泡陰山茶,雨雪水和井水屬軟水基本上不含礦物質,適合泡陽山茶;茶具有暖涼之分,陶罐與粗瓷杯等為涼杯,性寒,人要擇茶而飲之,茶也要擇人才適合。人有男女分別,心緒有好壞之時,所以講究陰陽協調,連飲茶也不例外。雖然在小說中沒有明示茶的陰陽之說,但在賈母擇茶、妙玉論茶道、寶玉飲普洱茶等可以悟出一二。
茶、水、器及茶文化在《紅樓夢》中的作用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所寫茶、飲茶等活動,都是為他塑造小說人物、刻畫人物性格,表達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對人生的認識服務的。
從前文中賈母對茶葉的挑剔,而劉姥姥接茶後一飲而盡且又嫌茶味清淡,把兩個人物的社會地位和身份刻畫的入情入理。在小說的第38回中,賈母一行人到藕香榭飲茶,欄杆外放著竹案,上面擺著茶筅茶具,各具盞碟,還有專事煽風爐煮茶水的丫頭。而同樣是喝茶,在77回寶玉去看被趕走的晴雯時,看到盛茶的黑沙吊子[不是茶壺]盛茶的碗有油膻異味,茶鹹澀無味,而晴雯卻覺如同甘露,一氣都灌了下去。這在文中前後飲茶上透露著主僕之地位天壤之別,讀來令人心酸。在小說第8回中, 當寶玉得知留給他的楓露茶被李奶奶喝去的時候,不僅摔了茶杯潑了茜雪一裙子,還要趕走李奶奶。而平日裡最講平等、寬容、民主的寶玉竟為了一盞茶水而發如此之火,而且李奶奶還曾是他的奶媽。這是為什麼呢?主要原因便是李奶奶亂了規矩,「下人」是不能躍級享受的。可見封建社會等級之尊嚴!無論個人性情如何,社會觀念還需嚴格遵循。
在封建社會裡,尊卑有別,階級劃分強烈。小說也借茶之名劣來表明地位之高低。如賈母是一家之母,她必須喝貢品名茶「老君眉」;寶玉是一位浪蕩公子,多情愛幻想,喝「神仙茶」才適;黛玉,一個江南女子,多愁善感,須喝「龍井茶」才能展現出她的天生麗質,高雅不俗的氣質。而一般之傭人也只能喝普通的劣等茶了。
在小說中,作者對妙玉擇茶、烹茶、奉茶描寫的細緻而深入,這一切都表明了妙玉的孤僻性格和出身的高貴,只是作者不便明言,而借茶來隱喻這其中的一切,也說明了作者無論是對鄉俚民俗的飲茶,還是對皇宮貴族的品茶都通曉異常,理解深刻。
在小說第25回中,鳳姐、黛玉、寶玉等對暹羅貢茶的對話,茶在刻劃人物心理上也是一明證。國外貢茶,自是名貴,不言自明。但鳳姐卻說不好,因為鳳姐的娘家是金陵王家,自然要表現出富貴人家的氣魄。寶玉要背叛封建家庭,當然也說不好了的,寶釵要屈從鳳姐的苦心安排,也只能說茶不好,而黛玉因為寄人籬下依附於賈府,便只能說茶好了。
人人都喝茶,喝出不同味。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從日常生活、文學藝術、階級矛盾和宗教等多方面展開了對封建末世的清朝廣闊的社會生活的描寫,展示了民族文化的興衰,並通過茶文化的貫穿與滲透,深化了小說的主題思想,體現出了中華茶文化的藝術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