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武揭秘《紅樓夢》秦可卿生存之謎(1)
第三部分:秦可卿生存之謎
秦可卿生存之謎(1)
在上一講結尾之前我做出了一個判斷,然後我又提出一個問題。我的判斷是什麼呢?我指出,《紅樓夢》第八回末尾關於秦可卿身世的那段交代,那段古怪的文字,本來是沒有的,是出於非藝術性的考慮,曹雪芹最後才貼上去的一個補丁。我提出的問題是什麼呢?就是秦可卿究竟在賈府,是怎麼樣一個生存狀態呢?這一講我就從這兒開始,繼續來探索秦可卿這個人物的生活原型。
我們知道,《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他寫人物很厲害,他不但通過這個人物本身的行為、語言、情感、心理來塑造人物,他往往還通過別人看他,通過別人的眼光,別人對他的評價、想法來塑造這個人物,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寫秦可卿他也不例外。所以我們首先來看一看,賈府裡面這些人怎麼看待秦可卿。
我們首先選出賈母,賈母是怎麼看待秦可卿的?通過賈母給她定位,可以知道秦可卿在賈府當中的實際生存狀態。賈母是個什麼人呢?過去有一種貼標籤的、簡單化的分析辦法,說,既然賈家是一個貴族家庭,是一個腐朽、沒落的剝削階級的家庭,賈母又是這個家庭寶塔尖上的一個人物,所以不用動腦筋了,這就是一個最糟糕的人,是封建統治階級當中的一個腐朽、沒落的人物,一個老頑固、老封建。這種簡單化的分析不適合於《紅樓夢》。曹雪芹他寫人物是從生活原型出發,他寫出了活生生的生命,他使你相信,這種生命在歷史的某一個時空裡面實際存在過,他寫出了人的複雜性。賈母當然是一個封建貴族家庭的寶塔尖上的人物,這個家庭的一些罪惡、陰暗面,她身上也有,她本人也要對這個家族的這些方面負責任。但是這只是她的一個方面而已,賈母實際上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物。
賈母有很慈愛的一面,她對家境貧寒的人、地位低下的人,有時候能夠表達出一種真誠的關懷,一種憐恤,而且這不是裝出來的。你比如說,《紅樓夢》裡寫了這樣一個場面,大家一定記得,就是賈母帶著榮國府的女眷到清虛觀去打醮。打醮是一種宗教儀式,目的是祈求幸福。賈母當然是一個很享福的人了,所以這一回的回目就叫做「享福人福深還禱福」,她覺得幸福還不夠,她還要去祈禱神、佛,給她更多的幸福。那天她興致很高,她說天氣很好,在打醮活動結束以後,還可以在那裡讓戲班子演戲,大家看戲。她說,咱們所有的太太、小姐們全去。賈母興致一高,底下人當然就呼應,所以榮國府的女眷幾乎是傾巢而出,王夫人去了,王熙鳳去了,小姐們也都去了,小姐們身邊的大丫頭也去了,一些管事的婦人也去了,一些嬤嬤、老婆子,服侍她們的,也去了。所以書裡面描寫的那個場面,是書中的幾次大場面之一。賈府的車轎人馬前頭都快接近清虛觀了,後頭在榮國府門口還沒動窩呢。你想,是多浩蕩的一個隊伍啊!
因為是一大群女眷去打醮,所以清虛觀的道士們就需要先行迴避。別的道士都很聰明,一聽說賈府女眷快到了,一個個趕快都迴避了。有一個小道士,動作比較遲慢,他迴避晚了,人家賈府的女眷都進門了,他才往外跑,就一頭撞在王熙鳳的懷裡了。王熙鳳受一個大刺激,很生氣,伸手就給他一耳刮子,把這個小道士打得翻滾在地,而且王熙鳳脫口而出就罵了一句極難聽的粗話——實在太難聽,都不便在這裡引出,你如果忘了,可以翻到那段情節,自己去看。這個小道士本是負責剪蠟燭花的,那時候照明多半用蠟燭,蠟燭燃燒久了,蠟心會積存燃過的焦頭,需要用一種剪子修剪,把剪下的焦頭收集到剪筒裡去,剪過的蠟燭火苗就恢復旺盛了。那小道士慌忙躲避的時候,手裡還拿著剪筒。他躲晚了,一看全是婦女,不知道往哪兒逃,慌得不得了。所有那些賈府管事的,那些僕人,都要表示維護主人的尊嚴,一迭聲地叫:「拿,拿,拿!打,打,打!」這個小道士被嚇得魂不守舍,哆哆唆唆往外逃。這陣混亂,驚動了賈母,她聽見了,底下就有一段描寫,賈母就問,怎麼回事啊?賈珍就趕忙過去處理這個突發事件。
賈珍為什麼要出現呢?賈珍是賈氏宗族的族長,當宗族的老祖宗打醮的時候,他要組織子侄們到那兒做後勤保障工作,他是這次打醮活動的總指揮。書裡還描寫到,作為族長,賈珍是很有威嚴的,賈蓉怕熱躲到陰涼裡偷懶,被他狠狠教訓了一頓,其他子侄一個個也就服服帖帖,不敢怠慢。這樣的場合,賈珍當然在場,他趕緊到賈母跟前,賈母就說,快把那個小道士給帶過來,賈珍就把小道士帶過去。小道士渾身亂顫,站都站不住了,賈母就慈愛地問他,多大了?幾歲了?你叫什麼呀?小道士哪回答得出來啊?賈母就囑咐賈珍了:珍哥兒,你好好對待他,你把他帶出去,哄著他,給他一些錢買果子吃,別叫人難為了他。賈母連說,可憐見的,小家小戶的孩子哪見過咱們這種陣仗啊!你把他嚇壞了,他老子娘該多心疼呀!賈母這樣說這樣做絕非虛偽,是很真誠的,她確實有憐貧惜老的一面。書裡寫賈母的這種表現不止這一次,我就不多舉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