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14:可卿玉殞

案例14:可卿玉殞

案例14:可卿玉殞

紅樓夢案例60集

案例14:可卿玉殞

   

這日夜間,正和平兒燈下擁爐倦繡,早命濃薰繡被,二人睡下,屈指算行程該到何處,不知不覺已交三鼓.平兒已睡熟了.鳳姐方覺星眼微朦,恍惚只見秦氏從外走來,含笑說道:"嬸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兒們素日相好,我捨不得嬸子,故來別你一別.還有一件心願未了,非告訴嬸子,別人未必中用."鳳姐聽了,恍惚問道:"有何心願?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嬸嬸,你是個脂粉隊裡的英雄,連那些束帶頂冠的男子也不能過你,你如何連兩句俗語也不曉得?常言`月滿則虧,水滿則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們家赫赫揚揚,已將百載,一日倘或樂極悲生,若應了那句`樹倒猢猻散'的俗語,豈不虛稱了一世的詩書舊族了!"鳳姐聽了此話,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問道:"這話慮的極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無虞?"秦氏冷笑道:"嬸子好癡也.否極泰來,榮辱自古週而復始,豈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於榮時籌畫下將來衰時的世業,亦可謂常保永全了.即如今日諸事都妥,只有兩件未妥,若把此事如此一行,則後日可保永全了."鳳姐便問何事.秦氏道:"目今祖塋雖四時祭祀,只是無一定的錢糧,第二,家塾雖立,無一定的供給.依我想來,如今盛時固不缺祭祀供給,但將來敗落之時,此二項有何出處?莫若依我定見,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自此處,將家塾亦設於此.合同族中長幼,大家定了則例,日後按房掌管這一年的地畝,錢糧,祭祀,供給之事.如此周流,又無爭競,亦不有典賣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這祭祀產業連官也不入的.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若目今以為榮華不絕,不思後日,終非長策.眼見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鮮花著錦之盛.要知道,也不過是瞬間的繁華,一時的歡樂,萬不可忘了那`盛筵必散'的俗語.此時若不早為後慮,臨期只恐後悔無益了."鳳姐忙問:"有何喜事?"秦氏道:"天機不可洩漏.只是我與嬸子好了一場,臨別贈你兩句話,須要記著."因念道:三春過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鳳姐還欲問時,只聽二門上傳事雲板連叩四下,將鳳姐驚醒.人回:"東府蓉大奶奶沒了."鳳姐聞聽,嚇了一身冷汗,出了一回神,只得忙忙的穿衣,往王夫人處來.

彼時閤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那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他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僕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分析:

本人看《紅樓》最不能忍受但又似乎不得不看開的事情之一就是:曹雪芹居然讓秦可卿在第13回就鳳駕西歸了。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可卿不逝,就不會有王熙鳳協管令國府,後面的情節恐怕不太好展開了,讓王熙鳳挑更大的擔子,才會有後面的諸多變化。再比如在曹雪芹的筆下,可卿明顯是個完人,要勉強說缺點,只有一個,就是太過於勤勞持家了,如果她還在,賈家很難有以後的一敗到底,雖然沒有明顯的筆墨,但顯然她和王熙鳳的關係不只是親密無間的姐妹,可卿還隱隱是熙鳳的牽制,有可卿在,就有賈家的興旺至少不會是慘敗,這我想是沒有多少疑問的。再比如完美無缺的人能不能夠真寫得出來,可能曹雪芹是有疑惑的,隨著故事情節的開展,很難能把持,早早讓她仙去,就可以蓋棺定論了。再又比如可卿如果太過完美,其光韻很可能獨秀金陵十二釵之上甚多,掩蓋住其餘人的光芒,使整個故事氣度格局受損,也有可能是紅學家們揣測的,這在後面我做簡短說明......總之,不管是什麼原因,可卿仙去了。

怎麼樣來蓋棺定論秦可卿?她出場其實很少,但曹雪芹聊聊數語就能完全展現她的風骨。我想可卿至少留下了三個千古留芳的傳說。一是她的「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這14個字完全概括了秦可卿的一生,也幾乎是所有中國人一生顛沛其中的人生寫照。二是她死後眾人的態度和評價。一句「彼時閤家皆知,無不納罕,都有些疑心」簡直寫絕了。寫出了每個人知道可卿魂歸天外時,都不肯相信(注意是「不肯」)的心境。為什麼對事實視而不見,寧願不肯去信?再者「長一輩的想他素日孝順,平一輩的想他素日和睦親密,下一輩的想他素日慈愛,以及家中僕從老小想他素日憐貧惜賤,慈老愛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這句話是第二個經典,中國人其實一輩子最幸福莫過於此了,但求一切和和睦睦,其他都有點鏡花水月,這句話也是做人的高度概括,是對可卿14字經典的最佳詮釋。三是她最後神歸離恨天時對熙鳳的訣別勸誡,幾乎是有史以來中國人最深湛的處世求全之道,更是前兩點的再補充。

如果一句話讚美秦可卿,應該是「此仙只應天上有,人間從來無處求」。

另註:按照「脂批」紅學上有所謂「秦可卿淫喪天香樓」的說法,焦大的「爬灰」似乎也的確是指秦可卿和賈珍有染,雖然焦大當時氣急敗壞的醉話可信度有疑,還有人用賈珍操辦可卿葬禮之極盡奢華來說明他們的關係不一般,更還有諸多疑問,......《紅樓》本來就撲簌迷離,不論看一遍也好,十遍也罷,中間之錯綜複雜,中國人中國式解讀又會望文生義無中生有出好些事端,事端又生其他事端,因為眾所周知十個中國人也許有十種不同解讀法,最後弄得曹雪芹復生恐怕也會無所適從,真個「假做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我們的重點是撇開這些誰也說不清道不明是實而非的東西,撇開歷史,政治,作者家庭環境,人生經歷,文稿增刪突變等等其他各種因素,僅從立身處世的實用角度這一個方面來討論《紅樓》中展現出來的對於我們實際生活和為人處世有借鑒的東西(請再次閱讀此話)。所以,在這種討論角度和方式下,我給予秦可卿無上的評價。

本案例集內所有案例分析都基於這一共識。

如讀者朋友欲瞭解各種研究資料和成果,網絡上不少有名的紅樓研究網站盡可一觀。就只對於秦可卿的研究討論,比如個人研究者如南師大紅學專家何永康先生的講座,紅學研究巨匠劉心武先生的《秦可卿之死》,學者蔣勝男先生的《秦可卿之謎》,以及南方都市報載《[生藥鋪子]密陀僧:爬灰的爬灰》等等諸多研究文章,無法一一列舉,盡可另行觀摩。

試略舉一例,以我所知,絕大部分研究人士得出的結論都是秦可卿與公公賈珍有染,但也有一些學者如蔣先生在《秦可卿之謎》中,獨闢蹊徑指出秦可卿生命中的男主角,竟然是「敬」——賈敬。依據緣由是說服性相當強的金陵十二釵的判詞,關於秦可卿的判詞為:畫梁春盡落香塵,擅風情,秉月貌,便是敗家的根本。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宿孽總因情--注意那個「敬」字。十二釵的判詞,原是作者曹雪芹對人物性格結局的總設定,應有相當的說服力。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登蔣先生網站一覽(http://zq.4yt.net/)

所以《紅樓》的各種是是非非,那數不清的公案私案,不論在什麼時代,不論有多少文人才士,恐怕到頭來說還是說不清楚,辯也是辯不清楚的。如果糾纏於這些,那我們的案例也不要寫了。這就是上文所載分析角度的原因。而猜謎的最大樂趣就是沒有謎底,這恐怕是紅學注定生生世世永盛不衰的緣故。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