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生《紅樓夢》中「情」的文化基因
我國的四大名著,都有各自標榜的思想核心,《三國演義》在於“忠”,《水滸傳》出於“義”,《西遊記》基於“誠”。而《紅樓夢》中標榜得最重的一個字就是“情”。那麼產生《紅樓夢》中“情”的文化基因是什麼呢?
“文化基因”這是一個新型的概念,它像人的生理基因一樣,會伴隨著我們一生。“基因”本身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元素。所謂文化基因,就是一個民族所秉承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優良品質在族人身上幻化成的舉動、認識與思維。而這種“舉動”“認識”和“思維”會在沒有意識的狀態下自然流露。文化的本身,會隨著歷史、政治、環境的改變而改變其“外在”的面貌,但是“文化基因”是永恆不變的。中國文化的基因在什麼地方,我認為在先秦,也就是說無論你是否讀過《孔子》《莊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等,但是他們的思想已經化為血液流淌在你我的心裡。像讀孔得仁,讀孟得義,讀韓非得直面,讀墨子得力行,讀莊子得逍遙,讀老子的思辨,讀荀子得自強,這早已幻化成了中華兒女的人生態度和人生智慧。
賈寶玉身上有一種“大愛”,我把它稱為“情”,這並非“兒女私情”那麼簡單,而是對待世間萬物的一種態度,審視人間秩序的尺碼。周汝昌先生曾說:“情是心之最高功能與境地”“人必有情,情之有無、多寡、深淺、蕩摯……可定其人的品格高下”。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常常被人誤解,都說他瘋瘋傻傻,因為他看見燕子就和燕子說話,看見魚就和魚說話,仰望星空便長吁短歎,凝視花謝便悲傷歎息……這也難怪,就算把賈寶玉放到當下,也會被誤認為是“神經病”或者“精神分裂”。這種對待世間萬物的“情”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
無論是對人,還是對物,賈寶玉就一個尺度標準——有沒有“情”。他有句名言“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得清爽,見了男人便覺得濁臭無比”但事實真是這樣的嗎?不一定,他見了王善保家的,周瑞家的,夏婆子,費婆子這些女人他覺得清爽了嗎?沒有。他見到秦鍾、柳湘蓮、北靜王這些男子就覺得濁臭無比了嗎?也沒有。為什麼呢?因為那些女人身上不具備“情”,而這些男子個個是“情癡”“情種”。
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呈現的“情”有文化根基嗎?換而言之,在中國文化中,有“情”的文化基因嗎?答案是肯定的。
我們先看儒家,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開始,儒家便成了我國的傳統主流文化。儒學不是一種單純的哲學或宗教,而是一套全面安排人間秩序的思想系統,大到國家江山社稷,小到個人生活起居,儒家思想無處不在,它已經一步步滲透進了華夏的每一個角落。從表面看,儒家只講究“仁、義、禮、智、信”以及“三綱五常”,其實這是把“情”倫理化、道德化了。沒有“情”的支撐,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嗎?沒有“情”的支配,有“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嗎?沒有“情”的推動,有“己欲達而達人,己欲立而立人”嗎?
道家,推崇“自然無為”,“無為”並不是無所作為的意思,而是“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這是順應自然萬物本性的“天地大愛”,這是把人和世間萬物融為一體的“敬畏之情”。所以在《紅樓夢》中你常常能看到,賈寶玉以“人化的自然”眼光出發,給自然萬物以人的地位,也常能聽到“不但草木,凡天下之物皆是有情有理的,也和人一樣,得了知己,便極為靈驗”這樣的話語。
佛家有情嗎?有,“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佛若無情,他絕對不會去受千辛萬苦,只為了一個普度眾生;佛若無情,他絕不會以“度盡眾生”為宗旨;佛若無情,他絕不會立下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佛若無情,他怎麼可能去大慈大悲,救苦救難?
在中華文化中,“情”是“天人合一”的核心,是華夏文化的特色和精髓所在,這也就形成了產生《紅樓夢》中“情”的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