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撲蝶
寶釵撲蝶,是一個相當敏感的話題。對此,有人深惡痛絕,有人則為她辯白。一進入此話題,往往又牽三掛四,感覺就像是陷入了泥潭,怎麼也拔不出來。試想,對同一件事情,大家卻有著如此截然不同的觀點,真個是有意思。
「撲蝶」是紅樓中的經典場景之一。既是經典,自不可等閒視之。在我看來,應該和人物的性格或命運有關,或者是體現作者的某些重要意圖。這裡,就試圖對撲蝶事件作一分析。
且看一段原文:
「如今且說林黛玉自在榮府以來,賈母萬般憐愛,寢食起居,一如寶玉,迎春、探春、惜春三個親孫女倒且靠後。便是寶玉和黛玉二人之親密友愛處,亦自較別個不同,日則同行同坐,夜則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不想如今忽然來了一個薛寶釵,年歲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頭子們,亦多喜與寶釵去頑。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鬱不忿之意,寶釵卻渾然不覺。」
可以看出,在寶釵進賈府之前,黛玉和寶玉兩個是「言和意順,略無參商」。黛玉也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小性兒」。可是,在寶釵來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黛玉心中「悒鬱不忿」,便常常刻薄寶釵。顯然,黛玉對寶釵,是有著敵意和戒備的。
對於黛玉的刻薄,寶釵多採用隱忍的態度。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進行還擊。這說明寶釵並不是一個好戰的人。但是,她卻也不是個好欺負的。若當真惱了,寶黛二人加起來都不是她的對手,比如「借扇機帶雙敲」一節。可見,她是不戰則已、戰則必勝。「小李飛刀,例不虛發」。若論嘴上的功夫,黛玉也未必能佔得了上風。
寶釵真的像她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大度麼?我看也未必。如果說「借扇機帶雙敲」屬於寶釵的「正當防衛」,那麼「撲蝶」則是一種攻擊行為。這是寶釵式的敵意。只不過,黛玉的刺兒都露在外面,而寶釵的鋒芒卻是藏在裡面。
在我看來,以寶釵的才智,若僅僅是為了脫身,則並非一定要拉上黛玉。寶釵處事,向來以妥貼周全見長。況且,由脂批來看,寶釵此舉,亦屬輕鬆搞定。從頭至尾,一直是從容不迫,而無力拙之感。以她的機變智謀,再發揮一下她那出眾的表演才能,這也不過是牛刀小試而已。
即便是真的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脫身,那麼讓別人來頂缸,說明寶釵的道德並不像她平時所表現出來的那樣「完美」。寶釵走後,紅玉道:「若是寶姑娘聽見,還倒罷了。林姑娘嘴裡又愛刻薄人,心裡又細,他一聽見了,倘或走露了風聲,怎麼樣呢?」寶釵此舉,就像是為了避免自己損失10塊錢,而讓別人損失100塊錢一樣。
有人說,就算是讓小紅以為是黛玉聽去了,那又能怎樣?奴才還能把主子怎麼了?豈不知,奴才怕主子,主子也怕奴才呢!就如鳳姐這樣厲害的人物,平兒還說:「眾人都道他利害,你們都怕他,惟我知道他心裡也就不算不怕你們呢。」自古以來,壞在奴才手上的事,還少麼?被人聽了短兒,會怎樣呢?司棋因被鴛鴦撞上,就憂心如焚,以致於臥病──她們倆還算自小有交情呢。小紅私相傳帕,若是被發現了,恐怕也不免遭到類似司棋的命運。雖然小紅也未必是小人,但若是「人急造反,狗急跳牆」,那也就很難說了。寶釵所慮,並非無理。想張飛威武雄壯,還不是被兩個不起眼的下屬收拾了?另外,作為奴才,若有機會,在王夫人等人面前添個小話什麼的,料想也不會很難吧。想想晴雯是怎麼死的,不就是死於讒言麼?寶玉和黛玉在一起,親密不避嫌疑,要想造謠生事怕也不難。
下面,就大致分析一下其可能的結果:
(1)寶釵告密,小紅吃虧,把帳記到黛玉頭上。林之孝家的會記恨黛玉,自不必說。但是,以寶釵為人,是不愛生事的,這種可能性應該不大。
(2)即便是寶釵不說,只要小紅和賈芸繼續來往下去,就不排除有洩密的可能。這次是被寶釵聽著了,倒也罷了;若是下次被好事者聽去,東窗事發,效果和(1)也類似。在我看來,這種可能性是比較大的。
(3)如果小紅的事一直沒有捅出來,那就是不僅是小紅的造化,更是黛玉的造化了。但是,即便是如此,做賊的又豈能不心虛?以小紅對黛玉的看法,可能會很擔心黛玉在什麼場合下不防頭就說出了來。當然,以黛玉為人,自然也不會去故意揭人家的老底,但她有時說話確實並不太謹慎。比如,那次打趣寶玉,一不小心就捎上了彩雲。對小紅來說,這就是一顆不知什麼時候會引爆的炸彈。因此,在寶玉的婚姻中,她自然是忌憚黛玉的。
(4)做奴才的,尤其是那種比較有心計的,如果想壞事怕也不難。以寶釵對小紅的評價,顯然是不大好的,並且與「姦淫狗盜」幾個字聯繫在了一起。以寶釵對於世事的洞明,該評價應該是基本可信的。所以說,這種可能性亦不能完全排除。這無疑給黛玉的未來埋下了一個隱患。
不管怎樣,寶釵此舉是對黛玉不利的,這一點她自己不可能不清楚。若是當真沒有什麼大礙,也就用不著使什麼「金蟬脫殼」之法了。可是,事後卻不見她有什麼不安,只是有些「好笑」,就此輕輕帶過。給人的感覺,是頗有些得意的。這就不能不讓人懷疑寶釵的動機了。若說她不是故意,卻也難以令人信服。
單從技巧上來看,此舉可謂無懈可擊;但給人的感覺,卻未免失之於陰損。
如果書中沒有這一段心理描寫,恐怕連讀者都要被瞞過。在我看來,撲蝶就是為了展示寶釵性格中的另一面。如果作者不提示,這一面我們是永遠無從得知的。
在我看來,作者寫此事,就是為了提醒讀者,不要為表面現象所蒙蔽。否則,從外頭來看,寶釵簡直是完美無缺的──那是不合情理的。如果從人性的層次看,該事件則表明:寶釵也不是聖人。在明面上吃了虧,暗地裡也要找補回來的。
撲蝶是刻劃寶釵形象的經典場面。從事件本身來說,是偶然的;但由寶釵的性格來說,卻又不是偶然的。雖然寶釵是臨時機變,並非蓄謀已久;但是難保以後碰到類似的事情,不會再使出這一招。
黛玉對寶釵的敵意,是擺在明面上的;而寶釵對黛玉的敵意,則是在暗地裡的。明的大家都能看到,暗的就是當事人(小紅等)也沒有發現真相。當然,撲蝶只寫了一件,但類似的事情還有沒有呢?那就不得而知了。從表面上看,寶釵大度,黛玉小氣;從內裡來看呢,倒是黛玉吃了個暗虧。在我看來,書中對寶釵的評價「行為豁達」,這四字是頗有些微妙的。這就意味著,她的「豁達」其實更多的是一種表面化的東西。
釵、黛之間的敵意,到了「蘭言解疑癖」一節,方始化解。此後,亦不見黛玉的「小性兒」了。說到底,這兩人之間其實也並沒有什麼你死我活的矛盾。恩恩怨怨,亦不過是為了寶玉而已。
以我的理解,若僅由「撲蝶」一事,來此判斷寶釵品質的好惡,則未免失之於偏頗。如果把該事件放在釵、黛二人關係的發展變化中考慮,則就不難理解了。這其實是由寶釵的性格所決定的。一般情況下,她是不會主動攻擊別人的。即使在受到攻擊時,也不會赤裸裸地以牙還牙。就連「借扇機帶雙敲」那次,也是極含蓄的,當場能聽懂的也沒有幾個。在我看來,寶釵的厲害其實不讓黛玉,只是平時含而不露罷了。
作為書中的經典場景之一,寶釵撲蝶是刻劃其性格的重要一筆。書中的主要人物,均是由「正邪兩賦」來的。對寶釵來說,亦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