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林黛玉的品格缺陷
在第五講中,曾經提到過林黛玉品格中的缺陷:漠視他人。對於這一點,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認為,林黛玉並不是漠視他人的,這是對她的一種誤解。恰恰相反,她對周圍的人和事是十分留意和關心的,而且正是這種留意和關心太過強烈,才形成了她敏感多疑的性格特點。
在書中有不少地方證明了林黛玉並不是漠視他人的。最明顯的地方就是她初入賈府之時,那種「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恥笑了去。」小心謹慎的心態。如果是漠視他人,那麼又何必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呢?另外,在第六十二回裡,她對寶玉說:「要這樣才好,咱們也太費了。我雖不管事,心裡每常閒了,替你們一算,出的多進的少,如今若不省儉,必至後手不接。」表明了她對探春改革的贊同,也說明了她對大觀園的事情是在暗暗關心的。若是換作一個對周圍事情漠不關心的人,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來的。第四十回,釵黛和寶玉一起到櫳翠庵品茶,結果只因一句問話,被妙玉譏諷為大俗人。黛玉是出名的言語尖酸,本以為她會不依不饒的回敬過去。沒想到她竟然只是 「不好多話,亦不好多坐,吃過茶便約著寶釵走出來。」這是因為黛玉對妙玉十分的瞭解,知道她天性怪癖,可以諒解她的行為。不單單是妙玉,對於很多人,黛玉都是十分瞭解的。她能看出來趙姨娘來看她,是「順路的人情」(第五十二回)、王熙鳳再忙,也要想辦法抽出空來討老太太、太太的好(第三十五回)等等。這些是和黛雲那種「步步留心,時時在意」的心態是分不開的,之所以這麼瞭解別人,是因為她在平時仔細的觀察過他們的一言一行,不僅沒有漠視他們的存在,反而是密切的關注他們。
對於自己周圍的人,包括是下人,黛玉表現出了寬厚隨和。還有在第二十六回裡,對佳蕙的慷慨。佳蕙不過是個送茶葉的小丫頭,和黛玉可說是素不相干,只因為去的時候正趕上黛玉分錢,黛玉便抓了兩把錢給她,這令佳蕙覺得受寵若驚。另一次是對寶釵派來送燕窩的婆子,黛玉也給與了厚待。不僅讓她外頭坐了喫茶,還考慮到她「冒雨送來」、「耽誤了夜局發財」,賞了她幾百錢酒錢(第四十五回)。此外還是第六十二回,有黛玉體諒襲人的描寫。寶玉的生日宴會散後,襲人前來奉茶,只送了一杯茶,偏偏釵黛兩人在一處。黛玉見她忙得不可開交,便笑道:「你知道我這病,大夫不許多喫茶。這半杯儘夠了,難為你想到。」於是便和寶釵共飲了一杯茶。這些都體現出黛玉的通情達理、處處為人著想,至於她指導香菱寫詩,更是表現出她對人的熱情和真誠。香菱本是寶釵身邊的人,黛玉卻能夠不厭其煩,盡心盡力的去教導她。不僅指導她去看什麼書,還為她講解,一首一首的為她點評。相較之下在這件事上,素以溫柔敦厚善解人意著稱的寶釵則要差得很遠。
這些例子都證明,黛玉在對人對事方面並不是漠不關心的,她對周圍的關注程度而且並不比寶釵差。那麼為什麼她會給人一種對周圍漠不關心的印象?
我想這應該與她的天性和那種孤苦無依寄人籬下的生活有關。書中曾提到:「那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她想的也有個道理。她說:『人有聚就有散,聚時歡喜,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傷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開的時候令人愛慕,到那謝的時候便增了許多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第三十一回)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所以在眾人歡聚後離散的時候,黛玉不會顯露出悶悶不樂或是難過的模樣。在外人看來,就是一種對周圍的人毫不在意,冷漠輕視的表現。這種想法反映出了黛玉的與眾不同,不同更加造成了她與人群的疏離,使人們對她產生了更深的誤解,給人們一種乖僻偏狹的印象。
父母雙亡後,她住在賈府,實際上已經是一個無家可歸前來投靠的親戚了。一個人身處一個陌生的環境,周圍又都是一些虎視眈眈的厲害角色。使得她更加的多疑敏感,惟恐有人對她歧視和輕蔑。不得不表現得更加的孤傲自許,她對周瑞家的所送宮花的挑剔態度:「我就知道,別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給我。」並不是她在耍小性子,而是希望用更多的自尊自重將自己武裝起來,使自己在別人看來不是那麼的卑微和渺小。這無形中在她和眾人之間隔起了一道屏障,將自己孤立了起來。再者,由於是寄人籬下,說話做事不可能同在自己家裡那樣自由自在。她深知「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的道理。在賈家這樣的一個封建家庭裡,求自保已經是很困難了,怎麼還會有精力去管別人的閒事。即使是有這個精力,對某一件事有看法,按照黛玉那樣小心謹慎的性格,她也不會對任何一個人透露半點,只是悄悄的藏在心裡。久而久之,便使人覺得她只掃自家門前雪,萬事不關心,造成了一種冷漠的感覺。其實這種冷漠,是黛玉給人的一種假象,是她以求自保的手段,也是她盡自己的能力進行反抗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