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自傳:一夢情深也自說
周汝昌先生從20世紀50年代初出版《〈紅樓夢〉新證》以來,就成了著名紅學家,當然也就成了社會名流。由於《紅樓夢》本身兼具深刻性和大眾性兩方面的特點,使研究《紅樓夢》的紅學始終處於全社會矚目的地位。從2004年以來,由於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的紅樓系列和電視劇《紅樓夢》劇組的「再聚首」等節目的播出,以及《紅樓奪目紅》等紅學書籍的暢銷,更掀起了一波接一波的「紅樓熱」。而周汝昌,則成了這一社會文化熱點中一個最受人關注的人物。以至於網上的紅迷有這樣的幽默調侃:沒有周汝昌,哪來《紅樓夢》?
但是,無庸諱言,周汝昌又始終是一位「有爭議」的學者,他是引發紅學學術爭鳴最多的一位紅學家,他的某些學術觀點,總是有人提出質疑。那麼為什麼會這樣呢?這倒也能引發我們更多的好奇心。
要滿足這一好奇,最好的辦法是讀周汝昌的傳記,所謂讀其書,則想見其人,所謂知人論世。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最近推出《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就正好適應了這一社會需求。這本書包括72篇文章,30餘萬字,從周汝昌的幼年到上中學、大學,從開始學術研究到各個歷史時期的人生「奇遇」、重要學術活動,都有所涉及。當然它是由一篇一篇的獨立文章構成的,是周汝昌人生中的一個又一個重要的「點」,點和點當中是虛線,但這些「點」串起來,就成了「草蛇灰線,伏脈千里」,也就是周汝昌紅學和詩學人生的大體輪廓和軌跡。
家庭背景和從幼年到青年的成長遭遇,是這本傳記中很有趣的一部分。從「水鄉之夢」到「留戀自然」,從「語文第一課」到「少年書劍在津門」,從「談情說愛」到「結親」,娓娓道來,生動活潑,而周汝昌的天分和本性也就在這些「故事」中自然呈現出來。這是一個天資聰穎的孩童,一個自小富有音樂天賦和詩人氣質的少年,一個雖非「書香門第」出身卻自幼受到傳統文化熏陶而有各種「際遇」的「讀書種子」。這種種因緣,正是他後來成長為著名學者的早期「基因」。
周汝昌是怎樣與《紅樓夢》研究結緣的?又怎樣一步一步走上了深入研究的學術道路?這其間遭遇了哪些挫折困難?又如何克服這些困難,鍥而不捨,努力奮鬥,而終於取得豐碩的成果走向輝煌?在這本書裡也有雖然不是很系統但「提綱挈領」的涉及,當然,這些敘述主要是偏重一些歷史事實真相以及與相關人物的交往糾葛,並沒有從學理上做更多的闡釋,避免了長篇大論的枯燥。如《平生一面舊城東———紀念胡適之先生》、《〈紅樓夢新證〉的前後左右》等,就是屬於這一類。
《紅樓夢》具有巨大的魅力,因此許多政治和文化名人都會或多或少與其發生關係。這樣,周汝昌的人生中也就有了許多「人緣」。不少在20世紀聲名赫赫的人物都和周汝昌有過這樣或那樣的來往過從,從周汝昌的相關記述中,這些名人的風貌也通過某些細節而活靈活現,雖然不是「全人」,卻也是一幅幅「剪影」,細節的背後包藏著耐人尋味的歷史文化意義。如胡適、顧隨、張伯駒、聶紺弩、馮雪峰、何其芳、錢鍾書等,還有海外的周策縱、唐德剛、夏志清、浦安迪,都在周汝昌筆下顯露其風華韻味。從這一角度說,這本傳記的內涵就有更深隱的文化史的「味外之味」了。
這本傳記當然也有對紅學和《紅樓夢》研究作直接評述的文字,如《脂硯即湘雲》、《「自傳說」能成立嗎?》,但作者並沒有寫正襟危坐的高頭講章,仍然是如話家常,引人入勝。周汝昌之所以「有爭議」,也在這些文章中透露出蛛絲馬跡,如果你有興趣繼續深入,當然也可以進一步去讀周先生的學術著作了。
周汝昌是以紅學家名世的,其實《紅樓夢》研究只是一個「代表」,更本質一點說,周汝昌其實是一個中華文化學家,除了《紅樓夢》,他對《蘭亭序》等書法藝術,對古典詩詞,對傳統戲曲,對民俗文藝,也都有獨特的研究、探討和鑒賞。這些在這本傳記中也都有所體現。周汝昌是一位詩人,所以這本傳記中的文章,每一篇後面都有一首七言絕句附綴,使本書更平添了一縷傳統文化的瑰麗色彩。
一夢情深也自說。對喜歡《紅樓夢》的人,喜歡書法的人,喜歡詩詞的人———一切鍾情於中華傳統文化的人,這本傳記都是一本難得的質文皆勝的好讀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