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佛老」情思
或謂寶玉的這些悲哀正是他的悟性所在、「慧」根所在,使他容易接受容易悟解老莊、佛禪的偏重於虛無的哲學思想。確實,第二十一回描寫寶玉讀《南華經》,「意趣洋洋,提筆續曰:『焚花散麝……戕寶釵之仙姿,灰黛玉之靈竅……』」然後第二十二回「聽曲文寶玉悟禪機」,寶玉因陷於黛玉與湘雲的夾攻中而又想起「正合著前日所看《南華經》上,有『巧者勞而智者憂,無能者無所求』,又曰『山木自寇,源泉自盜』……」,寶玉還對襲人說:「什麼是『大家彼此』?他們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談及此句,不覺淚下。」寶玉遂「立占一偈」,填詞《寄生草》。寶玉的這種思想狀況,確實便於《紅樓夢》作者在他的身上寄托自己的確是受了佛老思想影響的種種情思。
但總的來說,還不能說寶玉是屬於佛老一派。不能認定寶玉的思想可以歸納於道家禪佛。與其像上面那樣說,不如說寶玉的思想感情中有一種通向佛老哲學的契機。哀聚散也好,哀青老也好,哀愛怨也好,哀生死也好,都不是佛老,因為佛老追求的恰恰是對這種「哀」的摒棄、超越、解脫。如果真正做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做到「樹之於無何有之鄉,廣莫之野,徬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安所困苦哉」(《莊子·逍遙游》),如果真正做到視「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金剛經》),根本否認此岸此生的一切的實在性,如果真正又佛禪又老莊,寶玉何至於那樣狼狽那樣悲哀那樣無事忙那樣痛苦?
寶玉的思想感情中有一種通向佛老的契機,或者換一種說法:寶玉的思想感情處於「前佛老」的狀態。寶玉並不喜歡進行哲學的思辨,並不熱衷於修行或學習佛老,襲人還指出寶玉常常「毀僧謗道」(第二十一回),寶玉不是哲學家思想家,而且筆者要補充一句,曹雪芹也不是哲學家思想家,《紅樓夢》的貢獻不在於論證了或豐富了佛老哲學或任何別的哲學,而在於它很好地寫出了這種原生的「前佛老」情思。所以,胡適批評曹雪芹的「見解當然不會高明到那兒去」也許是對的,從而得出「《紅樓夢》的文學造詣當然也不會高明到那兒去」的結論卻大謬不然了,就此,筆者將專文論述,這裡暫不詳述。寶玉的這些思想感情來自他自己的性情,他自己的處境,來自他直接面對的春夏秋冬、榮寧府大觀園、賈府眾主奴特別是那些吸引著他、折服著他、陶醉著他、愉悅著他、感慨著他時而又夾攻著他征討著他折磨著他撕裂著他的女孩子的悲歡與遭際,來自活躍在他的青春的俊秀的身體內的種種愛慾、追求、生命活力與聰明靈秀。與其說他的情思來自佛老,不如說是來自「老天賦予的情性」。他的情思慨歎,既是獨特的、「專利」的,又是普泛的、人類的。他可以從例如《南華經》、「道書禪機」中取得某種自我體認、自我表述上的啟示,主要是語言符號與方式上的啟示,但是,他完全沒有形成一種哲學或主義也談不上接受了某種哲學和主義。所以,第二十二回寶玉占偈、填詞後,被黛玉寶釵等一通詰問,「自己想了一想」,「原來他們比我的知覺在先,尚未解悟,我如今何必自尋苦惱」——怪哉,參禪論道不是自求超越解脫自由自在,反而成了自尋苦惱(王注)——然後聲明:「誰又參禪,不過一時頑話罷了。」
寶玉從此放棄了禪道了嗎?卻也未必。在賈府,他不喜歡追求「仕途經濟」,卻又不能鄭重公開地追求任何帶有異端色彩的理論學說,頑話云云,既有退讓之意,又有保護色的自我掩飾之心,甚至在黛玉寶釵面前也不能更深入更認真地討論一下諸如世界觀人生觀之類的問題,因為一討論這類問題就有不可逾越的正統觀念擋在那裡,這不也是很悲哀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