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種人生,兩種悲劇——《紅樓夢》人物評論
一
林黛玉與薛寶釵是文學巨著《紅樓夢》中兩個最為光彩照人的女性。論相貌,一個是「態生兩靨之愁,嬌襲一身之病」,「閑靜似嬌花照水,行動如弱柳扶風。」一個是「臉若銀盆,眼同水杏。唇不點而含丹,眉不畫而橫翠。」論才情,題菊花瀟湘奪魁首,詠海棠蘅蕪占鰲頭。然而,她們卻分別代表了古代中國傳統女性中完全不同的典型形象。
就她們的名字而論,黛者,玉也;釵者,金也。從中國傳統的民族心理論,玉象徵著人高尚純潔的品格,而金雖是財富的象徵,卻又代表著世俗,「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從她們的籍貫來看,黛玉在蘇州。歷來是「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才子佳人故事的多發地。而寶釵的金陵,則是六朝古都,王氣浩浩。黛玉葬花,是悼念已逝的「艷骨」,充滿了悲觀主義色彩;寶釵撲蝶,追求自身的「價值」,生存態度卻是樂觀「向上」的。就個人的魅力而言,那「眼空蓄淚淚空垂,暗灑閒拋更向誰」的黛玉主要是情與靈,即警幻仙所渭「意淫」,而「任是無情也有情」的寶釵則是「肌膚豐澤」、「雪白的胳膊」之類的「皮膚濫淫」,即肉淫。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林黛玉代表的是唯美主義傳統女性形象,其「同類」有《西廂記》中之崔鶯鶯,《牡丹亭》裡的杜麗娘等。而薛寶釵代表的是功利主義的傳統女性形象,她的「同類」,歷代史籍中的《列女傳》滿紙皆是。
二
既然林薛二人所代表的典型形象不同,她們的人生道路也就大相逕庭。
林黛玉的一生充滿了悲劇的淒美,她父母早亡,寄人籬下,從小養成了悲觀的人生態度:「人有聚就有散,聚時喜歡,到散時豈不清冷?既清冷則生感傷,所以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兒開時候兒叫人愛,到謝的時候兒便增了許多惆悵,所以倒是不開的好」,以及孤高傲世、多愁善感的「小性兒」。過分執拗地追求自我的尊嚴,簡直到了「尖刻」的程度。把別人對自己的憐憫和施捨看作是冷嘲熱諷,與寶玉的愛情也浸透這痛苦的追求,對寶玉是相知相又相疑,不斷地猜疑、擔心、試探、慪氣……這種「小性兒」一方面使她在賈府更加孤立,一方面又使自己本來脆弱的身心更加痛疲憊不堪。她終於倒了,倒在了自己畢生追求的腳下她為自己的追求付出了太多的代價,再也沒有那麼多的眼淚可以支付了。
然而,林黛王的「小性兒」浸透了一個不羈靈魂在「存天理,滅人欲」的封建思想枷鎖下對人性的追求。她追求自我人格的尊嚴,追求與寶玉真摯的愛情,追求純潔無瑕的靈魂,一言以蔽之,是追求人性的自由。然而,當時中國的社會環境,以及她自身的社會地位、性格情感,乃至體質狀況都決定了她不可能與命運正面交鋒,只能在哀怨、愁緒中「拋珠滾玉只偷潸」。而這恰恰完美地展現一個氣韻典雅的東方式唯美主義人物形象。
在林黛玉這個形象上,傾注了作者畢生的心血。她的舉手投足,無不反射著唯美光彩。玉葬花,「字字看來都是血」,充分展示了一幅極富古典抒情色彩的「怨女傷春圖」。於是,林黛玉這個孤高自許、多愁善感的貴族少女形象便永遠地定格在每一個讀者的心靈深處。
說到黛玉的孤高自許,我們便可以把她與書中另一個人物作一番比較——櫳翠庵裡的妙玉。「妙玉這個東西是最討人嫌的」,她自詡孤高,喝茶,要掃下梅花上的雪化成水埋在地下三年然後才能啟用。實際上卻「欲潔何曾潔,雲空未必空」:要把劉老老用過的杯子「擱外頭去」,卻將自己的綠玉斗斟給寶玉用;寶玉過生日,她嫌「啖肉食腥膻」不肯來,卻給寶玉暗送一張紅箋。而黛玉的孤高,才是真正厭棄那個「只有門前一對石獅子是乾淨的」的環境。而且在她的孤高之下,讀者也處處可以感受到她那火熱的內心。比如我們從她空靈纏綿的詩詞就可以看出她對寶玉的一往情深,對人性自由的熱切嚮往:「願奴脅下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總之,林黛玉的美,就在一個「情」字上。「兩彎似蹙非蹙罥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林黛玉的「情」,不僅焐化了她的容貌,焐化了大觀園中的一草一木,也焐化了無數《紅樓夢》忠實讀者的靈魂。
三
「既有金玉之論,也該你我有之,又何必來一寶釵呢?」是啊,假如薛寶釵不來,寶玉與黛玉或許可以成就姻緣,然而寶釵不僅來了,更為致命的是,頸上還帶著一個與通靈寶玉相匹配的金鎖,於是,金玉之論由此而起。
既然薛寶釵的命遠與這把金鎖休戚相關,我們就不妨從這把金鎖說起。首先,這是一把鎖,那麼,它要鎖住的是什麼呢?它要鎖住的,是寶釵內心被自我封凍的情感與無盡的心機。那又為什麼要鎖住呢?這與寶釵畢生的追求密切相關。黛玉的追求是人性的自由,寶釵的追求又是什麼呢?金錢?「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她不缺。愛情?這是封建社會典範婦女的禁果,她不能。寶玉一語道破天機:「好好一個清淨潔白女子,也學的沽名釣譽」。不錯,她追求的是一個好名聲,一個有口皆碑的典範封建閨秀「光輝」形象。這要求她「品格端方,行為豁達,隨分守時」。也就是這些,要求她善於隱藏自己的心思,於是也就進一步使她從小就工於心機、心思縝密、圓滑世故、城府頗深。第二十七回,寶釵撲蝶,誤入了小紅與墜兒的私語空間,寶釵鎮定自若,竟扮作與黛玉捉迷藏,若無其事地走了。乍看是脫身之計,事實上卻把一切橫禍推給了黛玉。
其次,這把鎖是用金做的,和「寶釵」一樣。前文說過,金是世俗的代表,寶釵追求的名聲也是世俗的。那麼,她的「鴻鵠之志」又實現得如何呢?我們來聽聽眾人的評價。「你若敢挑她的不是,我就服了你!」湘雲口口聲聲對黛玉說。狠毒居賈府之首的王熙鳳對寶釵作出「立定主意……不干自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的嘉許。是世同嫌的「趙不死的」(趙姨娘)也開口稱讚衷心感激。本來心存芥蒂,懷疑她「有心藏奸」的對立者黛玉後來也把她認作知己。當然,這樣的好名聲來之不易。她過生日為了討好賈母,點老人適宜的甜爛菜,挑賈母喜愛的熱鬧戲。按照封建道德標準,她確實是完美無瑕,而且博學有識,能擔重任,不愧為理想的當家人選。
然而,若用唯美的眼光來衡量,寶釵卻「入了國賊祿蠹之流」。好好一個完美的女子,怎麼與國賊混為一談了呢?第三十二回金釧兒投井之後,劊子手王夫人也在假惺惺地垂淚,問寶釵「豈不是我的罪過?」寶釵卻置血淋淋的事實於不顧,竟為王夫人寬心:「多半是他下去住著,或是在井傍邊兒玩,失了腳掉下去的……縱然有這樣大氣,也不過是個糊塗人,也不為可惜。」原來外表如此溫柔敦厚的寶釵,內心卻這樣冷酷無情!不錯,寶釵姓薛,諧音即「雪」,吃的藥是冷香丸,住的地方也像雪洞……她的確是一個「冷」人,再加上她的「停機德」:時常勸寶玉從事仕途經濟,這便是寶玉與她「生分」的緣故。
寶釵得不到寶玉的愛,但是她不在乎,她只在乎婚姻,只在乎「寶二奶奶」的寶座。正當賈府大廈將傾之時,眾人「蜂圍蝶陣亂紛紛」,都「隨逝水」、「委芳塵」,她卻以高潔自持「好風憑借力,送我上青雲」,終於「出閨成大禮」。然而,寶玉最終卻棄她而去,到頭來「寶釵無日不生塵」,成了封建政治婚姻的奴隸。
在薛寶釵這個形象上,集中了中國古代幾千年儒家思想中的偽善成分。與有不少唯美成分的道家思想不同,儒家思想原本就是一種功利主義思想。所以寶釵的理想、追求、性格、情感……都是功利的。作者對她的貶意也十分明顯,黛玉是「世外仙姝」,寶釵不過是「有眼無珠腹內空」的凡間俗物罷了。
四
賈府這座封建大廈終於崩坍了,「巨石之下,安存完卵」,唯美與功利兩條道路也終於走到了盡頭。俞平伯曾經引用過《紅樓夢‧引子》中的一句詞「悲金悼玉的紅樓夢」,雖然曹雪芹沒有完成這部撼世之作,《紅樓夢》的意義也遠不只「悲金悼玉」四字。然而,我們可以確信,大家都沒有好結局。
關於林黛玉,周汝昌曾斷言:投池自盡。理由是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即古時的「花朝」(百花生日),理當為大觀園群芳之首,而池名「沁芳」,「沁」有浸泡之意。黛玉本來病痾沉重,不禁聚散之痛,而眾人又想加害於她,在她的藥裡做手腳,最終黛玉自覺生趣生機皆盡,橫心投池自盡。周老的觀點雖然獨到,但似為不妥。須知黛玉曾有葬花之舉,「一抔淨土掩風流」,而且在第二十三回,寶玉要把落下的花瓣兒都掃起來,撂在那水裡,黛玉勸阻說:「撂在那水裡不好,你看這裡的水乾淨,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兒什麼沒有?仍舊把花遭塌了。」所以,依她自己唯美的眼光,是絕不可能投池自盡的。而且在這以前,寶玉當然會認為把花瓣兒撂在水裡是最好的辦法,而「沁芳」一名正是第十七回時為寶玉所題。
不過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黛玉是淚盡而逝的,因為絳珠仙草曾經允諾,把她一生所有的眼淚還給頑石,以酬報他的灌溉之德,眼淚不盡,她是不會「魂歸離恨天」的。所以黛玉在賈薛花燭之夜「焚稿斷癡情」那一情節,不論是曹雪芹的原作,還是高鶚的續貂,是不無道理的,而且也確實恰如其分地表現了黛玉當時的心境,使其思想性格得到了最後的昇華。
黛玉的夭亡,也是上天對她「質本潔來還潔去」的夙願的成全。從唯美的角度來審度,是她最好的歸宿。
黛玉曾吟過「冷月葬花魂」之句,她歸天之夜,空中應該有一彎淒清的冷月。
至於薛寶釵,吳世昌曾作過以下推測:最後改嫁了賈雨村。理由是賈雨村有詩云:玉在櫝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玉即黛玉,求價,即求賈。釵則是寶釵,待「時飛」,而「時飛」則恰好是雨村的表字,故而懷疑寶釵嫁給了雨村。兩個功利主義者終於走到了一起。這種推測可能性也不大。如果寶釵一改嫁,那麼她前半生追求的所渭「清譽」就毀於一旦,晚節不保,死後貞潔牌坊都不會有了。寶釵為了富貴,敢冒這個險嗎?
如果寶釵真的一輩子守活寡,我看也成不了李紈第二。寶玉雖然以前認為寶釵「比黛玉另具一種嫵媚風流」,但後來的他絕不會為賈府留下一個「蘭桂齊芳」、光耀門楣的「貴子」,寶釵會比李紈更寂寞、更孤獨,而且還會背上個「無後」的罪名。
魯迅說過,悲劇是把美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是把醜的東西撕破給人看。在《紅樓夢》這部悲喜劇中,把唯美、功利兩種人生觀演繹得淋漓盡致,供讀者參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