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一農民手抄《紅樓夢》
「許多人一輩子也沒有讀完《紅樓夢》,你卻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遍《紅樓夢》。真是不簡單!」這些天,在浦江縣仙華街道中埂金店村村民傅長明家裡,不時有親朋好友和左鄰右舍前來參觀他耗時3年時間完成的足本手抄《紅樓夢》。看著自己用業餘時間抄好的鴻篇巨著被人認可,今年41歲的傅長明也很開心。最重要的是,通過3年手抄,自己的毅力得到了磨煉,對今後的人生樹立了信心。
三年辛苦不尋常
記者在傅長明家裡看到了傅長明手抄的十卷本《紅樓夢》。手抄的《紅樓夢》共120回、2203頁、100多萬字,每張A4打印紙上都整齊地碼滿「柳體」硬筆書法字,完全沒有塗改,據他說也不太會有錯字和漏句。每卷手抄本都裝訂得像圖書一樣平整,封面是紅色硬殼紙,上面用毛筆寫著「紅樓夢」三個大字,給人以古樸端莊、清朗厚重之感。
傅長明是從2003年初開始抄寫的,至今年2月底完成,整整3年時間,中間很少間斷。其間,他都在白馬一家企業上班,每天來回騎車幾十公里,晚上回家後在燈光下抄寫練字。他每天抄寫的字數不一,多則數千字,少則幾百字甚至幾行,但務求認真細緻、工整潔淨。抄寫時一有差錯,當即作廢重抄,前後被作廢的A4紙就達500多張。傅長明抄寫的《紅樓夢》以人民文學出版社的版本為主,兼顧岳麓書社等其他出版社的版本,相互對照、參考,以防錯寫、漏抄和錯句,力求準確無誤。
傅長明說,一開始,妻子對他的舉動並不理解,覺得如此耗費時間和精力卻沒什麼用處,甚至抱怨他不陪家人去看戲看電影或外出遊玩,哪怕只是飯後出去走走。後來看他不畏寒暑,克服了蚊蠅叮咬、汗流浹背、手腳凍僵等諸多困難,仍如此投入如此鍥而不捨,也就慢慢地多了一分理解與支持。雖然自己對這件事的態度比較嚴肅認真,可就在抄到全書的60來回時,心裡還是沒底,到底能否堅持到最後,甚至為此猶豫、徘徊過。畢竟上有父母,下有妻兒,工作、生活上多少都會遇上煩心事的打擾。「貴在堅持、成在堅持、難在堅持」、「容易幹不成大業績」、「不把整本書抄完,到底不算是做好一件事情」,傅長明就這樣自勵自勉,並讓自己沉靜下來,不求快但求好,一路走來一路抄。
手抄紅樓益處多
傅長明從小就喜歡練習和欣賞書法。大人們寫春聯時,他都會挨上去看,縣裡大大小小的書畫展,他都會騎著自行車趕去觀展。他對書法沒有成名成家的想法,只是純粹的愛好,用以陶冶情操、裝點生活。他平日裡就有練字的習慣,基本上都是抄寫古詩文,而且都是邊練邊丟,並不保存或希圖成冊。小時候他也沒有完整讀過《紅樓夢》,但是一直以來都相當佩服這本書及其作者曹雪芹。抄寫《紅樓夢》有點突發奇想的意思,一來可以練習硬筆書法,二來可以熟悉書中內容,並提高一下自己的寫作水平,三來可以日積月累、久積成冊。
傅長明從不給自己下任務添壓力,只是隨性而為,平淡自然中體味靜心之樂。他抄書很少影響上班和做家務,都是利用自己的業餘時間,在家中一樓客廳的八仙桌上循序漸進地完成的。在農村裡,人們不是忙著賺錢,就是空閒時候打牌搓麻,像他這樣與書與字為伴的人真的是鳳毛麟角,傅長明卻樂此不疲,不改初衷。
傅長明認為,他手抄《紅樓夢》的舉動,對自己的兩個子女也有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讓他們明白了執著追求與甘於平靜的含義。《紅樓夢》緊密地伴隨了傅長明這幾年的生活,有時候去逛書店,他也會有意無意地去翻閱《紅樓夢》。傅長明從小聽大人們說,《紅樓夢》裡人物太多,個中關係很難理清,但他抄完一遍後,卻覺得這本書寫得很細很實,看似繁雜實則不亂,來龍去脈自有痕跡可尋,可見作者的功力與才能。
心中有個文學夢
傅長明也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年輕時喜歡寫詩歌、散文和小說等,並曾在一些報刊上發表。他務過農,教過書,當過報道員,做過企業的宣傳員。縣青少年宮、文化館和圖書館都曾是他的創作和報道的「家」,雖然作為編外人員,不領工資,稿費也很低,而且當時家裡還要忙農活,但傅長明卻興趣很濃,做事認真。他在二十六七歲的時候,一有想法就會給全國各地的作家———像劉心武、葉文玲等———寫信求教,或是將作品寄給他們以求指正。他並不奢求他們能回信,也會為自己的行為和想法而高興。不過,偶爾也會收到一些作家們的回信和指點,劉心武就給他回過兩封信,可惜那些信件都沒有保存好。現在想來,他還是覺得有些遺憾。
接下來還會再抄其他文學名著嗎?傅長明說,他目前還沒有這樣的打算,畢竟這不是一件輕鬆的活兒,但對硬筆書法,他一定會繼續練習下去。但他透露說,接下來他最想做的是寫一部長篇小說,關於農村題材的。這些年農村變化很快很大,而他近年來的寫作較少,成品更少,基本上以積累素材為主。傅長明說,他會像手抄《紅樓夢》那樣堅毅執著地走下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末了,傅長明拿出他3年來手抄《紅樓夢》用的那支美工筆,說:「這支筆很普通,卻很管用、很有潛力,一直陪我走過了那段時光。我覺得,即使是普通人,只要敢於堅持和發揮特長,也都會有其不凡的意義。」
本報記者 葉 駿 通訊員 吳志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