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幅清代畫展神秘紅樓 全圖繪製3000人物
用230幅畫面濃縮出一部千古奇書《紅樓夢》,這套精美畫冊的作者孫溫雖然在諸家畫史和地方志書中皆未載其名,但依然不影響高昂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今年是文學巨匠曹雪芹逝世240週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與旅順博物館聯合舉辦的「夢影紅樓——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畫展」,將從9月1日起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展出。
神秘畫冊流傳經過不詳
國家博物館的黃琛先生介紹,《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共有24冊,其中一冊是空白,其餘每冊各有畫面10開,現存畫面總計230幅,以繪畫的形式表現了千古奇書《紅樓夢》的主要情節。畫心絹本,縱43.3厘米,橫76.5厘米。絹包木板封面底,無題籤,無題跋。1959年7月,上海文物保管委員會無意中得到這套珍貴的畫冊,之後撥交給旅順博物館,但其流傳經過不詳,已經無法考證。
旅順博物館館長劉廣堂介紹,縱覽《清·孫溫繪全本〈紅樓夢〉》全圖,筆法精細,設色濃麗,情節連貫且生動感人。作者以獨特的視角,將各種人物活動情節置於特定的環境之中,以生動直觀的藝術形式,勾畫出一幅幅情景交融、富有詩意的畫面,將一部洋洋大觀、令人蕩氣迴腸的古典名著《紅樓夢》表現得耐人尋味、雅俗共賞。其情節之詳盡、筆法之精細、篇幅之宏大,為清代同題材繪畫作品所僅見。此圖是迄今已知孫溫惟一的傳世手筆,彌足珍貴。不僅是清代民間繪畫研究的重要資料,同時也為紅學研究提供了新的內容。
神秘作者孫溫無記載
不但該套畫冊的流傳經過神秘,其作者孫溫的身世至今也仍然是個謎。有關專家翻遍諸家畫史和地方志書,發現皆未載其名,畫面有作者惟一的題識「七十三老人潤齋孫溫」。經初步考證,孫溫為河北豐潤人,大約生於清嘉慶戊寅(1818年),至此圖繪製完成73歲時尚在,但孫溫一生中的具體情況,還有哪些作品,已經無法考證了。全圖由孫溫主要構思繪製並由孫小州參與合作完成,其繪製時間大致在同治至光緒之間。從全圖繪畫風格和技法看,孫溫應為民間畫師中的高手。
全圖繪製3000人物
記者看到,全圖以石頭記大觀園全景為開篇,畫面鳥瞰構圖,將大觀園諸多景致悉數入畫,一覽無餘。從第二開畫面開始,依次描繪出全本《紅樓夢》的故事情節。每個章回情節所用畫幅數量不盡相同。畫面圍繞原著的故事情節,將主要人物活動表現的細緻入微,楚楚動人。
有關專家介紹,這套圖中繪有山水人物、花卉樹木、樓台亭閣、珍禽走獸、舟車轎輿、鬼怪神仙及博古雜項等,幾近包括全部畫科內容。僅各種人物就多達3000餘人,主要人物採用寫真技法,注重面部膚色肌紋之渲染,形神兼備。年輕的女子,彎眉、細眼、櫻桃小口,身材窈窕,長頸削肩,給人以纖瘦柔媚、弱不禁風的感覺。人物的衣褶裙帶勾染並用,線條流暢飄逸。
為表現特殊效果,許多人物的服飾圖案、佩飾、陳設古玩和花卉等有的施加厚粉,有的則以泥金勾染,使畫面增添了富麗堂皇的氣氛。各種花木或勾花點葉,或沒骨畫法,極盡表現其各自的生態。山巒湖石勾皴兼用,並敷染石青、石綠和赭石,與人物服飾和花卉的暖色,形成柔和對比。全圖色彩濃郁潤澤,光華絢爛,呈現出清雅明亮的基調。樓台亭閣等建築遠大近小,建築的斗拱、立柱和窗隔門楞等亦有明暗轉折變化,這些都可以看出在技法上已吸納了西洋繪畫的因素。圖中用來渲染氣氛的「畫中畫(書)」題材廣泛,其許多內容並非原著所特定。圖中山巒和湖石多被演化成各種鬼怪和猛獸,面目猙獰,虎視眈眈,表現手法隱晦,內涵深刻,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情感。
前80回後40回畫風不同
有關專家介紹,整套畫冊前80回畫面與後40回畫面在畫風上存在明顯差異,顯然並非出自同一人的手筆。這與《紅樓夢》原著前80回系曹雪芹所著,而後40回由高鶚續寫情況有關。全圖畫風之變選定在第八十回與八十一回之間,這正是作者的刻意安排。
專家們還從圖中缺少部分章回情節的畫面分析,原圖畫面應為240幅,後因故缺失10幅,所以在畫冊裝裱時增補了一本空白冊。原有畫面上均有作者標注的文字註解和順序編號,在圖冊裝裱時均被裁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