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奇絕:南京雲錦

中華奇絕:南京雲錦

中華奇絕:南京雲錦

紅樓文化

   南京雲錦因其絢麗多姿,美如天上雲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80年歷史。南京雲錦與成都的蜀錦、蘇州的宋錦、廣西的壯錦並稱「中國四大名錦」。 

    雲錦的產生和發展與南京的城市史密切相關。南京絲織業發端於東吳(222—280)時期,東晉(317—420)末年,大將劉裕北伐,滅秦後,將長安的百工全部遷到建康(今南京),其中織錦工匠占很大比例。後秦百工中的織錦工匠繼承了兩漢、曹魏、西晉和十六國前期少數民族的織錦技藝。417年東晉在建康設立專門管理織錦的官署——錦署,被看做是南京雲錦正式誕生的標誌。從元代開始,雲錦一直為皇家服飾專用品,清代在南京設有「江寧織造署」,《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曾任江寧織造20年之久。 

    雲錦工藝獨特,用老式的提花木機織造,必須由提花工和織造工兩人配合完成,兩個人一天只能生產5-6厘米,這種工藝至今仍無法用機器替代。雲錦主要特點是逐花異色,從雲錦的不同角度觀察,繡品上花卉的色彩是不同的。由於被用於皇家服飾,所以雲錦在織造中往往用料考究、不惜工本、精益求精。雲錦喜用金線、銀線、銅線及長絲、絹絲,各種鳥獸羽毛等用來織造雲錦,如在皇家雲錦繡品上的綠色是用孔雀羽毛織就的,每個雲錦的紋樣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如果要織一幅78厘米寬的錦緞,在它的織面上就有14000根絲線,所有花朵圖案的組成就要在這14000根線上穿梭,從確立絲線的經緯線到最後織造,整個過程如同給計算機編程一樣複雜而艱苦。 

    雲錦織造鼎盛時擁有3萬多台織機,近30萬人以此和相關產業為生,是當時南京最大的手工產業。1949年後,儘管政府先後投資幾千萬元用於恢復和保護雲錦,南京市雲錦研究所還成功地科學複製了上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北京十三陵定陵出土的明萬曆皇帝「織金孔雀羽妝花紗龍袍」等,但雲錦仍然面臨著後繼無人的局面,現在全國真正懂雲錦技術的不過50餘人。2001年,南京雲錦正式申報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名次排於古琴之後。2003年11月,古琴被列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後,想來雲錦也應進入倒計時了。 

    瞭解雲錦的人很少,即使是南京人亦是如此,關於雲錦的書則更少,南京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南京雲錦》,倒是既可以滿足欣賞者的好奇,又可以作為雲錦研究者的案頭書。著名紅學家李希凡先生稱讚這本書「把雲錦的美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中國南京雲錦》的作者囊括了當今雲錦界的權威學者,由中國著名紡織工藝專家、清華大學教授黃能馥先生出任主編。幾乎國內所有重要的雲錦實物圖片在書中都有體現,為了收集有關雲錦的資料,作者們跑遍了十幾個省、市、自治區的博物館,遠到西藏博物館和台灣故宮博物院。他們從全國各地徵集來的近600幅雲錦實物圖片中精選出200多幅最具代表性的,進行歸類整理後,分成歷史源流、科技內涵、文化藝術價值三個部分,向讀者展示了南京雲錦由產生、發展到鼎盛、衰落的歷史軌跡;表現了雲錦工藝的輝煌成就;再現了雲錦的華貴壯美。書中還將雲錦放在與雲錦有關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大背景中去闡述,去展示,使每幅雲錦背後都有一段鮮活的故事。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織錦專業委員會顧問曹致沐先生認為,通過這本書可以「體會到南京雲錦有別於其他織物、至今仍無法被現代科技所取代的最大特點;從『寸錦寸金』想像到雲錦藝人們的艱辛。」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