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紅樓夢》中寶黛釵的愛情婚姻悲劇
內容提要:《紅樓夢》是我國最優秀的一部古典名著,二百多年來,不同的讀者對作品都有不同的看法。賈寶玉、林黛玉及薛寶釵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是《紅樓夢》一書中最重要的悲劇。關於寶黛釵三人的形象問題及造成悲劇的原因的爭論,自《紅樓夢》誕生以來就從來沒有停止過。本文試圖從命運、性格及社會的客觀因素三個方面來探究造成這一愛情婚姻悲劇的原因。寶黛釵三個都是處於悲劇時代同時又具有悲劇性格的悲劇人物,因此他們的悲劇命運在那個時代幾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劇典型。透過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我們可以看到,在罪惡的封建社會裡,悲劇是無所不在的。無論是像寶黛一樣叛逆還是像寶釵一樣順從都無法擺脫悲劇的結局。
《紅樓夢》寫了一個戀愛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劇,這就是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三人之間的愛情婚姻悲劇。這一悲劇是貫穿《紅樓夢》全書最主要的敘事線索,也是《紅樓夢》中最生動、最完整、最扣人心弦的故事。這一故事最終以悲劇作結,表明《紅樓夢》中所描繪的社會是個充滿悲劇氣息的社會。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既是一出命運的悲劇,也是性格的悲劇,更是當時的社會悲劇。
一、命運的悲劇
古人由於受知識和思想的局限,在遇到自身無法擺脫的痛苦或無法用已有知識去解釋的社會現象(或自然現象)時,就運用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天神。他們用天神來解釋一切無法理解的現象,認為天神在支配著人類的命運,人類是不可能和命運相抗爭的。古希臘的著名悲劇《俄狄浦斯王》就集中地體現了這種宿命論的思想。《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經歷過大富大貴和窮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體會到生活的悲劇在那個社會中是無處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夠用先進的思想去解釋那個充滿悲劇的社會,只好把它歸結為命運的安排。這種宿命的色彩在介紹寶黛的來歷時表現得尤為濃重。
傳說,女媧煉石補天時煉成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石頭,只單單剩下一塊未用,棄在大荒山無稽崖青梗峰下。這塊頑石自經鍛煉之後,靈性已通,能大能小;原來高十二丈方二十丈的龐然大物,卻縮小到扇墜兒一般,而且是鮮明瑩潔的寶玉模樣。一天,遇著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在它上面鏤了幾個字,攜它到那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花柳繁華地,溫柔富貴鄉去走了一遭。於是石頭城內,榮國府中卻生下一位銜玉而生的公子——賈寶玉。
且看這石頭,有補天之才卻不得實現補天之志,並且是唯一被丟棄於洪荒之中的一塊,偏偏又通了性靈,有了感覺,有了靈魂,這痛苦的感覺便愈是深刻。曹雪芹以石頭的來歷暗示頑石的幻象——賈寶玉是個不容於當世的人,是與當時社會中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樣的人,因此賈寶玉的思想行為在世人看來是無法理解的,賈寶玉人生的悲劇是冥冥中注定的。
書中第一回介紹寶黛的木石前盟時,作者也安排了一個充滿悲劇意味的神話。
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時有赤霞宮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這絳珠草始得久延歲月。後來……僅修成個女體,終日游離於離恨天外……只因尚未酬報灌溉之德,故其五內便鬱結著一段纏綿不盡之意。……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掛了號。警幻亦曾問及,灌溉之情未償,趁此倒可了結的。那絳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並無此水可還。他既下世為人,我也去下世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淚還他,也償還得過他了。」1
「還淚」之說,明白地揭示書中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是注定要以悲劇作結的。曹雪芹認為這個悲劇性的結局不是寶黛釵等人能夠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
《紅樓夢》的開篇,作者就設計了這樣一個荒誕神奇而又寓意頗深的神話故事來表明這一故事是一出命運的悲劇。但同時,作者也認識到悲劇產生的原因絕不僅是命運的捉弄,還有著性格和社會的因素。因此,《紅樓夢》描寫寶黛釵三個的愛情婚姻悲劇時,也著重突出了造成這一愛情婚姻悲劇的性格因素和社會因素。
二、性格的悲劇
關於寶黛釵三人的形象問題,歷來爭論頗多。但勿庸置疑的是,他們三人都有著不同的出身背景,而正是這不同的家庭背景造就了他們不同的性格特點。
先說賈寶玉。寶玉是個品性獨特的公子哥兒,生於「鐘鳴鼎食之家,翰墨詩書之族」的賈府。作者為強調寶玉的獨特性,說他一生下來就有異秉:一落胎胞,嘴裡便銜下一塊五彩晶瑩的玉來,上面還有許多字跡,就取名叫做寶玉。(見第二回)寶玉的銜玉而生被視為異事,他的祖母更是格外開心,對寶玉「愛如珍寶」。這就決定了寶玉在賈府無人可以代替的地位:老祖母的心肝寶貝,「命根一樣」。寶玉獨特性格的形成是以此為起點的。
寶玉幼年便貪玩好動,七八歲時已是「淘氣非常」,這與他從小生活在賈母身邊有關。賈母驕縱孫子,「無人敢管」。寶玉雖然怕賈政,但又不把父親當回事,也與賈母的撐腰有關。如第二十三回,賈政叫寶玉去,寶玉嚇得「殺死不敢去」,賈母就說:「好寶貝,你只管去,有我呢,他不敢委曲了你。」賈母年輕時也是個貪玩的,年紀大了仍然貪玩好動,經常和晚輩玩在一起,並且熟悉戲文小說,對通俗文藝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見第五十四回)。這些都對寶玉產生了耳濡目染的影響。
寶玉喜歡雜學旁收,卻對四書五經這些封建科舉考試的必讀書毫無興趣。此外,由於寶玉一直生活在純潔的少女世界,體會到少女世界裡種種純真的喜怒哀樂,而對俗氣虛偽的男性世界產生了厭惡,不肯與官場中人如賈雨村之流來往,並發出了令當時人震驚的評論:「女兒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見了女兒便覺清爽,見了男子便覺濁臭逼人。」(第二回),這些實際上是以「奇談怪論」的形式來批判男權社會與他們所代表的社會道德價值,一反在中國延續了數千年的「男尊女卑」的封建道德觀念。賈寶玉的這種種叛逆的思想與當時的封建傳統思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寶玉的父親賈政——一個典型的封建正統人物,對寶玉的叛逆思想和行為深惡痛絕。有時僅因一些小事,賈政便要將寶玉「堵起嘴來,著實打死」、「要繩索來勒死」。(第三十三回),然而寶玉雖然認識到了男性社會的黑暗與醜陋,但他卻無力也無意去改變,而是選擇了逃避,沉浸在少女世界的純潔之中。在純潔的少女中能夠理解寶玉思想的人也是極少的。寶玉尋尋覓覓,也只找到了一個知音,那就是林黛玉。他們都一樣地有叛逆的思想,在志同道合的基礎上,他們產生了純潔的愛情。對寶玉來說,他和黛玉之間的美好愛情顯然是他對現實失望之後唯一嚮往和追求的。然而,愛不愛誰,寶玉堅持了自己的選擇;但是,娶誰作妻子,寶玉自己是一點權力也沒有的。一切決定於父母之命。而寶玉性格中的逃避和軟弱決定了他不可能用實際行動去反抗賈府統治者的安排。於是,悲劇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
接下來說黛玉。林黛玉是賈母的外孫女,林如海和賈敏的獨生女,因父母先後去世,外祖母憐其孤獨,接到榮國府撫養。
黛玉首先是個內慧外秀的女孩子。她「心較比干多一竅」,在賈府生活「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一開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壓抑。然而黛玉雖然寄人籬下卻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無城府,愛恨分明,言行舉止間並不掩飾自己的喜怒好惡。對於賈府的統治者,她也從來不說奉承話故意討好。出於孤苦的身世和強烈的自尊,黛玉對於他人的歧視和譏諷分外敏感。基於自衛心理,黛玉有時出語未免尖刻,有時也哭哭鬧鬧,給人「小性兒」的印象。而這樣的氣質和脾性,不僅很難讓她融入賈府這個複雜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別人對她的成見。如此循環往復,情勢的發展越來越使她傷心難受,以至悲從中來,唱出了令人斷腸的《葬花辭》:「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獨的處境加上多病的身體,使正值花樣年華的黛玉產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識。作為一個才華橫溢的少女,黛玉不可能不明白,只要她向賈府的統治者低頭多說些奉承討好的話,就能改善自身的生存處境,但她卻不肯這樣做。「在她的身上閃耀著追求個性解放,爭取婚姻民主的初步民主主義思想的光輝。」2在《五美吟》中,她言綠珠,說綠珠為石崇殉葬不值;她詠紅拂,讚揚紅拂私奔的壯舉。對於賈府的「混世魔王」、「禍根孽胎」賈寶玉,她引為知音,結為同心,從思想到行動都對他予以支持。在大觀園裡,從不勸賈寶玉走「仁途經濟之道」,從不講這些「混帳話」的只有黛玉一人而已。所以「寶玉深敬黛玉」。黛玉與寶玉的愛情是建立在互相瞭解,思想一致的基礎上的。但是黛玉作為一個弱小的女孩子,在賈府這個複雜的環境裡,生存尚且艱難,更談不上努力地追求自身的婚姻幸福。因此,當愛情遇到阻力時,弱小的黛玉只能用淚水和死亡來表達抗議。
尋求愛情而能得其所愛,這是黛玉在冷酷的人世上得到的唯一安慰;得其所愛而不能共偕連理,這是黛玉在賈府中的不幸命運;預感愛情有始無終(第三十二回)而又一往情深去愛,則是黛玉心志堅定、執著追求自主生活的體現。總之黛玉是一個生於悲劇時代而又具有悲劇性格的悲劇人物。
與具有叛逆思想的寶黛相反,薛寶釵是封建社會淑女的典範。
寶釵生於有百萬之富,「珍珠如土金如鐵」的薛家,一直與勢利又世故的母親共同生活。母親的一舉一動對她都有不可低估的影響。在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寶釵對人對事都自有一套,甚得賈府中人的喜愛,連僕人也喜歡她:「不想,如今忽然來了個薛寶釵,年歲雖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豐美,人多謂黛玉所不及。而且寶釵行為豁達,隨分從時,不比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第五回)對賈府的統治者,寶釵也常常有意討好。如第二十三回講到賈母出資為寶釵過生日時,「問寶釵愛聽何戲,愛吃何物」,她「便總依賈母往日素喜者說了出來。」有時「寶釵因見天氣涼爽,夜復漸長,遂至母親房中商議打點針線來。日至王夫人處省候兩次,不免又承色陪坐閒語半時,園中姐妹處也要度時閒語一回。」寶釵的這種種行為自然博得了賈府統治者的歡心。
寶釵作為一個正值豆蔻年華的少女,在和寶玉的接觸中自然地產生了愛情。她關心寶玉更盼望他能讀書有成,立身揚名。寶釵不僅勸寶玉走「仁途經濟」的道路,還注視他的一舉一動,對寶玉身邊的人也留心觀察。如第二十一回,寶釵來到怡紅院,一見到襲人就問:「寶兄弟那裡去了?」襲人頗有怨氣地說:「寶兄弟那裡還有在家的功夫!」「憑人怎麼勸,都是耳旁風。」寶釵聽了,心中暗忖道:「倒別看錯了這個丫頭,聽他說話,倒有些識見。」寶釵便在炕上坐了,慢慢的閒言中套問她年紀家鄉等語,留神窺察。可見寶釵關心寶玉到了無微不至的地步。
寶釵試圖在爭取寶玉的同時對他有所改造。因此她不止一次地規勸寶玉走「仕途經濟」的道路。偏偏寶玉對此深厭之,說「好好的一個清淨潔白女兒,也學得這樣沽名釣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瓊閨繡閣中亦染此風,真真有負天地鍾靈毓秀之德!」精神上的鴻溝決定著寶釵與寶玉不可能心靈相通。可是寶釵明知如此仍要設法去改造寶玉,也有點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其性格中同樣有著悲劇的因素。最後,寶釵雖如願嫁給了寶玉,然而寶玉的心始終不屬於她,後竟至出家為僧。寶釵的悲劇至此到達頂點。
三、社會的悲劇
「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終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這是《紅樓夢》為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關係所寫的最後結局。它說明在這個悲劇中,沒有哪一方是贏家。黛玉之淚盡而逝,寶玉之出家,寶釵之守寡,固然有其性格中的悲劇因素。然而我們知道,愛情中是沒有對錯之分的。寶、黛、釵都是才華橫溢,純樸可愛的人,造成這一悲劇的,難道能說僅僅是性格的因素嗎?歸根結底,無論是叛逆的寶玉、黛玉,還是精明世故的寶釵,在封建社會性裡,他們都不能自主地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無力替自己作主。只不過寶黛的毀滅是叛逆者的悲劇,寶釵的毀滅則是殉道者的悲劇。然而,他們都是封建婚姻制度的犧牲品。
此外,我們可以看到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愛情是建立在蔑視功名富貴,不談「仕途經濟」一類的混帳話這樣的思想基礎上的。這樣的思想對封建社會來說是大逆不道的。因此寶玉與黛玉之間的愛情是叛逆者之間的愛情。自然,賈府的統治者們作為封建社會的衛道士是不允許這樣的愛情存在發展的。他們可以採取一切殘酷的手段來摧毀寶黛之間的愛情。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寶黛的愛情只能以悲劇告終。而寶釵作為封建道德文化造就的標準淑女形象,她與寶玉婚姻的最後解體,不僅意味著她的愛情生活的最終失敗,同時也標誌著她作為淑女典範的徹底失敗。
通過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我們可以看到,在封建社會,無論是像寶黛一樣叛逆,還是像寶釵一樣順從,結局都是一樣的悲慘。這就有力地說明,封建社會是罪惡的社會,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透過這個愛情婚姻悲劇,我們也瞭解到,在封建社會,悲劇不僅存在於社會底層的平民、家僕之間,也存在於貴族中。如寶玉,這個貴族公子尚且不能把握自己的愛情婚姻,遑論其它人呢?這就是說,在封建社會裡,悲劇是無所不在的,而悲劇的根源就是罪惡的封建制度。
曹雪芹所寫的《紅樓夢》是一部反映封建社會生活的大悲劇,生活在賈府的人都逃脫不了悲劇的命運,只是悲劇的內涵各有不同。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則是《紅樓夢》全書最大的悲劇,造成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是罪惡的封建宗法制度和封建禮教婚姻制度。因此,說到底,寶、黛、釵三人的愛情婚姻悲劇是一個社會悲劇。
註釋:1凡引自《紅樓夢》原著的文字均出自岳麓書社1987年4月版的《紅樓夢》。
2引自西安交通大學在職教授陳繼征的《紅樓夢藝術鑒賞》。
參考書目:
曾揚華《紅樓夢引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陳繼征《紅樓夢藝術鑒賞》。
《紅樓夢詩詞鑒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7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