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馬金戈續紅樓
"紅樓夢八十回後,將爆發大規模的平息西戎叛亂的戰爭。"對於這一紅學觀點,紅學界目前並未予以確認。但是,對於這一觀點的確認,其實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關聯著黛玉之死、元春之死,甚至,它還直接關聯著賈府的最終滅亡。
七十八回,有寶玉所作《姽嫿詞》,這"詞"是寶玉奉賈政之命所作。賈政有什麼特色呢?在紅樓夢中,賈政是個"有言必應"之人。此詳細論證,讀者可參閱拙文《紅樓夢漫談十七·有言必應數賈政》。賈政在命寶玉作《姽嫿詞》之前,有幾句畫龍點睛的話,很值得人們注意。賈政說:"誰知次年便有'黃巾'、'赤眉'一干流賊餘黨,復又烏合搶掠山左一帶"。脂批曰:妙!"'赤眉'、'黃巾'兩時之事,今合二為一,蓋雲不過是此等眾類,非特歷歷指名某赤某黃。若雲不合兩用,便呆矣。此書全是如此,為混人也。"--上述這段話,至少說明兩點。一、戰爭爆發的時間,是在"次年",也即是說是在晴雯逝後的第二年,而季節,根據寶玉《姽嫿詞》中所言,是在春季("繡鞍有淚春愁重")。二、"此書全是如此,為混人也。"意思是說所謂"'黃巾'、'赤眉'",不過是作者為避文字獄而臨時借用的兩個名目而已,讀者不能信以為真,死板去看,這實際上是否定了曹雪芹反對農民起義的問題。同樣情況,所謂"林四娘"這一名目,也屬臨時借用,我們不能用具體的歷史史實來生搬硬套。把話說白了,也就是說紅樓夢裡的林四娘,不應與歷史上實有的林四娘相提並論,這裡面,根本不牽涉曹雪芹是否反對農民起義的問題,也不牽涉曹雪芹是否主張抗清的問題,--儘管,曹雪芹靈魂深處,有濃厚的反清思想。曹雪芹筆下的林四娘,明顯脫胎於王士禎《池北偶談》中所記之林四娘,但,曹雪芹對此"林四娘",顯然作了大幅度的改造與變形,以符合自己心目中的林四娘形象。歸根結底,經曹雪芹藝術加工而重新創造出來的林四娘,是為小說《紅樓夢》的主題思想之體現而服務的。有人不懂得、不理解,說什麼曹雪芹反對農民起義,表明了他的階級局限性等等,在我看來,全都是無稽之談。
我們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問題。《姽嫿詞》是賈政命寶玉做的,作為賈政能對農民起義有好感麼?能去反對鎮壓農民起義的林四娘麼?顯然不能。在這種特定的環境背景下,賈寶玉豈有選擇的餘地?他只能奉命而作《姽嫿詞》。但是,賈寶玉因晴雯去世,心裡悲痛,故而借題發揮。他在表面上奉命歌頌林四娘,而在實質上(實際上是在內心裡),卻在歌頌自己心愛的美麗丫環俏晴雯。這裡面,談不到拿林四娘比附晴雯的"不倫不類"的問題。應該說,在特定的環境背景下,賈寶玉這樣做,是完全符合生活真實和藝術真實的。
我們明確了上述所言,即可知道,紅樓夢八十回後,緊接著就是平息西戎叛亂的戰爭的爆發。而黛玉之死,是與戰爭的爆發有直接關聯的。謂予不信,我們可觀察一下《姽嫿詞》在紅樓夢中所處的位置。
《姽嫿詞》出現在晴雯死後、寶玉作《芙蓉女兒誄》之間隙。很明顯,歌頌晴雯實也就是歌頌林黛玉,因為晴雯與林黛玉,同是芙蓉女兒,同是芙蓉花神,他們兩人相互隱射。從表面上看來,《姽嫿詞》是寶玉借了賈政所出的題目,巧妙地抒發了自己對晴雯的喜愛之情及對晴雯去世的痛惜之情,但從實際上看,卻是明影晴雯、暗射黛玉。我們甚至可以說,歌頌晴雯及悼念晴雯,實也就是歌頌黛玉及"悼念"黛玉。林四娘、林黛玉,同姓林,此並非巧合,而是雪芹有意而為。在曹雪芹筆下,林四娘捐軀報恆王,實影射林黛玉捐軀報寶玉,--當然,報答方式有所不同。經曹雪芹改造、變形後的林四娘,衝鋒陷陣,為恆王英勇獻身,而林黛玉住在賈府,為身陷戰場的寶玉性命擔憂,最終"淚盡夭亡"。林四娘、林黛玉,都是為報答自己的知遇之恩而英勇捐軀的,而且他們的死,都是與戰爭有關。據此兩點,曹雪芹將林四娘之死影射林黛玉之死。有人認為曹雪芹用林四娘比附林黛玉,不倫不類,極其不妥,我看未必。因為我們不能把歷史上的林四娘與曹雪芹重新創造出來的林四娘相提並論,嚴格來說,此林四娘非彼林四娘,兩者幾乎可以說完全不相干。("姽嫿詞"實也就是"鬼話詞"。我的理解,是指此林四娘完全出於杜撰,與王士禎《池北偶談》及其它典藉上的林四娘基本無關,曹雪芹只不過是借用了一下她的點滴事跡及姓林之名目而已。另外,脂批有云:"姽嫿詞"一段與前後文似斷似連。此批可以幫助我們讀懂並深入理解《姽嫿詞》)。 我曾不止一次地說過,紅樓夢在章法結構上,存在著明顯的對稱性。且看晴雯死時,寶玉不在身邊,正被賈政逼著去做牽涉到"戰爭"兩字的《姽嫿詞》;而黛玉死時,寶玉同樣不在身邊,已被賈政逼著上了平息西戎叛亂的戰場。《姽嫿詞》裡,林四娘血染沙場;紅樓夢裡,賈寶玉"馳城逐塹"。林四娘捐軀報恆王;林黛玉淚盡酬寶玉。晴雯死於中秋後;黛玉死於春末時,而她們兩人,又同是芙蓉花神......。所有這一切,無不體現著曹雪芹精美的章法結構之對稱藝術,此決非巧合、偶然等等字眼所能包容。
或有網友要說,《姽嫿詞》是寶玉在晴雯命盡後才作的,此話不錯。但問題在於,寶玉離開晴雯身邊,是被賈政所逼造成的,而此刻的賈政,正與一幫老學究醞釀徵集《姽嫿詞》!再說了,我們不能要求曹雪芹分毫不差地將晴雯之死與黛玉之死完完全全地對稱吻合,這對曹雪芹來說,無疑是過於苛求。何況,寶玉只有得知晴雯之死,才會滿懷深情地"歌頌"林四娘,借題發揮以寄托自己對晴雯的歌頌和哀悼,這其中,有著賈寶玉微妙的心理活動,顯然是不言而喻的。某些紅學家不瞭解、不懂得這一切,對曹雪芹作出了許多不公正的評價,時至今日,理當沉冤昭雪。
--附記一筆:紅學大師周汝昌在《紅樓夢新證》中考證出林四娘是明末清初抗清英雄,完全是錯誤的。我們不能想像賈政及那幫子頑固維護封建統治的老學究們會去熱情歌頌抗清的林四娘。如果林四娘抗清,則小說情節將會變得極不合理,這應該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曹雪芹為避免讀者對他的誤解,特將歌頌林四娘的詩歌題名為《鬼話詞》,實在妙不可言,大有深意。
最後,附帶說句廢話:賈寶玉"歌頌"林四娘,是奉賈政之命不得已而為之,並非也於本心本意,這一點,"地球人都知道"。
下面,我們說《姽嫿詞》與《芙蓉女兒誄》之間的關係。事實上,它們兩者,作意相同,銜接緊密。不同之處在於,《芙蓉女兒誄》,曹雪芹用力更猛,感情發揮更為極致。但在"明影晴雯、暗射黛玉"這一點上,有過之而無不及。有人誤以為黛玉死後,寶玉還將為黛玉作悼詞,作誄文,這是不對的。因為寶玉已在晴雯之死中,事先"悼"過黛玉了;至於"作誄文",更是不可能,因為寶玉對晴雯,可作誄文,而對黛玉,則萬萬不可。(《禮記·曾子問》:賤不誄貴,幼不誄長。--明擺著,寶玉不比黛玉"貴",故寶玉不能越禮誄黛玉)。
補充一句:庚辰本七十九回脂評曰:明是為阿顰作讖。靖藏本七十九回云:又當知雖誄晴雯,實乃誄黛玉也。--此可見我們說《姽嫿詞》、《芙蓉女兒誄》,實是"明影晴雯、暗射黛玉",所言有理,分毫不差。
"書接上文"。這麼說,黛玉之死豈不太淒慘了?事實上,正是如此。因為黛玉死時,寶玉不在身邊,而寶玉回到賈府時,正趕上寶玉、寶釵奉元春旨完婚,寶玉在這種特定的時間背景下,是沒有時間也沒有辦法去悼黛玉的,再說了,封建大家庭也絕不允許寶玉那麼做(特別是寶玉母親王夫人)。我們看曹雪芹筆下的時間安排:四月二十六日芒種節,黛玉去世;五月初一,元春升皇后;接下來,寶玉、寶釵奉元春旨於五月初五完婚。換句話說,寶玉回到賈府時,至少在五月初三、甚至在五月初四以後,而五月初五是玉釵大婚之喜。可見,寶玉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辦法在完婚之前去悼林黛玉的。那麼,曹雪芹用什麼辦法讓寶玉悼黛玉的呢?這就是著名的《姽嫿詞》與《芙蓉女兒誄》。在這兩篇詩賦裡,寶玉對晴雯之死、黛玉之死,做了極其沉痛的哀悼(即明影晴雯、暗射黛玉)。有人根據脂批,誤以為寶玉將在"落葉蕭蕭、寒煙漠漠"的秋季,"對景悼顰兒",其實是大錯特錯的。正確的理解,是寶玉棄寶釵之前夕,專門去瀟湘館與在天之靈的黛玉作最後告別,--當然這"告別",將有"對景悼顰兒"之詩文、之情節,這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它絕不是傳統意義上的所謂悼念,在更大、更多的層面上,應該是寶玉向黛玉表白自己與封建大家庭徹底決裂的決心。這"決心",實際上也就是寶玉不忘死去的黛玉,決定棄釵為僧!戚序本七十回回前評詩云:空將佛事圖相報,已觸飄風散艷花。一片精神傳好句,題成讖語任吁嗟。詩中意思是說,寶玉棄釵為僧,企圖用自己行動來報答自己遭厄時知己對他生死不渝的愛情,但這歸根結底,仍是徒勞的,畢竟,人死不能復生,黛玉永遠地離他而去了!(附記一筆:黛玉死後,賈寶玉不可能再來一篇《芙蓉女兒誄》之類的文章,因為那樣會顯得毫無新意,而且明顯重複,多餘。) 我在這裡要強調一句,寶玉 "對景悼顰兒",事在玉釵成婚以後的當年九月初九重陽節,而不在一般人誤以為的玉釵成婚之前一年或兩年。經我們"探佚"所得,寶玉、黛玉分離,是在春季,而非秋季,這方面的詳細論證,讀者可參閱拙文《紅樓夢探佚之五·寶黛分離時在春》。寶玉、黛玉分離後,即成生死永訣。在黛玉死後好幾天,寶玉才從戰場上回到賈府,緊接著五月初五,與釵成婚。
有人或許要問,寶玉身在戰場,此話從何而來?我們可以看一下五十回黛玉所作的謎語:騄駬何勞縛紫繩?馳城逐塹勢猙獰。主人指示風雷動,鰲背三山獨立名。--此詩寫出了黛玉之死,實是為寶玉性命擔憂而"淚盡夭亡"。當然,它在同時,也透露出了寶玉當時所處的環境是相當危險、相當險惡的:寶玉身騎"騄駬",馳騁沙場。(根據有關線索,我們確認寶玉上戰場,乃賈政所逼。)
接下來,我們還要回答一個問題,即你怎麼知道那場戰爭,是平息西戎叛亂的戰爭?對此,我們可看一下六十三回的伏筆。
六十三回,寶玉生日。小說寫寶玉給芳官改名,先改"雄奴",後又改作"耶律雄奴"。並說:"'雄奴'兩音,又與匈奴相通,都是犬戎名姓。況且這兩種人,自堯舜時便為中華之患,晉唐諸朝,深受其害。幸得咱們有福,生在當今之世,大舜之正裔,聖虞之功德仁孝,赫赫格天,同天地日月億兆不朽,所以凡歷朝中跳梁猖獗之小丑,到了如今竟不用一干一戈,皆使天其拱手俛頭緣遠來降。我們正該作踐他們,為君父生色。"芳官笑道:"既這樣著,你該去操習弓馬,學些武藝,挺身出去拿幾個反叛來,豈不進忠效力了,何必借我們?你鼓唇搖舌的,自己開心作戲,卻說是稱功頌德呢。"寶玉笑道:"所以你不明白。如今四海賓服,八方寧靜,千載百載不用武備。咱們雖一戲一笑,也該稱頌,方不負坐享昇平了。"芳官聽了有理,二人自為妥貼甚宜。寶玉便叫他"耶律雄奴"。
上述這段描寫,極清楚地表明紅樓夢八十回後,將爆發大規模的平息西戎叛亂的戰爭。因為寶玉給芳官改名及與芳官那番對話,事在寶玉生日。此決非游離紅樓夢主題,更不會無的放矢。 它只能說明"西戎"後來老毛病重犯,又一次作亂造反。寶玉生日,想著"咱們有福","坐享昇平",誰能料到以後,這些 "西戎",居然會險些兒要了他的命呢!
五十一回,薛寶琴《交趾懷古》:銅鑄金鏞振紀綱,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鐵笛無煩說子房。--此詩也明確透露出了戰爭的信號。而"聲傳海外播戎羌,馬援自是功勞大",則明確指明是平息西戎叛亂的戰爭(筆者按:交趾懷古詩最根本的一點是隱寓元春升皇后)。
賈府本是武屬,戰爭爆發後,賈元春、賈寶玉、賈珍、甚至賈蘭,全部上前線,本非意外,而在情理之中。紅樓夢裡,有許多地方,星星點點,埋伏著戰爭的影子。除了上面我所述之外,我們還可以搜羅一些證據--
1、元春判詞:只見畫著一張弓,弓上掛著香櫞。("弓",象徵戰爭,象徵武事,此說明元春之死,與戰爭有關。)
2、十八回脂批:長生殿中伏元妃之死。(此指明元春之死,類似於歷史上的楊貴妃之死。如八十回後不爆發戰爭,此批純屬無稽之談)。
3、五十一回,薛寶琴《交趾懷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詩寫曹操兵敗,實寓賈府在戰火中全軍覆沒。
4、七十五回,賈珍"日間以習射為由,請了各世家弟兄及諸富貴親友來較射,""賈赦賈政聽見這般,不知就裡,反說這才是正理,文既誤矣,武事亦該當演習,況在武屬,兩處遂也命賈環、賈琮、寶玉、賈蘭等四人於飯後過來跟著賈珍習射一回"。
5、二十六回,"只見那邊山坡上,兩隻小鹿箭也似的跑來,寶玉不解其意。正自納悶,只見賈蘭在後面拿著一張小弓追了下來。......寶玉道:'你又淘氣了,好好的射它作什麼?'賈蘭笑道:'這會子不唸書,閒著作什麼,所以演習演習騎射'。"--當然,賈蘭後來上了戰場,出將入相,使他母親李紈得享"晚韶華"。如果說,紅樓夢八十回後不爆發戰爭,則賈蘭出將入相從何而來?
6、第一回,香菱上場。"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脂批云:前後一樣。不直雲前而雲後,是諱知者。此說的是元宵節後,賈府將被戰火燒得個精光,而不單指三月十五甄家被民火燒燬)。
7、三十六回,寶玉笑道:"人誰不死,只要死的好。那些個鬚眉濁物,只知道文死諫,武死戰。這二死,是大丈夫死名死節,竟何如不死的好!必定有昏君他方諫,他只顧邀名,猛拼一死,將來棄君於何地!必定有刀兵他方戰,猛拼一死,他只顧圖汗馬之名,將來棄國於何地?所以,這皆非正死。"--當然,下面還有些話,我本當抄錄,然又覺累贅,故一概省略。如果說,紅樓夢八十回後不爆發戰爭,則寶玉所言,均成空中樓閣,無的放矢矣。
8、三十九回,南院馬棚著火。"馬"與"弓" 是一回事,隱寓戰爭。
我在上面搜羅畢竟有限,但已經足夠說明問題。如果我們再去看一下史實,則曹雪芹寫八十回後爆發戰爭,實不足為奇。
我們知道,康、雍、乾三朝,都沒有中斷過平定準噶爾叛亂的戰事,特別是康熙皇帝玄燁曾於康熙二十九年、三十五年、三十六年三次率軍親征。我們僅從這一歷史背景看,則紅樓夢八十回後寫到平定西戎叛亂的戰爭,實是理所當然的事。
再一點,就是元春的模特兒原是曹寅長女、曹雪芹之姑、平郡王納爾蘇之妃,而平郡王納爾蘇正是在康熙五十七年隨康熙十四子胤禵討伐準噶爾的叛亂。我們從這一史實出發,就清楚地知道曹雪芹構思賈元春之死,必將引入"戰爭"這兩個字!
本文想要證明的,就是紅樓夢八十回後將爆發大規模的平息西戎叛亂的戰爭。而上面所述內容,大都在我其它文章中有所涉及,為避免過多重複,我將部分內容一概省略,如賈元春之死、賈府滅亡等等。讀者如有興趣,可參閱我其它有關文章。作為本篇,我到此結束,不妥之處,歡迎紅友們給我提出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