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前 言

前 言

正解金陵十二釵

前 言

   

這是我繼《周思源看紅樓》之後又一本以分析《紅樓夢》人物為主的書。

從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文明太后》(南海出版公司2004年2月)出版時起,我就立即啟動了第二部歷史題材長篇小說寫作,進展順利。我早就下定決心,不再搞研究了,餘生都將用來寫小說,以了卻少年時代的心願。

但人往往身不由己。應中央電視台10套(科教頻道)「百家講壇」之邀,我連續講了幾個不同的專題。其中有關《紅樓夢》的內容最多,引起了幾個出版社的興趣。中華書局與我聯繫最早,於是我將講稿展開後由中華書局出版了《周思源看紅樓》(2005年6月)。交稿後我花了整整半個月好不容易回到浩瀚的史料和已經寫出來的20萬字中去,剛剛由邏輯思維進入形象思維狀態,使自己沉浸到一千多年前的那些宮廷鬥爭、刀光劍影、愛恨情仇之中。但是還沒來得及寫新的篇章,我就又「被迫」去搞研究了。

先是「百家講壇」邀請我講一個《三國演義》人物系列,錄製完畢後我又重新回到那場轟轟烈烈的政治鬥爭與纏綿悱惻的情感糾葛中去。這次我還沒來得及看完已經寫成的稿子,「百家講壇」的編導孟慶吉先生又來電話,希望我將「紅樓夢中的配角」繼續講幾個,開出了具體名單。於是我只好再準備了六講。後來製片人萬衛先生又讓增加到十講。「百家講壇」原製片人聶叢叢女士出任中央電視台12套(社會與法頻道)的「法律講堂」製片人後,帶去了幾位舊部,和我也相識。他們開闢了一個「故事與法」的小欄目,專門從「法」的角度來講歷史上、作品中的某些故事,希望我結合《紅樓夢》講幾個。於是我只好領命,又從形象思維轉入邏輯思維,講了《紅樓夢》前八十回中的五個案子。這些案子和金陵十二釵中的幾個釵有不同方面的關係,有的是受害者,有的是指使者,有的是轉述評點者。我希望通過剖析這幾個案例有助於觀眾與讀者瞭解封建社會的司法制度。此前許多觀眾、讀者和朋友對秦可卿究竟有沒有那麼多「謎」,還就一些相關的歷史事實和文史知識,向我提出了不少問題。所以我在《看紅樓》中將秦可卿列為一節,對幾個問題作了一些簡單說明。由於全書篇幅有限,沒有展開和涉及。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朋友向我說起對秦可卿之「謎」的困惑。對秦可卿形象的解讀有不同觀點十分正常,儘管我早就不贊成某些看法,只是我覺得話題對像雖然是同一個人,但學術研究和小說創作不屬於同一個話語範疇,沒有必要去爭論,所以從沒有對此發表過文字。

學術研究和小說創作是不同的,我自己在教歷史和搞創作中就深有體會。前些年我在教中國文化史和中國古代史時,對死於鴆毒的北魏顯文帝拓跋弘的死因一開始並沒有特別注意,因為講課講不到那麼細。但是當我創作歷史題材長篇小說《文明太后》仔細閱讀《魏書》時發現了一些疑點,顯文帝拓跋弘有可能不是被毒死的,而是服毒自殺的!這下子我就面臨了一個最大、最棘手而且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顯文帝拓跋弘究竟是不是被這位後來被謚為「文明」的馮太后毒死的?因為自殺和被謀殺不但對幾個主要人物形象塑造和評價完全不同,而且在故事情節與結構上也大不一樣。包括司馬光在內的古今許多權威歷史學家都同意《魏書》的說法,認為「太后為之也」。我被迫進行仔細考證。結果我提出六條證據,推翻被殺說,以自殺說為核心結構這部小說。後來我的考證論文也在一家著名刊物上發表了。不論別人是否同意我的考證結論,我的這篇論文毫無疑問是學術研究。而我的《文明太后》裡不但馮太后和她的姑母等幾個女性,而且幾乎所有重要男性人物都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有的名字改了,但熟悉北魏史者一眼就能夠看出他的原型是誰。大量情節與一些重要細節歷史上也有所本。儘管如此,《文明太后》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小說。我之所以要說這些,是想強調學術研究和小說創作是兩回事。簡單地說,學術研究是板上釘釘的,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有就有,沒有就沒有。可以「大膽的假設」,但是必須「小心的求證」,不能沒完沒了地「可能」、「很可能」下去。而小說創作則完全可以按照作者認為可能的情形,展開想像的翅膀虛構。但不論你用了多麼豐富的歷史事實,多少人物有原型,它仍然是小說而不屬於學術。同一個作品不可能同時屬於學術研究和小說創作。

因此後來我感到,要從學術研究和小說創作的這個根本區別上來弄清關於《紅樓夢》的某些問題,有一些學術規範和基本的文史知識也需要澄清,否則觀眾與讀者會產生混亂,弄不清那究竟是學術研究還是小說創作,還是別的什麼。正好萬衛、孟慶吉等先生希望我再講一些《紅樓夢》人物,《看紅樓》的責編、中華書局的宋志軍先生得知這些情形,馬上約請我寫一本《周思源正解金陵十二釵》。於是我只好再將某些問題展開,湊成一本書,所以這是《周思源看紅樓》的姐妹篇,或者說是續集。

這樣,我在寫這本書時就面臨了一個難題:如何避免與《周思源看紅樓》重複。這個問題在「百家講壇」演講時容易解決,因為秦可卿等我以前都沒講過,而寶、黛、釵、鳳雖然講過,他們的內容很多,可以避開已經講過的。書就不一樣了,因為許多沒有在「百家講壇」講的,上一本書裡已經寫進去了。經過反覆考慮,我決定前書寫過的人物大部分不再單寫,比如妙玉;有些必須再次寫的換個角度,並且著重分析以前對這個人物基本上沒有涉及或沒有展開的其他側面,比如《看紅樓》集中講了王熙鳳的「五辣俱全」,這次著重講她不辣的其他方面。林黛玉則從關於她死的幾種說法切入,分析她為什麼不可能上吊自盡。只有秦可卿這一章有些麻煩。因為現在有關秦可卿之「謎」引起的問題最多,它已經超出了觀點不同的範圍,成為對許多文史基本知識的理解與閱讀方法、研究方法的困惑。我答不勝答。正好北京和外地有幾所大學請我給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講講有關《紅樓夢》或者研究方法的問題。關於科研方法的專題報告以前我作過多次,這回索性就《從秦可卿談研究方法》做了幾次報告。這樣就補充了許多材料。如清朝御醫院裡總共有幾個御醫,御醫出診有什麼規矩,為什麼給秦可卿看病的「太醫」肯定沒有御醫;為什麼張友士開的藥方從文字學上就可以斷定它不可能是黑話;為什麼「永瑢去掉一點」絕對不可能成為「水瑢」;為什麼北靜王不可能成為已經「壞了事的」老親王一派的保護傘;為什麼「天香樓」和「天香庭院」沒有任何關係;在秦可卿的問題上皇帝究竟什麼態度;怎樣識別違反邏輯的悖論,應該如何遵守學術規範……這樣,關於秦可卿需要澄清的內容就大大增加,如果完全撇開《看紅樓》另寫,兩書就都不完整。於是我徵得宋志軍先生同意,在上書的基礎上將秦可卿的內容安排為六節,字數從一萬一增加到五萬五,增加了四倍。

我因在復旦讀書時(1957—1962)正趕上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我是老運動員,畢業以後又被運動來運動去,把原來不多的那點知識都運動光了。因此我雜七雜八,無所專長,只能到處夾塞,做點人文科學普及工作,雜夾而已。好在紅學界十分寬容,我雖然比較另類,也容我立錐;即使爭論,也都是學術之爭。學術研究見仁見智,毫不奇怪。我的書裡毛病一定不少,敬請讀者不吝指教。

周 思 源

2005年9月19日於北京語言大學三間屋

回《正解金陵十二釵》目錄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