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的「小性兒」
黛玉的「小性兒」,是經常為人所指責的。這裡,就對此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首先一個問題:黛玉的「小性兒」,是一直這樣的麼?答案是否定的。查一下書可以發現,該現象以寶釵入賈府為始,而以「蘭言解疑癖」為終。在此以前,與寶玉「言和意順,略無參商」;而在寶釵入賈府後,黛玉「便有些悒鬱不忿之意」。
對於一個戀愛中的女子,生活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與自己的同樣優秀的女子,吃醋是很正常的心理反應。這說明,她對寶玉是很在乎的。如果她一點都不吃醋,反倒不合情理了。戀愛中的女子,你不要指望她的言語行為合乎常規的邏輯。在愛情中,不存在什麼「豁達」。寶釵是這樣,是因為她的「無情」。這就是說,她不是一個感性的人,不會像黛玉那樣癡情。
除此之外,小小年紀,寄人籬下,又體弱多病,也容易造成敏感多疑的性格。寄人籬下不必多說,我們在生病的時候,也常會有這樣的情況。尤其對某些病症來說,與敏感多疑的性格是有相當的關聯的。
黛玉的「小性兒」,在「蘭言解疑癖」後,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她耐心地教香菱學詩,是一個相當不錯的老師呢。對來送燕窩的婆子,也頗為體貼。可見,黛玉也並非天生愛刻薄人,這不過是特殊時期的特殊表現罷了。
第二個問題:黛玉的「小性兒」,是對所有人麼?答案也是否定的。雖然有時也涉及到別人,但往往都是說給寶玉聽的,針對的則主要是寶釵。當然,黛玉對湘雲也曾有過一些提防,但很快就釋懷了。其它人呢,印象中好像就沒有了。
在我看來,黛玉的「小性兒」和所謂的「自私」無關。相反地,黛玉的淚是為寶玉而流,「你好我自好」,「求仁得仁又何怨」。若是真的「自私」,那麼為寶玉想那麼多做什麼,把身體保養了才是正經呢。這樣,她也許就不會那樣早夭了--當然,這也就不是黛玉了。
黛玉不過是性情中人。心中「悒鬱不忿」,便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來。
以我的理解,紅樓中之所以寫了黛玉、晴雯等一干人,對她們尤為憐惜,正是出於作者的一種人文關懷:希望可以盡情地揮灑自己的性情,宣揚一種不受壓抑的人性。可是,這種要求卻是為現實的社會環境卻不允許的,黛晴的結局就表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