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玉的生死愛慾
拋開生活表面的種種不同,每個人生命的核心並沒有什麼不同,那就是生、死、愛、欲。再美麗的生命都會消失,再動人的愛情也會結束或者變得平庸,而欲,那條連接生、死、愛的橋樑,一旦滿足,便走向虛無。
近日重翻《紅樓夢》,覺得它之所以能持久地打動人,就是它幾乎是極大限度地表現了繁華落盡之後的虛無,寶玉是整個繁華過程的參與者與見證人,而他的生、死、愛、欲,也在這種繁華中得到了極大的體現。他悲,他喜,他感歎,而他卻阻止不了一切走向虛無。
有人說秦可卿可能是寶玉的初戀情人,我覺得那是他不瞭解男人。男人首先覺醒的是性,而不是情,可卿與其說是寶玉的初戀情人,不如說她是寶玉的性幻想對象。這與寶玉天生的癡情並不矛盾,寶玉對女性的癡情是天性使然,不需要覺醒,只需有人來不斷地放大、引領、與激盪,而這個人必定會在他的生命裡出現。
寶黛初次相見都在心中發出了大大的驚訝:「好生奇怪,倒像在哪裡見過一般,何等眼熟至此。」我相信,這不獨是他們的感覺。寶黛初次相見,除了被對方的美深深地震撼外,都覺得彼此是應該相互懂得的。「因為懂得,所以慈悲。」於是他們心中最柔軟的那一部分就要留給對方,但當一方覺得另一方不再懂得時,便生出許許多多的委屈來。
黛玉夜探寶玉,吃了閉門羹,又聞寶玉寶釵的歡笑聲。她哪受得了這個,先是止不住地悲泣,及至第二天,吟出那讓人心碎的葬花吟來。生命自是虛無,那惟一值得安慰的彼此「懂得」也是如此靠不住,兩者不斷地互激,直到那徹底的心碎與絕望。真是「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紅樓裡說黛玉生不同人,死不同鬼。寶玉何嘗不是這樣,他們都是在自己的內心深處尋找出路的人,而那裡的最深處,也許除了虛無之外,確實是什麼也沒有。他們天生是為愛情活著的人,沒有了愛情,便沒有了一切,很難想像他們在一起怎麼過那種庸長瑣碎的日子。所以他們走不到一起,也幾乎是一種必然。死別固然讓人痛徹心扉,生離一樣讓人難以忍受,但不管是生離,還是死別,都比走向庸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