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凡:從「小人物」到紅學名家

李希凡:從「小人物」到紅學名家

李希凡:從「小人物」到紅學名家

紅樓文化

                      李希凡:從「小人物」到紅學名家

李希凡,1927年生,原名李錫范,北京市人。1953年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

1954年,針對紅樓夢研究中的若干問題,他與藍翎合寫了《關於〈紅樓夢簡論〉

及其他》一文,發表在山大《文史哲》1954年第9期上。毛澤東讀到了這篇文章,

十分重視,於是就有了後來關於「小人物」的故事。 

                                   

     做「紅學」研究,大概是繞不過李希凡這個名字的。李希凡因「小人物」

而聞名,而「小人物」的稱謂是毛澤東賦予的。

     「小人物」的成長得益於山東大學的滋養。1947年,讀完中學不久的李希

凡,經姐夫趙紀彬(時任山大文史系教授、校委會委員)的引薦,來到山大文史

系做旁聽生。這期間,他親身感受到許多專家、學者的教誨,如楊向奎先生的

《通史》,王仲犖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蕭滌非先生的《魏晉南北朝樂府詩

歌》,馮沅君先生、陸侃如先生的《文學史》……這些學者名流的學術真傳為其

治學道路一開始就奠定了一個不低的起點。同時,這期間他還受進步勢力影響,

悄悄讀了許多馬克思主義的書,如《資本論》、《剩餘價值學說史》等馬、恩、

列、斯與毛澤東、魯迅的著作,逐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

     1949年夏青島解放後,李希凡考入培養幹部的華東大學。1951年華大與山大

合校,李希凡進入山大中文系二年級繼續學習,成為解放後山東大學的第一屆學

生。

     讀書期間,李希凡偏愛文藝理論和中國古典文學,對幾部著名的中國古典小

說都有過深入研究。大二時就寫了論文《典型人物的創造》。當時,中文系主任

呂熒先生看到後感覺寫得不錯,便推薦給華崗校長,華校長又推薦給《文史哲》,

成為《文史哲》發表的第一篇學生文章。在有關《紅樓夢》的文章發表之前,首

先發表的是有關《水滸》的評論《略談水滸評價問題———評〈宋江考〉》,與

著名歷史學家張政先生商討。主要分歧在於:李希凡認為,不能用考證的方法

來評價小說,不能用歷史人物的宋江來衡量《水滸》中的宋江。同後來的評《紅

樓夢》一樣,「評《宋江考》」也與郭沫若、翦伯贊等大歷史學家的學術觀點相

左。

     當時只有30歲出頭的李希凡,並未因某些觀點出自權威就迴避退讓,甚至也

沒有在意為曹操翻案是毛主席提出來的,就否定《三國演義》中曹操「奸雄」性

格創造的成功性。他依據自己的分析判斷,認為正確的就那樣寫了,堅持了,沒

有任何功利色彩。或許這才是真正的學術研究吧。

     在不斷的研究探索中,李希凡的理論修養日見功力,觀點也日趨明晰。大學

畢業後在人民大學讀研究生時,針對紅樓夢研究中的若干問題,與藍翎合作寫了

《關於〈紅樓夢簡論〉及其他》一文,這時是1954年的5月4日。文章寫成後與多

家報刊商量,問可不可用,未被理睬,後來寄給母校尋找支持。當時只知學兄葛

懋春在《文史哲》做執行編輯,後來才知道不僅是葛,包括華崗校長也都是極力

支持的。於是,文章被發表在《文史哲》1954年第9期上。當時的學術刊物並不多

,《文史哲》是毛澤東案頭常備的讀物之一。於是,毛澤東讀到了這篇文章。初

出茅廬的文學青年敢於向權威挑戰,引起了毛澤東主席的熱切關注。於是,就有

了後來關於「小人物」的故事。

     李希凡自己知道其中詳細情況,已是在「文革」之後了。當時,李希凡希望

結束在人大的學習後能夠到某研究所工作,曾給時任中宣部部長的周揚寫信。周

揚回信時,轉達了毛澤東的意見:「那不是戰鬥的崗位」,因而去了人民日報社。

前不久談到這些往事時,李希凡說:「當時詳細情況我不瞭解,無非是毛主席對

文藝界權威統治不太滿意,他的思想是希望年輕人快快成長,不要擋住他們的路。」針

對李希凡的文章發表最初受阻的情況,當時《人民日報》文藝組的負責人袁水拍

曾寫過一篇質問《文藝報》編者的文章《可貴的第一槍》,據說是毛主席授命他

寫的。

     隨著形勢的發展,後來《文藝報》主編馮雪峰找到李希凡,說要轉載《關於

〈紅樓夢〉簡論及其他》一文,但認為有些地方還太粗糙,要改一改,還要加個

編者按。李希凡感覺這些意見都很好。但毛澤東看後生氣了,認為對年輕人要求

太高,發表權威們的文章怎麼就沒有那麼高的要求?於是後來就有人質問《文藝

報》,事情就演變成了文藝界的大事。文聯和作協的主席團開會,三位文學界泰

斗郭沫若、茅盾、周揚先後都發表了講話。郭老是《三點建議》,茅盾是《良好

的開端》,周揚是《我們必須戰鬥》……一篇小小文章形成全國文化界、思想界

如此巨大的波瀾,當然是李希凡始料未及的。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時他已是「

目瞪口呆,再也插不上嘴了」。儘管如此,50年代的這場風波主要還限於學術爭

論,政治上還遠沒有發展到後來「文革」那樣無限上綱、不遺餘力。

     「文革」中,李希凡並未因是被領袖肯定過的「小人物」而逃其咎,照例也

是「文藝黑線下的評論家」,在很多人眼裡還是「知名評論家」,「文藝黑線的

許多代表作都吹捧過」,「罪惡」不可謂不大,也照樣進「牛棚」,挨批判。不

過半載被保了出來。

     做了32年編輯,李希凡業務之外的研究工作多是利用業餘時間進行的。不僅

給《人民日報》寫文章,也給《文藝報》、《人民文學》等多家報刊寫文藝評論,

尤其對魯迅作品、魯迅思想有著強烈愛好,始終作為重點著力進行研究,這方面

先後有兩部專著問世。

    

                                     (原載《光明日報》2001年12月11日)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