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的《西廂》與現實的《紅樓》
愛情是文學永恆的主題。從古到今,以愛情為題材的文學作品浩如煙海,而《西廂記》與《紅樓夢》分別以戲曲和小說的形式,一問世便膾炙人口,流傳至今,創造了以愛情為主題的文學上的獨特景觀。
《西廂記》長期受到人們的喜愛,是因為它以古代才子佳人的模式,適應了人們對美滿愛情追求的夢想。對美滿愛情的追求是每個人的理想。「《西廂》者,字字皆砉開情竅,刮出情腸。故自邊會都鄙及荒海窮壤,寧有不傳乎?然一登場即耆耋婦孺暗瞽疲癃皆能拍掌……」《西廂記》在當時能如此受歡迎並流傳至今,正是因為它淋漓地渲染了一種情,一種讓理想得以實現的快樂與滿足,即便它只是一齣戲。
中國戲曲多以功成名就、夫妻團圓為模式,這種模式看似簡單,其實卻孕育了民眾的心理期待,背後有著複雜的社會因素及千年的歷史沉澱的心理定式。現實缺乏的,人們便期望以另一種形式得到補償。古代,特別在明清時期,人們的婚姻是極不自由的,美好的願望總得不到實現。《詩經》記載的男女交往是一種美好的現實,但隨歲月的流逝,這種現實漸漸變成一種理想。周代平民百姓,部分地區男女交往相當自由,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漢初。然而時日愈後,限制愈多,到了明清尤甚。從清代閨範可見一斑「婦女不妖艷妝束,堂中不聞婦女聲,不看台戲,不窺門……」在這種禁錮之下,人們當然會渴求愛情的自由與美滿。
隋代開科舉制後,出身寒門的文人便有了一條仕進的道路或衣錦還鄉的可能,戲曲中才學淵博的書生一登場,就意味著他日後的高中,無論是相國小姐、太守之女還是華山聖母,擇偶的條件都是對方的才學,卻不論其當下的地位。而女子,則主要是容貌和固有的地位,她們不像男子另有成功之途,對她們來說,前途就是一段好的婚姻,而好的姻緣的條件就是自己的實際地位或自己的德貌,通過才子高就,才子佳人這種浪漫理想的婚姻模式便產生了。而「才子佳人」、「郎才女貌」也僅僅是一種理想,多數平常百姓既不會是才子,也不會是佳人,才子佳人的夢想又何以普遍地實現。
《西廂記》滿足的是人們對理想、對夢想的需求,而《紅樓夢》則是一支深沉哀婉的現實主義悲歌。全書大大小小的各類悲劇組成各種錯落有致的音符,這些悲劇觸及到社會人生的各個層面。《紅樓夢》中,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以及他與薛寶釵的婚姻悲劇構成了整個悲劇的主聲部。從相知相愛到生死兩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始終清如山泉,發自真情。他們也曾猜忌過、誤會過、爭吵過,其中既有觀念上的矛盾,又有性格上的衝突,但他們最終達到了靈魂深處的默契與溝通。相對才子佳人中一見鍾情、詩書訂盟的愛情故事,《紅樓夢》描寫達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深度,同現代社會中宣揚的愛情理念頗有相合之處,因而具有先鋒色彩。由於賈寶玉思想觀念與行為方式的特立獨行、卓然不群,林黛玉性格方面的孤芳自賞、不同俗流以及她對賈寶玉的理解和支持,他們的愛情本身就具有異端性和叛逆性,與當時正統思想格格不入。賈寶玉對林黛玉和薛寶釵的選擇,意味著生存方式的選擇,是詩意地棲居還是現實地生存,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前者。但這種選擇只能是個人情感的選擇,個人的力量終究無法與當時的社會對抗。在寶釵成親的鼓樂聲中,林黛玉淚盡而逝,木石前緣伴著如雨的淚水化著永恆的遺憾。這就是《紅樓夢》中的現實。青春少女象徵著人間最美好的事物,《紅樓夢》中少女們的死亡離散,預示著末世的降臨,她們的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
《紅樓夢》中,婚姻的不幸、韶華的遠逝、人生的悲苦,所有的這些最終以社會家族的衰敗沒落表現出來,曹雪芹以現實主義眼光,看到了人生到頭來不過是一場無常和虛無的悲劇,這並非佛教的刻意宣傳,而是活生生的現實。在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裡,每個人都應該有選擇前途和歸宿的權利,而賈寶玉不會有,那些青春美麗的少女則更不會有。對賈寶玉而言,能以自我放逐的形式與那個時代作最為決然的鬥爭已經非常難得了。
《西廂記》以才子佳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完成了人們對理想實現的滿足,讓人們預期的精神得到補償。而《紅樓夢》伴著「千紅一哭」、「萬艷同悲」如訴如泣、哀婉傷感的筆觸,讓我們領略到了人生、社會、世界之間最為淒婉的風景,而這片風景,才是人世間真正的風景。
《西廂記》為愛情編織了理想,讓人有了一個陶醉的夢想劇場,而《紅樓夢》則讓我們從夢想中醒來,看清生存的背後,理想的愛情距離我們還有多麼遙遠的路途。我們期待社會進步、再進步,唯有這樣,我們才能得以與理想的愛情靠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