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墨如金
看雪芹的文字,加上脂硯的點撥,感觸最多,寫之難盡———表之不易也。脂硯說,雪芹是惜墨如金,一字不肯浪費。
這話應當怎麼解?
遇上抬摃的人就會說,既然如此惜墨,最省墨的辦法就是不寫———寫了又惜什麼墨,豈不是忸怩作態,文人酸氣?和這種人不必「對話」,那是自找閒氣生,莫怨別人。行文的事情,該詳的詳,可略的略,有話便長,無話便短。可略不略,無話強長———廢話贅字連篇累牘,那叫湊字數,無聊的「不惜墨」———那「墨」還不如廢水,能想到「金」的貴重嗎?
雪芹之惜墨處,今不暇多舉,只如一個端午佳節,他只用了八個字:蒲艾簪門,虎符系臂(或作背),後文又只補了一句「爭粽子」,再無俗筆費詞,已是神完氣足,境界全出———什麼「描寫」呀,「刻畫」呀,「塑造」呀,等等之類,俱不見其蹤影。兩種態度,兩種功夫。
那麼,雪芹的「不惜」之例有嗎?舉一個看看。對,就舉一個。這例就是璜大奶奶來找尤氏,替金寡婦爭理吐氣。誰知,尤氏的一席話竟把她來時的怒氣都嚇到爪哇國去了!
尤氏的這一番言詞,傾訴,如果不打動了璜大奶奶,只憑「聲勢」,就能發生如彼的效果嗎?可知,那段話十分重要,非同小事一段———我這兒不能作「文抄公」,請翻開原書重讀一遍,你看那枝筆得費多少墨?在這兒為何就不「如今」了?尤氏的滿懷焦愁煩慮,在言詞上全部表現出來了———不是用什麼「形容詞」、「敘事學」等等來「說明」的。尤氏與可卿,什麼關係?說是婆媳,真像母女之情。這份感情,全從字句中流出。
評者都說,《紅樓》的一大特色是人物對話的生動,如聞其人———聞聲即知其人。這都很是。但這似乎讓人覺得「對話」所佔字數最多,各人的「發言」也很詞繁而話多,方能取得這樣的藝術感受。我卻要說:「對話」占的份量並不像所想的那麼多,每個人的話也絕不囉囉嗦嗦,長篇大論。事實上,話語較多的只有「良宵花解語」那一回書。就連以「話多」出名的史湘雲,她說的話也照樣是十分簡練而乾脆利落的———如此,方是「話」的神氣和精彩。鳳姐是口齒最厲害的了,然而她與李紈「鬥口」,也不過只那麼一二「回合」便止,都很簡淨而有力有味。
我以為,惜墨如金不只是敘事、寫景、狀人的要點,在對話上尤其重要。不明此理者,作小說寫對話就要「開講」「宣教」似的洋洋萬言起來,無怪乎看書的人打瞌睡了。還有「伏線」,也十分惜墨,所謂「一語度下」,便轉筆接上別的,那「度」之中寓有「伏」義在。
為文者不知惜墨,不是反對「吝嗇」、主張「大方」的事情,是不懂藝術,尤其不懂中國藝術審美———繪畫極重傳神,反對「謹毛」(劃畫細微外貌),就是反對藝術的「繁瑣主義」。
不僅「墨」之如金,字、句、意、理……莫不如金也。禪家教示弟子,常常只一句話。是惜「話」如「金」了?甚者連話也無,只一個手勢,甚至大喝一聲。為何如此?他們大師以為「話」(文字語言)都是「障」———把追求的真實目標給「隔」斷開了,永難得之,遂以假相為真……寫小說的不是禪家教徒弟,又何苦如此「吝嗇」?
曹雪芹的書,已達七八十回了,還沒完呢,這是不是又忘了惜墨如金了?誰來斷此疑案?詩曰:
短長多寡費斟量,孰劣誰優異眼光。
當惜不惜真下等,揮金似土亦堪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