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伊沙的方式讀《紅樓》
《黛玉進入我家》
黛玉進入我家
我在門口
遇上她
從此我閉門不出
頭懸樑錐刺骨
日日苦讀
黛玉住在我家
我在窗前
望著她
從此我躲進柴房
奮力劈柴
一絲不掛
黛玉睡在我家
我在床上
想著她
我在等她長大
我在等她
為我葬花
林妹妹
看看我吧
我不愛說話
也無玉
但詩做得好
而且力氣大
這是當代著名詩人伊沙的一首詩歌,因為寫的是林黛玉,我便順手將它發在了紅樓夢群裡,果然不出所料,詩一貼出,便如石擊水面,激起漣漪無限,那些讀慣了古典的紅樓迷們,面對這首後現代的解構之作,頓感無從下嘴,經過一番七嘴八舌,大家一致認為這首詩歌太差,理由是它太不像「詩」,而像「順口溜」。對於這個結果,我並沒有感到更多的驚訝,因為我已經無數次的領教過當代人對現代詩歌的敵視和冷漠。它只能更加加深我固有的看法,在當代的中國,並不缺乏優秀的詩人,缺乏的是優秀的讀者。
幾千年來,中國一直都是一個抒情詩篇的國度,唐詩宋詞偉大的影響深入骨髓,但也後患無窮,因為它養成了我們畸形的審美觀,一提到詩歌,就必須優美,就必須抒情,就必須意境……否則,便不能稱之為詩,這是一個極其可惡的偏見。
詩歌之美是不可言說的,在一首好詩的面前,任何試圖對其作出的闡釋和解讀都將是多餘的。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為諷刺當時盛行的「失戀詩」,魯迅先生就曾提起筆來,寫下了著名的新打油詩《我的失戀》,而在伊沙這位敢往「黃河裡撒尿」的詩人,敢寫「結結巴巴」詩歌的詩人,敢叫囂「餓死詩人」的詩人的這首詩裡,我似乎聽到了一種遙遠的迴響。面對已經走上了神壇的《紅樓夢》,伊沙忍不住又玩了一次解構,用的依然是他自己特有的那種,天生漂亮的好語感和「一臉無所謂」的姿態。
老子、孔子以降,中國人慣會造神,然後再對自己所造之神,行三叩九拜的大禮,《紅樓夢》這部小說的命運,亦是如此,正被越來越多的人頂禮膜拜,而《紅樓》中真正傳承的精神卻漸行漸遠。讀罷此詩,我想我們在面對經典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換一種方式和角度了?要知道人再優秀,也只能是優秀的人而已,決不會化而為「神」。《紅樓》固然偉大,我等亦並非卑微。面對經典和大師,請直起你的腰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