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原型」與「虛構」之間的關係
關於「原型」與「虛構」之間的關係
原型素材在《紅樓夢》藝術創造中,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形態?「原型」與「虛構」之間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
馮其庸先生說:「曹雪芹的《紅樓夢》主要取材於他自己的封建官僚大家庭和他自己的經歷,他是以他身經的時代、家庭和個人的生活遭遇作為他的小說主要生活依據的,無論是小說情節的典型化,時代環境的典型化,封建貴族家庭的典型化以及小說人物的典型化,都在不同程度上,與他的家庭和生活經歷有關。」6這個孕育和成型的過程,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創造過程。不僅決定於原型素材的來源,在塑造的文學形象中佔有多大的比重,而更重要的是決定於結構方式。當這些原始素材進入曹雪芹概括、想像等一系列思維過程的熔鑄和營造時,便受到他的情感、心理機制等主觀意象的制約,導致人物形象創構的不同形態,成功的標準就是性格化。因此,人物性格也可以看作是諸多個性意象的聚合和整體化,此時已無法分辨其原型素材來源是實有還是虛構,否則便是割裂人物的整體性格。另一方面,人物性格與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和生活情境,又構成了同步關係,組成一個以某些主要人物為主體的各個階層人物相互作用、相互依賴的形象體系,也就是小說敘事結構形態。這兩個方面構成了小說創造的全過程,其中無論在哪一個階段,都無不存在著「原型」與「虛構」之間的關係的建構。
論述「原型」與「虛構」之間的關係,應該從選材、提煉、敘述的不同角度去分析。選材角度存在於主體(曹雪芹)與客體(原型素材)的關係中,曹雪芹面對社會生活,總要選擇某一個領域作為表現對象,並在這個領域中考慮從哪一個角度去選材,其中無不滲透著創作主體的認識因素和情感因素。而實際上人的認識又總受到歷史、社會和審美的制約,不可能純客觀地反映社會生活,因而,不可避免地介入主觀色彩。
敘述角度是曹雪芹處理和表達《紅樓夢》故事情節的一種方式,也存在於主體和客體的關係中,曹雪芹可以能動地改變現實時空形式,增大審美時空容量和自由度,這也是「虛構」的表現。
《紅樓夢》全書一百二十回是曹雪芹人生體驗的凝聚、虛構、昇華而成的一個整體敘事結構,是巨大的思想內容貫注其間、人物性格氣脈和神韻統一的生命體,儘管她的身上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斑點,但都不能因此而否定她自身的完整性。
《紅樓夢》以百年望族賈府的興衰為歷史背景,展開了具體故事的敘述,從外部來說,以賈府為中心,寫四大家族的「聯絡有親,榮損與共」,並與四王八公的世代交往,結成了上流社會的關係網。從內部來說,賈府有兩個支脈:寧國府和榮國府,主子就有二三十個人物,圍繞他們且受他們驅使從上到下就有二三百個奴僕。上上下下,裡裡外外,事無鉅細,盤根錯節。而又不能像歷史著作那樣年年歲歲鋪排開來,因而故事的重心放到了賈府百年的後期,即賈府嫡孫寶玉少年到出家這十幾年裡。因此說,讀懂《紅樓夢》,先要搞清作者是通過什麼樣的敘事方法把這個故事講給我們的。
《紅樓夢》一百二十回分為兩個敘事形態:一是前五回作為《紅樓夢》故事的藍圖,介紹《紅樓夢》的主要人物和他們生活的典型環境,給讀者一個初步的印象,也就是身臨其境,感受賈府;另一個是第六至第一百二十回為《紅樓夢》故事的生命歷程。這是《紅樓夢》敘事的主體,是一座璀璨奪目的藝術大廈,展示出活脫脫的群體人物形象的生命軌跡,包容著巨大的思想內涵。
前五回與第六回以後所展開的敘事是怎樣的一種關係?前五回亮相的人物及他們的性格命運,與第六回以後所展開的藝術生命形態流貫的敘事,形成了互動互補、顯隱相彰的動態性敘事形態。前五回寶玉亮相時八歲、黛玉進賈府時七歲,薛寶釵隨母進入賈府時九歲,鳳姐這時也就是十七八歲,但曹雪芹採用畫龍點睛式的筆法刻畫了他們性格的核心因素,為張揚他們性格的能量留下了鋪張的空間,都將在第六回以後的敘事結構中顯示其性格的豐富性,並在賈府衰敗這一定勢中開拓著他們自身的生命歷程。無論是賈府的老爺少爺、奶奶太太,還是以金陵十二釵為代表的群體青年女子,都被封建的倫理和宗法的網絡捆綁在一起,在溫情脈脈的面紗下,有的掩飾著內心的淫邪、貪婪、嫉妒和仇恨;有的壓抑著青春生命的活力、氣血、情感和慾望,總之是互相衝撞、彼此張揚、互為影響地拉扯著……讓讀者彷彿走進詩意棲居之地,從而獲得精神享受的世界。
因此,我們可以說:原型材料只不過是紅學家搜求考證一些素材而已,而不能視作《紅樓夢》人物的原型,事件的原型,因為靠這些原型材料在《紅樓夢》生命形態中找不到「家庭特徵」,更看不到曹雪芹點鐵成金的創作過程。《紅樓夢》與其他長篇小說相比,曹雪芹家族流傳於世的原型材料相對較多,從而大大地開拓了「曹學」研究的領域,但這並不能改變《紅樓夢》「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的基本敘事特徵。「自敘性、自傳性」的研究,主要失誤表現在:一,混淆文學與歷史之間的界限。二,在考證曹家本事和作品評價上本末倒置,以考證代替對作品的歷史分析和美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