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八 瀟湘館秋雨
三十八 瀟湘館秋雨
我到達北京的當天下午,道具組的一位同志,手裡拿了一雙「木拖板」,進來問我「行不行」。我無思想準備,一時不知是什麼意思。後來才弄明白,原來是要拍第四十五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寶玉秋雨中夜探瀟湘館,看望黛玉的戲。這場戲寶玉要披蓑衣、戴斗笠、腳登木屐。這三樣照書中所寫,都是北靜王送的,是特製之物,並非市上買的。這屐叫「棠木屐」。
穿木屐,在我國是晉朝人提倡的。《世說新語》中「登山屐」、「蠟屐」都是很有名的故事。曹雪芹把「棠木屐」寫在寶玉身上,是十分高雅的。拍電視如何表現,就特別注意了。這本是特殊道具,要事先研究設計的。一時之間,隨便弄一個,總不夠理想。「紅劇」因前總美工設計師不幸逝世,後來劉寶俊同志匆促擔負重任,沒有容他有較長的案頭準備時間,是十分可惜的。
「棠木屐」解決了。斗笠,蓑衣也都有了,雖然不甚精美,但按日程拍戲,沒有問題了。
《紅樓夢》這回書,寫黛玉製樂府詩《秋窗風雨夕》,整回書都是充滿了秋情,充滿了詩意的。季節是秋天,時間是晚上,正在黛玉與寶釵說了肺腑之話後,不勝飄零孤苦之感的時候。其氣氛是;「浙浙瀝瀝下起雨來,秋霖脈脈,陰晴不定。那天漸漸的黃昏時候了,且陰的沉黑,兼著那雨滴竹梢;更覺淒涼,知寶權不能來了……吟罷擱筆,方欲安寢,丫環報說:寶二爺來了…… 」這樣的氣氛,這樣的心情,「最難風雨故人來」。在秋雨中孤寂淒涼況味裡,知己來了……在電視中如何表現?
這場戲是在大觀園瀟湘館拍的。拍夜間外景的戲,不能真在夜裡拍,那樣沒有光線。只能在黃昏時,光線稍暗,有一定密度時拍,所以那天大部份鏡頭都是在晚七點來鍾拍的。
北京大觀園瀟湘館新種的竹子,只有三五根,實在可憐,如何辦呢?作假的。真的竹子與假的竹子在一起,假的插在真的中間;竹葉是塑料片剪的,顏色差不多。在日光下,近處仔細分辨,可知真假;夜間,在鏡頭照著時,就真假難分。瀟湘館中,真是「鳳尾森森」了。
雨滴竹梢的「雨」呢?拍戲沒有呼風喚雨的本領。面積不大,好辦,幾條水龍帶,一場人工雨便從天而降。竹葉下漸漸瀝瀝,望著廊子上雨中的燈籠,瀟湘館秋窗夜雨的境界顯現出來了──聽,門外是誰敲門,紫娟打著燈籠開門,啊,原來是寶二爺,鏡頭遠遠地拍攝下來了。一會工夫,攝像機又搬到瀟湘館門外──看,披著蓑衣戴著斗笠的寶王出來了,紫娟相送、關門……鏡頭一轉:寶玉又走到沁芳橋,兩個婆子撐傘,給黛玉送燕窩來了……
回《紅樓夢憶》目錄 上一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