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論壇與校園文化
一個本科生與她所在的「春英詩社」的同學們,在短短四年時間裡自己籌劃、自己組織、自己操辦,連續舉行了八次以解讀《紅樓夢》為主題的「紅樓論壇」,而且一次比一次成功,一次比一次火爆,以致主講人王穎不僅在校園聞名,在武漢聞名,最後還被請到了中央電視台的「新聞會客廳」,在全國人民面前瀟灑地亮了一回相,這在武漢大學的校史上,恐怕還是第一次。
我對王穎的欣賞不是她的「知名度」。因為對一個青年學生來說,名氣過大未必是一件好事,儘管這名並非她有意追求的結果;我欣賞她的,是那種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鍾情,對古代文學藝術的敏銳感悟,以及對《紅樓夢》這部名著的稔熟和獨到的解讀。王穎有很扎實的古典詩詞的根柢,她讀紅樓,善於思考,善於聯想,善於比較,從曹雪芹聯及李義山,從賈寶玉想到小晏詞,常能發現一些人所忽略的問題,在相似的情境中賦予作品更深的內在意蘊。不過,她的更突出的特點,還在於對跳躍於紅樓中那種靈氣和生命律動的把握。有人說曹雪芹是滴淚為墨,研血成書,這八個字可以說是很中肯的。正因為這部書是曹雪芹用畢生血淚所凝聚的創作,所以其最大魅力就在於它彷彿是有生命的。而要真正把握這種生命的律動,就需要一種理解之同情和深摯的體驗,只有這樣,才能融入其中,設身處地,感悟字裡行間飛揚的青春、流動的生命,進入書中的每一個情境,體悟人物的悲喜心緒,捕捉作者的千古悲情。從王穎的文章和講演中,我以為她正在一步步地向這一目標靠近。
由於有了心靈的相通,所以就易於獲得一些直切的認知。在《紅樓夢》中,賈寶玉對女性的尊重多是出於一種來自天性的同情。他像孩童一樣迷戀著青春的美好,同時又發現最能代表青春之美的並非侯門公府中尊貴的男子,而是他身邊一群天真爛漫的女孩子。王穎認為:賈寶玉真正迷戀的並非女兒,而恰恰是女兒所代表的美好的青春歲月,或者說正是生命本身。在這樣的心態下他會拒絕成長,表現在顯性層面便是拒絕女兒出嫁。在他看來,出嫁意味著長大,意味著失去生命原始的純真。她說:最讓她感動的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對青春和生命的留戀和追問,他們共同追求的是生命內在的意義和價值,所以外在的功名理所當然地因背離生命的本質而被看作了浮華,這便是寶黛真正的默契所在。這一點上寶玉甚至比黛玉走得更遠——他試圖以有限的青春向生命和時間的底層尋求永恆的東西。而《紅樓夢》中有關生命終極意義的形而上思考,只有在寶黛兩個人身上,才可以看到。王穎的這種體會,雖然不能說一定是確解,但卻是獨到而深刻的,它超越了事物的表象,而在向事物的本質掘進,在向形而上的哲學層面提升。對一個本科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做到這一點是不大容易的,由此也可以看出王穎並非浪得虛名。
我與王穎認識,是在她去年旁聽我講的唐宋文學課時。每到下課,她與另一位旁聽的同學都會提出若干問題,並每週交給我一些她們的詩詞習作,讀了她們的「作品」,雖還有稚嫩之感,但楮墨之間洋溢的悟性和跳躍的靈氣,均令我刮目相視。後來,我讀了她與人合作的《紅塵的寓言——〈紅樓夢〉中神話意蘊的探索》一文,眼睛為之一亮。感到站在面前的這位文靜的女孩不只是能寫些抒情狀物的詩詞,而且還頗有專業研究的功底,頗有一種傳統文化的內涵。此後,從王穎和別的同學那裡,知道了她主講紅樓論壇的事,她也多次邀請我去聽一次,但均因冗務繁雜和外出,未能一睹風采。好在最後一次終於趕上了——從國外回來的當天晚上,有幸在教五多功能廳當了一次論壇的聽眾,很為那裡的熱烈氣氛所感染。同學們不少是提前了兩三個小時趕到會場的,所有通道、門前和講壇下的空地,都或站或坐地擠滿了人,這種場面,在以前我參加的各種講座中似乎還未曾遇到過。我意識到:正在舉行的這個「紅樓論壇」,已經成為武漢大學的另一種品牌,也成為武大學子的一個標桿,在未來的日子裡,它更深層的意義還將進一步突顯出來。
王穎馬上要到北京大學讀研去了。她對曾付出過大量心血的論壇頗為留戀,多次動情地說:「我到了北大以後可能還會講《紅樓夢》,但不是『紅樓論壇』。因為『紅樓論壇』是屬於武大的,永遠都是屬於武大的。在過去的四年裡,「紅樓論壇」從誕生到壯大再到輝煌,每一步都與武大的人、武大的事緊緊相連,所以,雖然我已經在『紅樓論壇』上揮灑了自己大學四年的時光,雖然我真的很希望自己能夠繼續揮灑下去,但如果這要以『紅樓論壇』脫離武大為交換,那麼我就寧願選擇放棄。我寧願把自己作為『紅樓論壇』的過客,以此作為代價,來換取『紅樓論壇』在武大的永恆。」話說得很真摯,也有些傷感,從中可以感觸到她對論壇的珍視、愛重和強烈的母校情結。作為她的老師,我希望武漢大學的「紅樓論壇」能長期辦下去,而且除了紅樓論壇,還可以舉辦四大名著論壇、中國悲喜劇論壇、唐詩宋詞論壇,乃至金庸、古龍論壇。辦出深度,辦出品味,辦出特色,借此使我們的學生多一些對文學的感悟,對藝術的理解,也使我們的校園更多一些文化的氛圍,一種向上提升人心的力量。我想,這也應該是王穎的願望吧。
(作者系教授、博導、文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