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父女的「紅樓情」

周氏父女的「紅樓情」

周氏父女的「紅樓情」

紅樓消息

作者:孫國維 版塊:第6版

    前些時,筆者應約來到上海七寶古鎮造訪了名聞遐邇的微雕大師周長興先生。他熱情地陪同我們參觀古鎮「周氏微雕館」。

    七寶鎮是上海本土文化的發祥地之一。當地政府把周長興請到鎮上,並給他造了一幢樓專闢為「周氏微雕館」。因為周老是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特聘研究員,是首屆(在杭州西湖博覽會)和第二屆(在上海工業展覽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暨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的金獎獲得者。

    這座微雕館的6000件微雕展品都表現的是曹雪芹在《紅樓夢》各章回中敘述的廳堂陳設和院宅點綴,稱為「紅樓微型系列新設」。其中怡紅院、瀟湘館、稻香村等是以10:1的比例縮小的;秋爽齋的微縮比例則為5:1;天香樓是以20:1縮小的。把這批寶貝統統收容在六扇博古架中,每扇僅半尺有餘,只是一本雜誌的大小。每架陳設有180餘件石製器皿,其中有造型逼真的美人拳和玲瓏剔透的玉如意。賈寶玉房內的博古架則是參照台北故宮陳列的乾隆漱芳齋多寶格精製的。 

    林黛玉棲身的瀟湘館以琳琅滿目的精湛道具襯托出一派「鳳尾森森,龍吟細細」的優雅氛圍。館內放著古琴、棋盤、煎藥罐和鸚鵡架。那臥榻旁黛玉悲憤焚稿時用的火盆還似乎燃著熊熊烈火呢。一排用斑竹精編的書架上,疊放著封面題有《史記》和《資治通鑒》等書名的線裝書,每部的體積比骨牌還小,若打開象牙骨箋所繫的封面,裡面竟是用極其細柔的宣紙折疊而成的書頁,其精微和細膩的程度令人歎為觀止。茶几上的紫砂壺僅羅漢豆大小,其蓋小如砂粒但兩者緊密結合,嚴絲合縫,壺內盛水,斟倒之時,壺嘴出水如細絲。再如黛玉葬花所用之竹籃,僅拇指般大小,用40餘根竹絲編織而成,真是絲絲入扣,一絲不苟。連劉姥姥進大觀園時帶來的食物鮮桃和藕節也用石頭雕成,其造型設色,幾可亂真。

    與紅樓「新設」相媲美的,「周氏微雕館」陳列的還有巧奪天工的微雕《石頭記》。也就是用老到而規範的石刻微雕藝術再現《紅樓夢》的全部文字,共計100萬字。這項巨製是由周長興的千金周麗菊完成的。

    從1989年春節開始,她便全力以赴地投入了這項巨大工程中去。她以《紅樓夢》三家評本為藍本,全部用繁體隸書來刻寫(其中每回回目用小篆刻寫)。足足花費了兩年光陰,終於把整部120回《紅樓夢》的100萬字分別刻在了總面積不計1平方米的280塊名貴彩石上。這些彩石有的大如手掌,有的小如拇指,分別來自我國四大山系,其中有遼寧的艾葉綠、壽山的白芙蓉、青田的封門冰紋和昌化的雞血凍。最小的字僅為0.25平方毫米,相當於一粒大米的1/65。

    創作過程既複雜又艱辛,每塊彩石在動工之前必須選材、劃線、定型、構思。進入創作之後,又得屏息凝神,保持絕對安寧的環境,防止外界干擾。有一個星期天,周麗菊正在埋頭操作,恰巧有位朋友來訪,在樓下高聲喊叫,攪亂了她的注意力。一不當心便留下敗筆,只好忍痛將已刻成的2500字統統磨掉,重新再刻。

    在設計佈局時她還巧妙地利用石材的色澤和形狀,使單調的石形和浩繁的文字變得活潑可愛。例如第4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她特意將該回目刻在一塊貌似葫蘆的盂形彩石上,使得內容與形態互為烘托,起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不論是周長興的紅樓「新設」,還是其女周麗菊的《石頭記》,都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而這父女兩代人的紅樓情結,更是令人拍案驚奇,擊節讚歎。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