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止是「草」
有一種說法:黛玉是絳珠仙草,不是花,所以不是「閬苑仙葩」,因此[枉凝眉]中這句不是說黛玉的。繼而[枉凝眉]之釵黛說、湘妙說等等就被炮製出來了。還有一種說法乾脆就說:林黛玉不是絳珠仙草,因為其為「林」,從「木」,所住瀟湘館,從「竹」;而薛寶釵之「薛」字,及「蘅蕪苑」諸字,皆從「草」頭,因此寶釵才是絳珠仙草。
這兩種說法並不一致,而且看似並無聯繫。但是實際上都犯了一個同樣的錯誤,即:絳珠仙草,不僅僅是狹義的「草」,而是廣義的植物之意。
「草」字意可大可小。比如「視……為草芥」這裡「草」就是狹義的「沒有花香,沒有樹高」的小草。「草芥」因以比喻沒有價值、微不足道的東西。但是同時「草」也有廣義的含義。上古即有「神農嘗百草」的典故,說的是神農氏(「三皇五帝」中「三皇」之一;一說,即炎帝)為了治好族人的病痛,到山野去遍嘗百草,採集藥材。《神農本草經》:「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之。」荼,即茶的古稱。可見所謂「百草」甚至包括有毒的植物,而且也應該包括茶樹。所以這裡「草」的概念被拓廣了。泛指所有草本植物。
「百草」這個概念後世也多用到。《離騷》:「恐鵜鴂之先鳴兮,使夫百草為之不芳。」鵜鴂,杜鵑。意思是說「我怕等到了杜鵑鳴聲先起,各樣的花草都要隨之香消」這裡「百草」應是泛指所有植物,而不局限於草本植物。北京有藥鋪老字號「百草廳」,將眾藥稱作「百草」。要知道藥裡面不僅有什麼草本木本,還有一些菌類等,也是藥材。
再說「草木」。這也是一個多義詞。有一種意思是「草」「木」相通,合起來泛指植物。——而「草」和「木」可以合起來用本身,也表明了「草」和「木」之相近。成語「草木皆兵」,是說前秦符堅被晉朝打敗後,逃到一處城池,遙望八公山上,懷疑草木都是晉兵,因而感到害怕。既然是在城池裡遙望遠方的山,看的清「木」也就罷了,怎麼可能連「草」都看的清?既然到了「草」都看的清的地步,那麼「木」應該很清楚了,不應該懷疑「木」是兵才對啊。——所以,這裡的「草」 「木」已經互通,不可拆開了。
「草木」泛指所有植物的情況還有很多。《離騷》:「日月忽其不淹兮,春與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意思是說,時光易逝,春天過了就是秋天,想那草木都要凋零,美人也將衰老。而不是說,到了秋天,「草」、「木」凋零,花、竹就不凋零。柳宗元《捕蛇者說》:「觸草木,盡死。」形容蛇之毒。想來毒蛇既然觸「草」「木」,盡死,那觸花、竹也要盡死吧?
其實不僅「草」如此,很多字詞都有狹義和廣義的意思,有的時候不必拘泥於一種理解。再譬如「木」,雖然大部分時候的確是指「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樹「木」,但是若遇上「無邊落木蕭蕭下」(杜甫《登高》)這樣的詩句,勢不容把「木」解作樹被連根拔起或者有搬運工正在運送木材,只能理解成樹葉。又有「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晚春》),能「斗芳菲」的,恐怕既不是「草」也不是「木」,而是花了。《本草綱目》裡的《木》部,都有很多甚至會開花的植物。
所以,黛玉之為絳珠仙草,與其「林」「木」「竹」「葩」等屬性並不矛盾。[終身誤]裡「俺只念木石前盟」「世外仙姝寂寞林」這樣的句子已經很明瞭的將黛玉說成「木」「林」了。第二十八回黛玉說:「比不得寶姑娘,什麼『金』哪『玉』的!我們不過是草木人兒罷了!」不論單從文意還是依脂批,這都是黛玉自陳,黛玉自己(其實也就是作者了)也不介意「草」「木」並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