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本《紅樓夢》(中篇)

論明本《紅樓夢》(中篇)

論明本《紅樓夢》(中篇)

紅學研究

    論明本《紅樓夢》(中篇)

    ——對明義二十首《題紅樓夢詩》的新辨識(續)

    兼論程本《紅樓夢》後四十回非雪芹原著

    祝秉權

    本篇提要:四首明義《題紅詩》所示內容表明:曹氏原著《紅樓夢》八十回後的內容與程本後四十回的內容大異,由此證明程本後四十回非曹氏原著。

    關鍵詞:明義《題紅樓夢詩》 曹氏原著《紅樓夢》 程本後四十回

    一

    在《論明本紅樓夢》(上篇)中,曾論述到明義的二十首《題紅樓夢詩》,有十六首是反映《紅樓夢》八十回前的內容的,但與脂本、程本相合的,只有八回;另有八回,並不相合。由此證明:明本《紅樓夢》,是和脂、程本不完全相同的一個特殊本子。

    本文再從明義詩的另外四首,即第十四、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首詩所反映的內容,與程本的後四十回,以及八十回後脂本的一些內容,作一個比較,看一看它們之間的異同。

    這四首《題紅詩》,學者們對它的內容已有很多的論述。筆者卻多有異議,現再次對這四首詩逐首進行辨析,看一看它們究竟反映了《紅樓夢》中什麼樣的情節。

    二

    先把明義這四首《題紅詩》所反映的內容和程本後四十回相比。

    這四首詩是反映《紅樓夢》八十回後的事,卻與程本後四十回的內容完全不符。由此判斷,程本後四十回並不是曹雪芹的原作,而是他人所續。

    一,《題紅詩》第十四首:

    病容愈覺勝桃花,午後潮回熱轉加;猶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稍差些。

此詩所反映的是:林黛玉的病情,以及賈寶玉來看望病中的黛玉。但所指是書中的哪個情節,論者們的看法就很不相同。

有人認為是指今本書中第三十四回:林黛玉在賈寶玉的遺帕上題寫了三首情詩後,「覺得渾身火熱,面上作燒,走至鏡台揭開鏡袱一照,只見腮上通紅,自羨壓倒桃花,卻不知病由此萌。」(本文所引《紅樓夢》原文,均見「紅樓夢研究所」校注本)乍一看,明義此詩像是指的這個情節;其實不然。

    第一,書中此回所寫黛玉病情,與明義詩所反映的黛玉病情完全不同。書中寫的僅是身子發熱,臉上作燒,紅似桃花,是病之初萌。明義詩反映的卻是:每天下午盜汗、潮熱、發燒的症狀,比以前更加嚴重了,是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第二,黛玉對自己病情的感覺不同。書中所寫是黛玉病之初萌,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是一種病狀,對「腮上通紅」竟有「自羨」之感。而明義此詩說的是「病容愈覺……」,這「愈覺」,當然是黛玉自己深一層地、又一次地感覺到之意。林黛玉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面容比以往更加「勝桃花」了,每天午後盜汗發熱症狀,比以前加重了,自知病情不輕。

    第三,明義此詩還反映了林黛玉病情惡化時,賈寶玉來看望她。黛玉為了不讓意中人擔憂自己的病重,竭力掩飾病態,對寶玉說,如今比往日好多了(差,即瘥,病好轉之意)。而今本書中此回根本沒有這樣的情節。那時候,寶玉挨父親毒打,正臥床養傷,哪能來看林妹妹?

    有人認為,此詩所指當是今本書中第六十四回賈寶玉探望林黛玉之事;其實不然。此回書中的林黛玉,並無明義此詩所示的病情加重的症狀。寶玉去看她,見她「病體懨懨,大有不勝之態」,這是因為她剛剛進行過瓜果節的奠祭而產生的傷感情緒。懨懨,是疲倦無精神,不是病態沉重。而明義此詩「病容愈覺……」云云,是病勢加重後的一種發熱亢奮現象。若從表面看去,不是「病體懨懨」,倒像滿有精神似的,所以才有「慰言今日稍差些」的掩飾之辭。書中此回所寫,既無「午汗潮回」的病症,也無黛玉對意中人的慰言;二人說幾句話後,寶釵來了,大家共賞林黛玉剛寫成的《五美吟》。明義此詩顯然不是反映此事。

    細讀明義這首《題紅詩》,其內容是反映林黛玉患肺病的晚期症狀。中醫常識告訴我們,盜汗、午後潮熱、顴紅如桃花,是肺癆病晚期的重要特徵。詩中所說「熱轉加」,是說發熱度很高,病勢加重。黛玉在自覺病勢轉重之時,寶玉來看望她。為了不使寶玉擔心,在對話中有意掩飾自己的病情,用慰言告訴對方,近日來自己的病情有所好轉了。「猶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較差些」,品味這樣的詩句,使我們想像到,在林黛玉病重之際,她和寶玉的愛情深度也加重了。一對意中人對膝暢談,情意綿綿,相互慰藉。這在《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找不到這種情節。按照病情順序,黛玉病勢加重應在八十回後;明義此詩也應在八十回後。然而,在程本後四十回中,卻找不到如明義詩所示的內容。其中雖然也有林黛玉病勢加重的情節,卻與明義此詩說的迥然不同。

    查程本後四十回關於林黛玉病勢加重的事共有三次。第一次見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癡魂驚惡夢」。第二次見第八十九回,黛玉因誤聽人言寶玉在外定親而大病,後又聽說是謠言而病癒。第三次見第九十六、九十七回,黛玉因獲悉寶玉和寶釵訂婚的機密而失魂,終至一病不起。這三次病,全無如明義詩所示的症狀和內容。第二次病時,寶玉雖前去探望,黛玉既無「愈覺勝桃花」的病症,亦無「慰言今日較差些」的對話。其餘的兩次,均無寶玉探病之事。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程本後四十回關於林黛玉病情的描寫,在筆法上是很拙劣的。如第一次病,林黛玉因夢見父親續絃,繼母為她定了親,要接她回去,她求老太太救她,被拒絕,夢醒後就大病,咳嗽,吐痰,吐血。作者在這裡寫夢,寫病,寫得直露無遺,不合黛玉性格,讀來索然無味;並且反反覆覆渲染那盒痰血,讀時真感噁心。明義若讀到此種文字,是決不會產生作詩靈感的。又寫王大夫為黛玉看病,直是第十四回張太醫為秦可卿看病的翻版;又脫離性格和主題,單純宣傳中藥知識,令人有賣弄技藝之感。僅憑這種拙劣的文筆,即可斷定決非雪芹原著。而明義詩所示的情節,在黛玉病危之時,仍蘊藉著「顰顰寶玉兩情癡」(永忠詩)的纏綿,讀來意味深長。這才是雪芹的原味。

    二,明義《題紅詩》第十八首: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

    此詩決非為書中第二十七回林黛玉自吟《葬花詞》而作,而是一首詠歎黛玉病逝早殤的弔唁詩。當明義讀到黛玉夭逝的文字時,聯想到女主人公過去的《葬花詞》,果然成了她自己短命的讖言,因而浮想聯翩,揮筆寫下此詩。

    讖言式的筆法,是《紅樓夢》的藝術特色之一。作者通過《葬花詞》,暗示了女主人公日後的遭遇。這裡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其一,用「桃李」暗示林黛玉早夭。其二,「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暗示寶玉和黛玉雖已訂了婚約,後來又發生變故。周汝昌先生也認為,寶黛締姻,在黛玉生前是定了的。這在庚辰本第二十九回賈母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並有脂批「一言為定」,作了明白的預示。明義此詩說,「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這「紅絲」既喻愛情,又像徵婚姻。續紅絲,意味著黛玉在生前和寶玉不但早已相愛,而且已經訂了婚約,牽上了紅絲;如今人雖死了,紅絲所象徵的婚約仍在;哪裡去找能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讓黛玉復活還陽,與意中人共續紅絲——結婚成親呢?這是明義的沉痛婉惜;按照文學的情感邏輯,也可以看作是寶玉在黛玉靈前的痛呼,也是黛玉靈魂的一種渴求。

    在程本後四十回中,所寫寶黛愛情關係,與明義這首詩所示的內容是不相吻合的。在程本中,寶玉和黛玉從來不曾訂過婚約,續過紅絲。早在黛玉生前,賈府主子們就替寶玉和寶釵牽上了紅絲,定下婚約。正當林黛玉逝世之際,恰好是金玉姻緣接續之時。黛玉死後,賈薛二人已經正式結為夫婦,木石姻緣已經終結,黛玉與寶玉原先既無婚約,哪有紅絲可續?明義詩中用了「返魂香」句,是大有深意的。《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為愛情而死,是返魂香使她復活又和柳夢梅共續紅絲。杜麗娘在生前死後,都在渴求著愛情的實現。明義用「安得返魂香……」句,同樣寓示著林黛玉靈魂對愛情的渴望。可是,在程本第九十六和九十七回中,黛玉得知賈薛訂婚的消息後,對寶玉的愛情也就終結了。「焚稿斷癡情」,一個「斷」字,寫出了黛玉跟寶玉斷絕愛情的決心。癡情既斷,何絲可續?黛玉臨終時痛呼「寶玉,寶玉你好……」,那未完的話應是「你好狠心!」顯然,黛玉是絕望而死的。因為她根本不知道寶玉是受騙上當,誤以為他是負心之人,所以才斷了癡情,絕了愛望。如果明義所讀到的是這樣的內容,是決不會寫下「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這樣的詩句的。

    當然,程本關於林黛玉夭逝的描寫,也有成功動人之處。但它的內容卻與明義此詩不合。還須指出的是,程本所寫黛玉之死,是與「掉包計」的陰謀連在一起的。這「掉包計」的寫法,實在很不高明,非常糟糕,落入前人早已寫濫了的窠臼。在明清小說戲劇中關於掉包計的故事數不勝數。以俗套的戲劇性情節沖淡了生活的真實性,削弱了悲劇的感人力量。早有學者指出,這種俗套的文筆斷非出自雪芹之手。仔細品味明義此詩,把黛玉之死與「傷心一首葬花詞」聯繫起來加以想像,可以推測,在曹雪芹的原著中,黛玉早逝的那一長篇文字,比起程本所寫的來,是更為激動人心的。

    三,明義《題紅詩》第十九首: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總使能言也枉然。

    有人認為,金姻與玉緣是分別指寶玉和寶釵,寶玉和黛玉的婚姻;其實不然。因為寶黛姻緣未聚,黛玉即逝;只有金玉姻緣才有聚散之事。所以,此詩所示,當是賈薛成婚及全書結束的事。金玉姻緣雖然結合了,但不久即散。寶玉出走,回到青埂峰下成了無靈性的頑石。寶釵也因此毀滅了青春,可能也是早夭。金玉姻緣煙消雲散,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雖然那頑石上刻滿了一大篇這個故事,但也只能留給後人欣賞,對於賈薛兩家來說,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此詩所示,初看好像與程本關於金玉姻緣的描寫是相合的,仔細品讀卻不然。不妨相互對比一下:

    明義詩說,金玉姻緣是「聚如春夢散如煙」,是說婚姻結合雖然也有快樂,卻很空虛,很短暫,不久就如煙地散了,散得無影無蹤,枉然了。而程本所寫,並非如此。賈薛的結合,是出於掉包計的欺騙,起初很痛苦。但不久,寶玉想到黛玉已死,寶釵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玉姻緣有定。於是,二人便過著「張敞畫眉」、「雨膩雲香」的恩愛夫妻生活,終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寶釵懷上了孩子。這就不是「聚如春夢」之空,而是「如魚得水」之實了。程本又寫,寶玉雖然出走了,卻是中了舉人,被聖人封為文妙真人,披了紅氈,當了闊和尚,為賈府也是為寶釵留下了名譽。賈薛的兒子後來飛黃騰達,蘭桂齊芳,家道復初。這就不是「散如煙」,而是雖有所散,卻留下了不朽的業績與光榮,是形散而神不散也。而所有這一切功績,都是金玉姻緣開出的花,結下的碩果。這就不是「也枉然」,而是大豐收了。

    學者們早已論證過,程本後四十回的內容,與八十回前的種種伏筆預示,與全書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趨向,在主要方面是不相吻合的,甚至是矛盾的;而明義此詩所示的內容,與前八十回卻是相吻合的。如:第五回曲子詞說,「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與明義詩「聚如春夢」相合,與程本「張敞畫眉」、「雨膩雲香」、「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則不合。第二十二回寶釵所作燈謎「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裡總無緣」也是如此。第三十六回寶玉在夢中抗議金玉姻緣,回目中用了「夢兆」二字,也是暗示未來的金玉姻緣只不過是一場春夢。明義詩說「石歸山下無靈氣,總使能言也枉然」,與第一回空空道人見石頭上的故事時與石頭的對話,與第五回曲子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全書主旨相合,與程本「蘭桂齊芳、家道復初」則不合。第二十二回寶釵念給寶玉聽的《寄生草》,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暗示寶玉未來離家出走,無家庭拖累,無功名利祿牽掛,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中舉」、「文妙真人」、「雪地拜父」等一大串累贅了。這才叫做「散如煙」、「無靈氣」、「亦枉然」。由此可見,明義此詩所示,正是曹雪芹的原意,也只有在曹雪芹原著中才能存在。程本後四十回所述,與明義此詩不符,違背曹著前八十回主旨,因而斷非曹氏原著。

    四,明義《題紅詩》第二十首:

    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此詩可看作對全書主旨的一個概括。有人認為「王孫」是指曹雪芹,有可能;不過,明義既然是《題紅樓夢》詩,這「王孫」還是理解為書中人物才是。從此詩內容看,王孫即賈寶玉。詩首句說大觀園的繁華好景不長,主人公的富貴生活如過眼煙雲。二句說賈寶玉在賈府敗落後所過的貧困潦倒生活及落魄損瘦形象。這句詩很有概括性,包含極豐富的內容。按照前八十回的種種伏筆,如像「貧窮難耐淒涼」,「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等暗示,按照全書情節發展的趨向,賈府日後的下場,是一敗塗地,破家滅族(戚本四回脂評),茫茫白地。賈寶玉的生活,是大觀園富貴生活的另一個極端:貧困潦倒,淒涼寂寞,度日如年。「王孫瘦損骨嶙峋」,正是賈府大衰敗、大毀滅的集中表現。「骨嶙峋」,既寫寶玉因貧苦而瘦削的身子,也暗示他傲世不屈的精神依舊。(骨嶙峋,似借敦敏「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句。)此詩的後面兩句,是對這種大衰敗、大毀滅悲劇內涵的揭示與評論。《紅樓夢》的悲劇,首先是女性們的悲劇。青娥紅粉,是第一回所說的「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的裙釵們。「歸何處?」是用設問語氣揭示她們的全部毀滅。第五回「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已暗示了她們的下場。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及《葬花吟》,不只是預言林黛玉一人的悲劇性前途,而且,正如脂評所說,「埋香塚葬花乃諸艷歸源」,就是說,紅樓女性們的歸宿,都是這種像落花一樣的悲慘的大毀滅。

    「慚愧當年石季倫」,學者們早有解釋,說是用綠珠殉石崇的典故。西晉大貴族石崇,字季倫,在家敗毀滅之際,尚有寵姬綠珠為他殉情跳樓;而賈寶玉落魄之時,一向對他溫柔和順的花襲人卻離他而走了;比起石崇來,賈寶玉是不無慚愧的。此說似亦不無道理。但從明義此詩的整體意思來看,若將青娥紅粉專指襲人一人,是否會縮小它所概括的全書悲劇性的意義呢?再說,在程本中,襲人的出走,是在寶玉出家之後,明媒出嫁而走的。而當寶玉在家之時,襲人對他依然是盡職盡忠的,對於他的離家出走,還悲傷不已。況且,那時候,除襲人外,寶玉身邊還有鶯兒諸人,對他一直是忠心服侍的,與石崇相比,何愧之有?因此,筆者認為,這「青娥紅粉」,還是指大觀園中的「千紅萬艷」為好。「慚愧當年石季倫」似應解釋為借用石崇當年殘殺美人的典故,來和《紅樓夢》中的女性悲劇相比較,以此來揭示紅樓女性慘遭毀滅的嚴重災難,為這幕驚心動魄的大悲劇揮淚一哭。

    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汰侈》中載: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使黃門校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於沉醉。 每至大將軍,固不飲, 以觀其變。 已斬三人。 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石崇和大將軍王敦一夥豪霸,不把女性當人,以殺美人取樂,令人髮指。可是若與《紅樓夢》中「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破家滅族」的故事相比,石崇殺美人的故事還有點遜色。死在石崇屠刀下的只有幾條人命。而《紅樓夢》中被毀滅的女性卻是「千紅萬艷」;她們不僅肉體的被摧殘,還有長時間地精神上的被折磨,被戕害。殘殺她們的屠場是整個社會,不像石崇僅限於一席酒宴。因此,倘若石崇尚在,讀了紅樓悲劇,恐怕要感到自愧勿如的。

    明義此詩所反映的是《紅樓夢》的結局,與程本後四十回的結局相對照,兩者的差別很大。程本寫了賈府被抄家的事。但那抄家是很溫和的。正像書中所說,「不是什麼大事,不過一時受驚而已」。而且過不了好久,便發還家產,仍讓賈政世襲祖宗官職。賈府很快就恢復了平靜,並無什麼大衰敗的跡象。在抄家時,賈寶玉是受北靜王特別保護的。他還得到賈母幾千兩銀子財產的賜與。他根本不是什麼「瘦損骨嶙峋」。所過生活依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邊除了溫柔體貼的妻子寶釵外,還有襲人、麝月、鶯兒、五兒一夥丫鬟服侍。雖然,有時候他也因思念林妹妹而發傻發呆,但主要方面,他仍然在眾女兒中過著「愛紅」生活,甚至調戲五兒,忘乎所以。即使後來出了家,如前所述,也是當的闊和尚;而決不是「瘦損骨嶙峋」的落魄兒。明義詩中所示的賈寶玉的倒霉日子和可憐形象,在程本後四十回中連影子也找不到。

    關於「青娥紅粉」們的歸處,程本雖然也寫出了一些人的悲劇性下場,而且也寫得有一定的感染力(如黛玉之死),但從整體來看,程本寫女性的悲劇是很有限的。不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而是極少數人的不幸,多數人是有光明結局的。例如:三姑娘探春,遠嫁後的生活是「極好」,在寶玉出走,賈府有難之際,不負眾人所望,回到家裡來,幫助賈府度過困境。李紈因兒子中了舉人而戴上鳳冠霞帔。寶釵雖然丈夫不在身邊,卻有兒子寶貝為伴,有「蘭桂齊芳」的光明前途在等待著她,她的丫鬟鶯兒諸人也跟著她受寵。香菱並沒有如判詞所示「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鄉」,而是為薛家留下了後代,雖然難產而亡,實際上是一種光榮的獻身。鴛鴦之死也不是什麼悲劇,而是為賈母而殉身,是賈府的一種榮耀。花襲人嫁給蔣玉函,有了美滿的婚姻和家庭。所有這些,都跟曹雪芹「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主旨不合,與「埋香塚葬花乃諸艷歸源「的預示不合,亦與明義詩所示的令人驚心動魄的大悲劇結局絕異。

    綜上所述,明義的上述四首《題紅詩》所反映的內容,是明本《紅樓夢》中的內容。這些內容在程本後四十回中,或者是找不到的,或者雖有其事,而內容性質卻根本不同;卻和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所預示的趨向相吻合。這就有力地證明了程本《紅樓夢》後四十回,決非曹雪芹原著。這個問題,經典紅學家們早有權威性的論述了。筆者對明義四首《題紅詩》的辨析所得出的結論,只不過是給這一問題提供又一個論據而已。

    三

    從明義這四首詩的內容來推測,曹氏原著,即明本《紅樓夢》八十回後的情節,大致有如下的幾點值得注意:

    一,寶玉和黛玉的關係。黛玉的病加重,寶玉和她的愛情加濃,兩人常在一起,相互安慰,並且訂了婚約。但不久,黛玉即病逝,寶玉悲痛欲絕,寶釵不斷勸慰他。

    二寶玉和寶釵的關係。寶釵心裡是一直愛著寶玉的,寶玉雖然不愛寶釵,但對她卻有友愛之情。黛玉逝後,寶釵多方關心、體貼寶玉,二人關係逐漸密切。不久便訂婚結婚。婚後,寶釵對寶玉極好。而寶玉卻老想著黛玉。這時,賈府發生了重大禍事,寶玉和寶釵突然離散,寶釵可能夭逝。寶玉在窮困潦倒中出走,回到青埂峰下,還原成頑石。

    三賈府的結局。大衰敗,大抄家,大毀滅。十二釵全是悲慘的結局,寶玉隻身一人,瘦骨嶙峋,窮苦潦倒,但仍保持原來蔑視功名的傲世性格。全書在極其慘痛的悲劇聲中結束。

    脂本《石頭記》八十回後的內容,雖然看不到文本了,但從許多脂評的所示中,大體上還可以推測出一些來。學者們根據脂評中多次提到「後三十回」的的批語,推測脂本《石頭記》共有一百一十回。明本《紅樓夢》似也是一百一十回。理由是:上述明本《紅樓夢》八十回後的三點內容,和脂本《石頭記》八十回後的情節相比,大多數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但也有某些差別,個別地方的差別甚至很大。筆者依據已經掌握到的材料,能夠推測出來的差異處,約略有如下兩點:

    一,在明本中,「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十二釵及眾女兒幾乎全是毀滅性的結局。離家出走前的賈寶玉,是孤苦伶仃,孑然一身,青娥紅粉已不在他的身邊了。而在脂本中,並未如此。這時候的賈寶玉,身邊尚有妻子寶釵,婢妾麝月,丫環小紅、茜雪諸人;還有蔣玉涵和花襲人夫婦,不時來看望他。眾女兒似乎並非像明義詩所示的那樣全部毀滅。在八十回的脂本中,反映後三十回這種內容的評語不少。如庚辰本第二十一回有批:「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甲戌本第二十七回總評:「且紅玉後有寶玉大得力處。」同書第二十六回朱批:「獄神廟紅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 庚辰本第二十八回總評:「琪官雖系優人,後回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始終。」看起來,和明本相比,脂本結局時在這方面的情節,其悲劇氣氛似乎要弱一些。然而,若與下面的第二點聯繫起來看,又有另外的意義。

    二,脂本中的賈寶玉有「情極之毒」。庚辰本第二十一回有條脂評:「寶玉之情,今古無人可比,固矣。然寶玉有情極之毒,亦世人莫忍為者,看至後半部則洞明矣。此是寶玉三大病也。寶玉有世人莫忍為之毒,故後文方能(有)『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玉一生偏僻處。」所謂「情極之毒」,與「情不情」是同義語。意思是,對婚姻愛情家庭的冷漠與背棄。如這條脂評所述,寶玉在出走之前,家中妻妾成群,寶釵對他是一片赤誠,麝月等婢妾都愛他。而他對此卻冷酷無情,獨自出走。這使筆者想起了前國民黨的鄭全山將軍,由於不滿國民黨的罪惡統治,看破紅塵,毅然棄官捨妻拋家,到重慶慈雲寺為僧。他的病中的妻子找他不著,寫了長信輾轉到他手中。在那信中,妻子向他哭訴病情,說她恐不久於人世,求他回家來看她一眼,看兩個幼小的女兒一眼。他讀了信,只歎息了一聲,仍然一心念他的佛。這就是非常人所能為的「情極之毒」。脂本這樣來寫賈寶玉,雖然受到脂硯齋的非議,卻是極為成功,極為精彩的文筆。並非賈寶玉不講感情,而是黑暗的現實逼得他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不得已才做出這一著來。以「情』』抗「禮」,這是賈寶玉叛逆精神的核心內容。當「情」無法戰勝「禮」時,當理想終歸幻滅時,他寧可棄絕塵寰,「撒手懸崖」,拋棄「寶釵之妻,麝月之婢」,也不願在世俗社會中隨波逐流。1這「情極之毒」,是曹雪芹的神來之筆。把「康乾盛世」的腐敗黑暗寫盡了,把專制主義對愛情,對人性自由的壓迫,寫盡了。

    這樣看來,脂本這一內容的悲劇意義,比明本似更深刻。它把悲劇的根源歸罪於社會的黑暗。賈寶玉的出走,並不是,或不完全是對婚姻家庭的不滿,而是整個社會不能容納他。他的「情極之毒」,是黑暗腐敗的社會逼出來的。這裡須要指出的是,程本後四十回寫寶玉出家之時,其家庭環境雖與脂本相似,但程本所寫的社會環境卻並不壞,朝廷對賈家是一片隆恩,賈寶玉和賈環都中了舉。這在脂本中是決不會有這種描寫的。因此,脂本中的寶玉出家,雖其家庭環境與明本有異,卻是合乎情節邏輯的。

    同是雪芹所寫,明本和脂本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這個問題,在本文的下篇中要詳論的。這裡只先說一句:因為明本《紅樓夢》有「礙語」,政治性的批判鋒芒太露,難能在社會上流傳,在曹雪芹的創作班子中有位權威人士脂硯齋通不過,作者被迫進行了修改。結果呢,還是通不過。於是,脂硯齋便倣傚金聖歎,來一個腰斬《紅樓夢》,使這部巨著成了「斷臂維納斯」。

    (中篇完,待續下篇)

    註:1參見網上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趙興勤教授等的《紅樓夢》教案。

    1997年12月初稿 2002年7月修正 2005年8月三稿

 論明本《紅樓夢》(中篇)

 

作者:祝秉權   收錄時間:2005-09-08

 

    論明本《紅樓夢》(中篇)

    ——對明義二十首《題紅樓夢詩》的新辨識(續)

    兼論程本《紅樓夢》後四十回非雪芹原著

    祝秉權

    本篇提要:四首明義《題紅詩》所示內容表明:曹氏原著《紅樓夢》八十回後的內容與程本後四十回的內容大異,由此證明程本後四十回非曹氏原著。

    關鍵詞:明義《題紅樓夢詩》 曹氏原著《紅樓夢》 程本後四十回

    一

    在《論明本紅樓夢》(上篇)中,曾論述到明義的二十首《題紅樓夢詩》,有十六首是反映《紅樓夢》八十回前的內容的,但與脂本、程本相合的,只有八回;另有八回,並不相合。由此證明:明本《紅樓夢》,是和脂、程本不完全相同的一個特殊本子。

    本文再從明義詩的另外四首,即第十四、第十八、第十九、第二十首詩所反映的內容,與程本的後四十回,以及八十回後脂本的一些內容,作一個比較,看一看它們之間的異同。

    這四首《題紅詩》,學者們對它的內容已有很多的論述。筆者卻多有異議,現再次對這四首詩逐首進行辨析,看一看它們究竟反映了《紅樓夢》中什麼樣的情節。

    二

    先把明義這四首《題紅詩》所反映的內容和程本後四十回相比。

    這四首詩是反映《紅樓夢》八十回後的事,卻與程本後四十回的內容完全不符。由此判斷,程本後四十回並不是曹雪芹的原作,而是他人所續。

    一,《題紅詩》第十四首:

    病容愈覺勝桃花,午後潮回熱轉加;猶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稍差些。

此詩所反映的是:林黛玉的病情,以及賈寶玉來看望病中的黛玉。但所指是書中的哪個情節,論者們的看法就很不相同。

有人認為是指今本書中第三十四回:林黛玉在賈寶玉的遺帕上題寫了三首情詩後,「覺得渾身火熱,面上作燒,走至鏡台揭開鏡袱一照,只見腮上通紅,自羨壓倒桃花,卻不知病由此萌。」(本文所引《紅樓夢》原文,均見「紅樓夢研究所」校注本)乍一看,明義此詩像是指的這個情節;其實不然。

    第一,書中此回所寫黛玉病情,與明義詩所反映的黛玉病情完全不同。書中寫的僅是身子發熱,臉上作燒,紅似桃花,是病之初萌。明義詩反映的卻是:每天下午盜汗、潮熱、發燒的症狀,比以前更加嚴重了,是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第二,黛玉對自己病情的感覺不同。書中所寫是黛玉病之初萌,她自己並未意識到這是一種病狀,對「腮上通紅」竟有「自羨」之感。而明義此詩說的是「病容愈覺……」,這「愈覺」,當然是黛玉自己深一層地、又一次地感覺到之意。林黛玉從鏡子中看到自己的面容比以往更加「勝桃花」了,每天午後盜汗發熱症狀,比以前加重了,自知病情不輕。

    第三,明義此詩還反映了林黛玉病情惡化時,賈寶玉來看望她。黛玉為了不讓意中人擔憂自己的病重,竭力掩飾病態,對寶玉說,如今比往日好多了(差,即瘥,病好轉之意)。而今本書中此回根本沒有這樣的情節。那時候,寶玉挨父親毒打,正臥床養傷,哪能來看林妹妹?

    有人認為,此詩所指當是今本書中第六十四回賈寶玉探望林黛玉之事;其實不然。此回書中的林黛玉,並無明義此詩所示的病情加重的症狀。寶玉去看她,見她「病體懨懨,大有不勝之態」,這是因為她剛剛進行過瓜果節的奠祭而產生的傷感情緒。懨懨,是疲倦無精神,不是病態沉重。而明義此詩「病容愈覺……」云云,是病勢加重後的一種發熱亢奮現象。若從表面看去,不是「病體懨懨」,倒像滿有精神似的,所以才有「慰言今日稍差些」的掩飾之辭。書中此回所寫,既無「午汗潮回」的病症,也無黛玉對意中人的慰言;二人說幾句話後,寶釵來了,大家共賞林黛玉剛寫成的《五美吟》。明義此詩顯然不是反映此事。

    細讀明義這首《題紅詩》,其內容是反映林黛玉患肺病的晚期症狀。中醫常識告訴我們,盜汗、午後潮熱、顴紅如桃花,是肺癆病晚期的重要特徵。詩中所說「熱轉加」,是說發熱度很高,病勢加重。黛玉在自覺病勢轉重之時,寶玉來看望她。為了不使寶玉擔心,在對話中有意掩飾自己的病情,用慰言告訴對方,近日來自己的病情有所好轉了。「猶恐意中人看出,慰言今日較差些」,品味這樣的詩句,使我們想像到,在林黛玉病重之際,她和寶玉的愛情深度也加重了。一對意中人對膝暢談,情意綿綿,相互慰藉。這在《紅樓夢》前八十回中,找不到這種情節。按照病情順序,黛玉病勢加重應在八十回後;明義此詩也應在八十回後。然而,在程本後四十回中,卻找不到如明義詩所示的內容。其中雖然也有林黛玉病勢加重的情節,卻與明義此詩說的迥然不同。

    查程本後四十回關於林黛玉病勢加重的事共有三次。第一次見第八十二回「病瀟湘癡魂驚惡夢」。第二次見第八十九回,黛玉因誤聽人言寶玉在外定親而大病,後又聽說是謠言而病癒。第三次見第九十六、九十七回,黛玉因獲悉寶玉和寶釵訂婚的機密而失魂,終至一病不起。這三次病,全無如明義詩所示的症狀和內容。第二次病時,寶玉雖前去探望,黛玉既無「愈覺勝桃花」的病症,亦無「慰言今日較差些」的對話。其餘的兩次,均無寶玉探病之事。

    應當特別指出的是,程本後四十回關於林黛玉病情的描寫,在筆法上是很拙劣的。如第一次病,林黛玉因夢見父親續絃,繼母為她定了親,要接她回去,她求老太太救她,被拒絕,夢醒後就大病,咳嗽,吐痰,吐血。作者在這裡寫夢,寫病,寫得直露無遺,不合黛玉性格,讀來索然無味;並且反反覆覆渲染那盒痰血,讀時真感噁心。明義若讀到此種文字,是決不會產生作詩靈感的。又寫王大夫為黛玉看病,直是第十四回張太醫為秦可卿看病的翻版;又脫離性格和主題,單純宣傳中藥知識,令人有賣弄技藝之感。僅憑這種拙劣的文筆,即可斷定決非雪芹原著。而明義詩所示的情節,在黛玉病危之時,仍蘊藉著「顰顰寶玉兩情癡」(永忠詩)的纏綿,讀來意味深長。這才是雪芹的原味。

    二,明義《題紅詩》第十八首:

    傷心一首葬花詞,似讖成真自不知。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

    此詩決非為書中第二十七回林黛玉自吟《葬花詞》而作,而是一首詠歎黛玉病逝早殤的弔唁詩。當明義讀到黛玉夭逝的文字時,聯想到女主人公過去的《葬花詞》,果然成了她自己短命的讖言,因而浮想聯翩,揮筆寫下此詩。

    讖言式的筆法,是《紅樓夢》的藝術特色之一。作者通過《葬花詞》,暗示了女主人公日後的遭遇。這裡有兩點特別值得注意:其一,用「桃李」暗示林黛玉早夭。其二,「三月香巢已壘成,梁間燕子太無情」,暗示寶玉和黛玉雖已訂了婚約,後來又發生變故。周汝昌先生也認為,寶黛締姻,在黛玉生前是定了的。這在庚辰本第二十九回賈母說「不是冤家不聚頭」,並有脂批「一言為定」,作了明白的預示。明義此詩說,「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這「紅絲」既喻愛情,又像徵婚姻。續紅絲,意味著黛玉在生前和寶玉不但早已相愛,而且已經訂了婚約,牽上了紅絲;如今人雖死了,紅絲所象徵的婚約仍在;哪裡去找能起死回生的靈丹妙藥,讓黛玉復活還陽,與意中人共續紅絲——結婚成親呢?這是明義的沉痛婉惜;按照文學的情感邏輯,也可以看作是寶玉在黛玉靈前的痛呼,也是黛玉靈魂的一種渴求。

    在程本後四十回中,所寫寶黛愛情關係,與明義這首詩所示的內容是不相吻合的。在程本中,寶玉和黛玉從來不曾訂過婚約,續過紅絲。早在黛玉生前,賈府主子們就替寶玉和寶釵牽上了紅絲,定下婚約。正當林黛玉逝世之際,恰好是金玉姻緣接續之時。黛玉死後,賈薛二人已經正式結為夫婦,木石姻緣已經終結,黛玉與寶玉原先既無婚約,哪有紅絲可續?明義詩中用了「返魂香」句,是大有深意的。《牡丹亭》中的杜麗娘為愛情而死,是返魂香使她復活又和柳夢梅共續紅絲。杜麗娘在生前死後,都在渴求著愛情的實現。明義用「安得返魂香……」句,同樣寓示著林黛玉靈魂對愛情的渴望。可是,在程本第九十六和九十七回中,黛玉得知賈薛訂婚的消息後,對寶玉的愛情也就終結了。「焚稿斷癡情」,一個「斷」字,寫出了黛玉跟寶玉斷絕愛情的決心。癡情既斷,何絲可續?黛玉臨終時痛呼「寶玉,寶玉你好……」,那未完的話應是「你好狠心!」顯然,黛玉是絕望而死的。因為她根本不知道寶玉是受騙上當,誤以為他是負心之人,所以才斷了癡情,絕了愛望。如果明義所讀到的是這樣的內容,是決不會寫下「安得返魂香一縷,起卿沉痼續紅絲」這樣的詩句的。

    當然,程本關於林黛玉夭逝的描寫,也有成功動人之處。但它的內容卻與明義此詩不合。還須指出的是,程本所寫黛玉之死,是與「掉包計」的陰謀連在一起的。這「掉包計」的寫法,實在很不高明,非常糟糕,落入前人早已寫濫了的窠臼。在明清小說戲劇中關於掉包計的故事數不勝數。以俗套的戲劇性情節沖淡了生活的真實性,削弱了悲劇的感人力量。早有學者指出,這種俗套的文筆斷非出自雪芹之手。仔細品味明義此詩,把黛玉之死與「傷心一首葬花詞」聯繫起來加以想像,可以推測,在曹雪芹的原著中,黛玉早逝的那一長篇文字,比起程本所寫的來,是更為激動人心的。

    三,明義《題紅詩》第十九首:

    莫問金姻與玉緣,聚如春夢散如煙。石歸山下無靈氣,總使能言也枉然。

    有人認為,金姻與玉緣是分別指寶玉和寶釵,寶玉和黛玉的婚姻;其實不然。因為寶黛姻緣未聚,黛玉即逝;只有金玉姻緣才有聚散之事。所以,此詩所示,當是賈薛成婚及全書結束的事。金玉姻緣雖然結合了,但不久即散。寶玉出走,回到青埂峰下成了無靈性的頑石。寶釵也因此毀滅了青春,可能也是早夭。金玉姻緣煙消雲散,沒有留下任何痕跡。雖然那頑石上刻滿了一大篇這個故事,但也只能留給後人欣賞,對於賈薛兩家來說,又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此詩所示,初看好像與程本關於金玉姻緣的描寫是相合的,仔細品讀卻不然。不妨相互對比一下:

    明義詩說,金玉姻緣是「聚如春夢散如煙」,是說婚姻結合雖然也有快樂,卻很空虛,很短暫,不久就如煙地散了,散得無影無蹤,枉然了。而程本所寫,並非如此。賈薛的結合,是出於掉包計的欺騙,起初很痛苦。但不久,寶玉想到黛玉已死,寶釵又是第一等人物,方信金玉姻緣有定。於是,二人便過著「張敞畫眉」、「雨膩雲香」的恩愛夫妻生活,終至「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寶釵懷上了孩子。這就不是「聚如春夢」之空,而是「如魚得水」之實了。程本又寫,寶玉雖然出走了,卻是中了舉人,被聖人封為文妙真人,披了紅氈,當了闊和尚,為賈府也是為寶釵留下了名譽。賈薛的兒子後來飛黃騰達,蘭桂齊芳,家道復初。這就不是「散如煙」,而是雖有所散,卻留下了不朽的業績與光榮,是形散而神不散也。而所有這一切功績,都是金玉姻緣開出的花,結下的碩果。這就不是「也枉然」,而是大豐收了。

    學者們早已論證過,程本後四十回的內容,與八十回前的種種伏筆預示,與全書情節和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趨向,在主要方面是不相吻合的,甚至是矛盾的;而明義此詩所示的內容,與前八十回卻是相吻合的。如:第五回曲子詞說,「空對著山中高士晶瑩雪」,與明義詩「聚如春夢」相合,與程本「張敞畫眉」、「雨膩雲香」、「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則不合。第二十二回寶釵所作燈謎「朝罷誰攜兩袖煙,琴邊衾裡總無緣」也是如此。第三十六回寶玉在夢中抗議金玉姻緣,回目中用了「夢兆」二字,也是暗示未來的金玉姻緣只不過是一場春夢。明義詩說「石歸山下無靈氣,總使能言也枉然」,與第一回空空道人見石頭上的故事時與石頭的對話,與第五回曲子詞「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的全書主旨相合,與程本「蘭桂齊芳、家道復初」則不合。第二十二回寶釵念給寶玉聽的《寄生草》,有「赤條條來去無牽掛」,暗示寶玉未來離家出走,無家庭拖累,無功名利祿牽掛,當然也就沒有什麼「中舉」、「文妙真人」、「雪地拜父」等一大串累贅了。這才叫做「散如煙」、「無靈氣」、「亦枉然」。由此可見,明義此詩所示,正是曹雪芹的原意,也只有在曹雪芹原著中才能存在。程本後四十回所述,與明義此詩不符,違背曹著前八十回主旨,因而斷非曹氏原著。

    四,明義《題紅詩》第二十首:

    饌玉炊金未幾春,王孫瘦損骨嶙峋。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

    此詩可看作對全書主旨的一個概括。有人認為「王孫」是指曹雪芹,有可能;不過,明義既然是《題紅樓夢》詩,這「王孫」還是理解為書中人物才是。從此詩內容看,王孫即賈寶玉。詩首句說大觀園的繁華好景不長,主人公的富貴生活如過眼煙雲。二句說賈寶玉在賈府敗落後所過的貧困潦倒生活及落魄損瘦形象。這句詩很有概括性,包含極豐富的內容。按照前八十回的種種伏筆,如像「貧窮難耐淒涼」,「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等暗示,按照全書情節發展的趨向,賈府日後的下場,是一敗塗地,破家滅族(戚本四回脂評),茫茫白地。賈寶玉的生活,是大觀園富貴生活的另一個極端:貧困潦倒,淒涼寂寞,度日如年。「王孫瘦損骨嶙峋」,正是賈府大衰敗、大毀滅的集中表現。「骨嶙峋」,既寫寶玉因貧苦而瘦削的身子,也暗示他傲世不屈的精神依舊。(骨嶙峋,似借敦敏「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句。)此詩的後面兩句,是對這種大衰敗、大毀滅悲劇內涵的揭示與評論。《紅樓夢》的悲劇,首先是女性們的悲劇。青娥紅粉,是第一回所說的「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的裙釵們。「歸何處?」是用設問語氣揭示她們的全部毀滅。第五回「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杯(悲)」,已暗示了她們的下場。第二十七回的葬花及《葬花吟》,不只是預言林黛玉一人的悲劇性前途,而且,正如脂評所說,「埋香塚葬花乃諸艷歸源」,就是說,紅樓女性們的歸宿,都是這種像落花一樣的悲慘的大毀滅。

    「慚愧當年石季倫」,學者們早有解釋,說是用綠珠殉石崇的典故。西晉大貴族石崇,字季倫,在家敗毀滅之際,尚有寵姬綠珠為他殉情跳樓;而賈寶玉落魄之時,一向對他溫柔和順的花襲人卻離他而走了;比起石崇來,賈寶玉是不無慚愧的。此說似亦不無道理。但從明義此詩的整體意思來看,若將青娥紅粉專指襲人一人,是否會縮小它所概括的全書悲劇性的意義呢?再說,在程本中,襲人的出走,是在寶玉出家之後,明媒出嫁而走的。而當寶玉在家之時,襲人對他依然是盡職盡忠的,對於他的離家出走,還悲傷不已。況且,那時候,除襲人外,寶玉身邊還有鶯兒諸人,對他一直是忠心服侍的,與石崇相比,何愧之有?因此,筆者認為,這「青娥紅粉」,還是指大觀園中的「千紅萬艷」為好。「慚愧當年石季倫」似應解釋為借用石崇當年殘殺美人的典故,來和《紅樓夢》中的女性悲劇相比較,以此來揭示紅樓女性慘遭毀滅的嚴重災難,為這幕驚心動魄的大悲劇揮淚一哭。

    查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汰侈》中載:

    石崇每要客燕集,常令美人行酒,使黃門校斬美人。王丞相與大將軍嘗共詣崇。丞相素不能飲,輒自勉強,至於沉醉。 每至大將軍,固不飲, 以觀其變。 已斬三人。 顏色如故,尚不肯飲。丞相讓之。大將軍曰:自殺伊家人,何預卿事?

石崇和大將軍王敦一夥豪霸,不把女性當人,以殺美人取樂,令人髮指。可是若與《紅樓夢》中「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破家滅族」的故事相比,石崇殺美人的故事還有點遜色。死在石崇屠刀下的只有幾條人命。而《紅樓夢》中被毀滅的女性卻是「千紅萬艷」;她們不僅肉體的被摧殘,還有長時間地精神上的被折磨,被戕害。殘殺她們的屠場是整個社會,不像石崇僅限於一席酒宴。因此,倘若石崇尚在,讀了紅樓悲劇,恐怕要感到自愧勿如的。

    明義此詩所反映的是《紅樓夢》的結局,與程本後四十回的結局相對照,兩者的差別很大。程本寫了賈府被抄家的事。但那抄家是很溫和的。正像書中所說,「不是什麼大事,不過一時受驚而已」。而且過不了好久,便發還家產,仍讓賈政世襲祖宗官職。賈府很快就恢復了平靜,並無什麼大衰敗的跡象。在抄家時,賈寶玉是受北靜王特別保護的。他還得到賈母幾千兩銀子財產的賜與。他根本不是什麼「瘦損骨嶙峋」。所過生活依然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身邊除了溫柔體貼的妻子寶釵外,還有襲人、麝月、鶯兒、五兒一夥丫鬟服侍。雖然,有時候他也因思念林妹妹而發傻發呆,但主要方面,他仍然在眾女兒中過著「愛紅」生活,甚至調戲五兒,忘乎所以。即使後來出了家,如前所述,也是當的闊和尚;而決不是「瘦損骨嶙峋」的落魄兒。明義詩中所示的賈寶玉的倒霉日子和可憐形象,在程本後四十回中連影子也找不到。

    關於「青娥紅粉」們的歸處,程本雖然也寫出了一些人的悲劇性下場,而且也寫得有一定的感染力(如黛玉之死),但從整體來看,程本寫女性的悲劇是很有限的。不是千紅一哭,萬艷同悲,而是極少數人的不幸,多數人是有光明結局的。例如:三姑娘探春,遠嫁後的生活是「極好」,在寶玉出走,賈府有難之際,不負眾人所望,回到家裡來,幫助賈府度過困境。李紈因兒子中了舉人而戴上鳳冠霞帔。寶釵雖然丈夫不在身邊,卻有兒子寶貝為伴,有「蘭桂齊芳」的光明前途在等待著她,她的丫鬟鶯兒諸人也跟著她受寵。香菱並沒有如判詞所示「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芳魂返故鄉」,而是為薛家留下了後代,雖然難產而亡,實際上是一種光榮的獻身。鴛鴦之死也不是什麼悲劇,而是為賈母而殉身,是賈府的一種榮耀。花襲人嫁給蔣玉函,有了美滿的婚姻和家庭。所有這些,都跟曹雪芹「千紅一哭,萬艷同悲」的主旨不合,與「埋香塚葬花乃諸艷歸源「的預示不合,亦與明義詩所示的令人驚心動魄的大悲劇結局絕異。

    綜上所述,明義的上述四首《題紅詩》所反映的內容,是明本《紅樓夢》中的內容。這些內容在程本後四十回中,或者是找不到的,或者雖有其事,而內容性質卻根本不同;卻和曹雪芹原著前八十回所預示的趨向相吻合。這就有力地證明了程本《紅樓夢》後四十回,決非曹雪芹原著。這個問題,經典紅學家們早有權威性的論述了。筆者對明義四首《題紅詩》的辨析所得出的結論,只不過是給這一問題提供又一個論據而已。

    三

    從明義這四首詩的內容來推測,曹氏原著,即明本《紅樓夢》八十回後的情節,大致有如下的幾點值得注意:

    一,寶玉和黛玉的關係。黛玉的病加重,寶玉和她的愛情加濃,兩人常在一起,相互安慰,並且訂了婚約。但不久,黛玉即病逝,寶玉悲痛欲絕,寶釵不斷勸慰他。

    二寶玉和寶釵的關係。寶釵心裡是一直愛著寶玉的,寶玉雖然不愛寶釵,但對她卻有友愛之情。黛玉逝後,寶釵多方關心、體貼寶玉,二人關係逐漸密切。不久便訂婚結婚。婚後,寶釵對寶玉極好。而寶玉卻老想著黛玉。這時,賈府發生了重大禍事,寶玉和寶釵突然離散,寶釵可能夭逝。寶玉在窮困潦倒中出走,回到青埂峰下,還原成頑石。

    三賈府的結局。大衰敗,大抄家,大毀滅。十二釵全是悲慘的結局,寶玉隻身一人,瘦骨嶙峋,窮苦潦倒,但仍保持原來蔑視功名的傲世性格。全書在極其慘痛的悲劇聲中結束。

    脂本《石頭記》八十回後的內容,雖然看不到文本了,但從許多脂評的所示中,大體上還可以推測出一些來。學者們根據脂評中多次提到「後三十回」的的批語,推測脂本《石頭記》共有一百一十回。明本《紅樓夢》似也是一百一十回。理由是:上述明本《紅樓夢》八十回後的三點內容,和脂本《石頭記》八十回後的情節相比,大多數是相同的或相似的;但也有某些差別,個別地方的差別甚至很大。筆者依據已經掌握到的材料,能夠推測出來的差異處,約略有如下兩點:

    一,在明本中,「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十二釵及眾女兒幾乎全是毀滅性的結局。離家出走前的賈寶玉,是孤苦伶仃,孑然一身,青娥紅粉已不在他的身邊了。而在脂本中,並未如此。這時候的賈寶玉,身邊尚有妻子寶釵,婢妾麝月,丫環小紅、茜雪諸人;還有蔣玉涵和花襲人夫婦,不時來看望他。眾女兒似乎並非像明義詩所示的那樣全部毀滅。在八十回的脂本中,反映後三十回這種內容的評語不少。如庚辰本第二十一回有批:「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甲戌本第二十七回總評:「且紅玉後有寶玉大得力處。」同書第二十六回朱批:「獄神廟紅玉茜雪一大回文字惜迷失無稿。」 庚辰本第二十八回總評:「琪官雖系優人,後回與襲人供奉玉兄寶卿得同始終。」看起來,和明本相比,脂本結局時在這方面的情節,其悲劇氣氛似乎要弱一些。然而,若與下面的第二點聯繫起來看,又有另外的意義。

    二,脂本中的賈寶玉有「情極之毒」。庚辰本第二十一回有條脂評:「寶玉之情,今古無人可比,固矣。然寶玉有情極之毒,亦世人莫忍為者,看至後半部則洞明矣。此是寶玉三大病也。寶玉有世人莫忍為之毒,故後文方能(有)『懸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寶釵之妻,麝月之婢,豈能棄而(為)僧哉!玉一生偏僻處。」所謂「情極之毒」,與「情不情」是同義語。意思是,對婚姻愛情家庭的冷漠與背棄。如這條脂評所述,寶玉在出走之前,家中妻妾成群,寶釵對他是一片赤誠,麝月等婢妾都愛他。而他對此卻冷酷無情,獨自出走。這使筆者想起了前國民黨的鄭全山將軍,由於不滿國民黨的罪惡統治,看破紅塵,毅然棄官捨妻拋家,到重慶慈雲寺為僧。他的病中的妻子找他不著,寫了長信輾轉到他手中。在那信中,妻子向他哭訴病情,說她恐不久於人世,求他回家來看她一眼,看兩個幼小的女兒一眼。他讀了信,只歎息了一聲,仍然一心念他的佛。這就是非常人所能為的「情極之毒」。脂本這樣來寫賈寶玉,雖然受到脂硯齋的非議,卻是極為成功,極為精彩的文筆。並非賈寶玉不講感情,而是黑暗的現實逼得他實在無法生活下去了,不得已才做出這一著來。以「情』』抗「禮」,這是賈寶玉叛逆精神的核心內容。當「情」無法戰勝「禮」時,當理想終歸幻滅時,他寧可棄絕塵寰,「撒手懸崖」,拋棄「寶釵之妻,麝月之婢」,也不願在世俗社會中隨波逐流。1這「情極之毒」,是曹雪芹的神來之筆。把「康乾盛世」的腐敗黑暗寫盡了,把專制主義對愛情,對人性自由的壓迫,寫盡了。

    這樣看來,脂本這一內容的悲劇意義,比明本似更深刻。它把悲劇的根源歸罪於社會的黑暗。賈寶玉的出走,並不是,或不完全是對婚姻家庭的不滿,而是整個社會不能容納他。他的「情極之毒」,是黑暗腐敗的社會逼出來的。這裡須要指出的是,程本後四十回寫寶玉出家之時,其家庭環境雖與脂本相似,但程本所寫的社會環境卻並不壞,朝廷對賈家是一片隆恩,賈寶玉和賈環都中了舉。這在脂本中是決不會有這種描寫的。因此,脂本中的寶玉出家,雖其家庭環境與明本有異,卻是合乎情節邏輯的。

    同是雪芹所寫,明本和脂本為什麼有這樣的差異?這個問題,在本文的下篇中要詳論的。這裡只先說一句:因為明本《紅樓夢》有「礙語」,政治性的批判鋒芒太露,難能在社會上流傳,在曹雪芹的創作班子中有位權威人士脂硯齋通不過,作者被迫進行了修改。結果呢,還是通不過。於是,脂硯齋便倣傚金聖歎,來一個腰斬《紅樓夢》,使這部巨著成了「斷臂維納斯」。

    (中篇完,待續下篇)

    註:1參見網上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趙興勤教授等的《紅樓夢》教案。

    1997年12月初稿 2002年7月修正 2005年8月三稿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紅樓夢相關
紅樓夢人物
紅樓夢典籍
紅樓夢大全
古詩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