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明本《紅樓夢》(下篇)
論明本《紅樓夢》(下篇)
——永忠《三絕句》及瑤華批語中的《紅樓夢》
摘要:永忠《三絕句》及瑤華批語中的《紅樓夢》,即明本《紅樓夢》。
有二大特點:混沌美之被扼殺,誹謗朝廷之礙語。「礙語」的價值。
關鍵詞:永忠《三絕句》 瑤華批語 混沌美 礙語
一、從永忠《三絕句》看明本《紅樓夢》
永忠,生於雍正十三年,逝於乾隆五十八年(1735—1793),字良輔,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禵的孫子,弘明的兒子。胤禵是雍正的政敵,因爭皇權失敗而受迫害,被雍正禁錮,直到乾隆時才被釋放。弘明終生被排斥。永忠目睹宮庭鬥爭之殘酷,產生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的消極避世思想,自號栟櫚道人。他的世界觀和曹雪芹很接近。大約因年齡及政治鬥爭等原因,他與曹雪芹雖未能面識,卻非常敬重這位與自己「同病相憐」的長輩。在他的《延芬室集》中,寫有《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絕句》(簡稱永忠《三絕句》)。據吳恩裕先生考證,此詩寫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詩云:
第一首: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第二首:顰顰寶玉兩情癡,兒女閨房語笑私;三寸柔毫能寫盡,欲呼才鬼一中之。
第三首: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
從這三首詩可以看出:
一,永忠和雪芹有非常濃厚的神交之情。這種感情是通過《紅樓夢》而建立起來的。他對《紅樓夢》的評價極高。《紅樓夢》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書中對現實的深刻批判性和巨大的悲劇性力量,使永忠產生了深深的共鳴,以致多次掩卷,向已經離他而去的未曾相識的知友曹雪芹痛哭哀悼。
二,永忠對《紅樓夢》中的寶黛愛情,寄於深切的同情。對曹雪芹刻畫人物、表達感情的藝術筆力,給予極高的評價。
三,第三首的頭兩句意思有點隱晦。聯繫後兩句,就不難理解其意。後兩句非常重要,用《莊子》中的「渾沌之死」典故,指出了《紅樓夢》的主旨——真善美的大毀滅。這一悲劇的內容和永忠祖父、父親一輩的被迫害密切相關,所以有「都來眼底復心頭」之感。「天賦愁」句,是說其悲劇的巨大力量可以感天動地。在乾隆時代,對《紅樓夢》悲劇意義作出如此重大的評價,似只有永忠一人。
永忠所讀的《紅樓夢》,跟明義所見的《紅樓夢》應是同一個本子,即曹雪芹親自撰抄的全璧《紅樓夢》——明本《紅樓夢》。其理由是:
一,永忠讀的《紅樓夢》是由墨香給他的。墨香大約比明義小兩歲,他的職業與明義一樣,是乾隆的侍衛,又是敦敏、敦誠的叔父。明義和敦氏兄弟是友誼圈中的人。墨香和明義既是同事,又有相近似的志趣(例如都愛好《紅樓夢》),他倆成為好朋友,乃是自然的事。事實上,從墨香常游明義的「環溪別墅」一事來看,他倆的接觸和交情是很不錯的。永忠又是明義的長輩和好友。由此可見,永忠、墨香、明義,再加上敦氏兄弟,是一個友誼圈子。敦氏兄弟不但是讀過《紅樓夢》的(學者們早已指出這點),而且讀的時間比明義、永忠要早得多。這個圈子裡面的人,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的稍前略後——乾隆二十至三十五年期間(1655-1770),所讀的《紅樓夢》應是同一個本子,即明本《紅樓夢》。這個推論應當是合乎情理的。
二,永忠讀的《紅樓夢》和明義所見的《紅樓夢》,從兩人的詩中所反映的,在思想內容上,都是以毀滅性的大悲劇而告終,都是完整無缺的一部,既不是脂本的八十回,也不是程本的那種「家道復初,蘭桂齊芳」式的結局。
吳恩裕先生認為,永忠讀的《紅樓夢》必定是前八十回的《紅樓夢》。(本文所引吳恩裕先生文章,均見《有關曹雪芹八種》)吳先生的證據是:永忠的第二首詩「顰顰寶玉兩情癡」,是永忠讀完全書後所抓住的一個重點,而不是八十回後的任何一個悲慘場面。這就表明,永忠所看到的《紅樓夢》是前八十回的《紅樓夢》,當時傳抄的本子沒有超過八十回以外。
我不同意吳先生的這個觀點。我認為,永忠讀的《紅樓夢》和明義題詩的《紅樓夢》,是一部完整無缺的《紅樓夢》。我的理由是:
一,沒有任何理由和證據,證明永忠是在讀完全書後,才把〞顰顰寶玉兩情癡〞當作全書的一個重點來寫詩.他完全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在讀到寶黛愛情的有關情節而使自己有所感動時援筆寫詩.他也可以在讀完全書後,在品味書中一些令他感到有味的情節中寫下此詩。寫詩不是做論文,不必抓住什麼重點不重點,情動於中即可能有詩。當然,把寶黛愛情看作是《紅樓夢》的重點,也是可以的。說永忠此詩反映《紅樓夢》前八十回的一個重點,也未嘗不可。但據此就判定永忠讀的《紅樓夢》是八十回的抄本,則理由不足。
二,吳先生說,《紅樓夢》的重點應該是那個作為全書頂峰的悲慘的結局。這說得對。但他又說,永忠讀的《紅樓夢》中沒有這個悲慘結局,因而他所看到的乃是前八十回的《紅樓夢》。這就未必然了。事實上,如筆者上文所述,永忠讀畢《紅樓夢》後,是抓住了八十回後一個最重要的,最使他感動的悲慘場面來寫詩的。此詩第三首三、四兩句「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反映的正是吳先生所說的作為全書頂峰的悲慘的結局。
「混沌鑿」是一則寓言。《莊子·應帝王第七》: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嘗試鑿這。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渾沌,即混沌。《莊子》中這則寓言的用意,是為了宣傳「無為而治,為,則敗」的思想。
後人用此典常引申其意。混沌,引申為「樸素」、「童心」、「童真」等意思;「混沌之死」,常被譬喻對樸素的,真實的,美好的,自由的事物的摧殘與扼殺。在《紅樓夢》中,「混沌」與「童心」是同義語。永忠此詩中的「混沌一時七竅鑿」,正是用的這一意思。是對《紅樓夢》美的毀滅結局,作出概括和評價。「混沌鑿」,譬喻《紅樓夢》中那些富有童心的,具有某種追求民主自由意識的人物,如賈寶玉、林黛玉、晴雯等人的被毀滅。天賦愁,是說作品悲劇力量之巨大。當代有許多紅學家,把「混沌美」即童心美的毀滅,看成是《紅樓夢》的基本主題。永忠在《紅樓夢》剛問世時,就一語說到這個要害上,真了不起。而這,正是永忠讀的《紅樓夢》,也就是明本《紅樓夢》是完整的一部,而不是八十回抄本的證據。
二、混沌美的毀滅——明本《紅樓夢》的重大特色
「混沌美」的毀滅,這一悲劇思想,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在脂本《石頭記》中,是作為基本主題來寫的。雖然,這個抄本只有八十回。但從其中的種種預示和伏筆中,從抄本的許多關於八十回後的某些情節的批語中,她的毀滅性的悲劇結局,是非常明顯的。在程本中,雖然也有悲劇的成份,如黛玉之死,寶玉出家等,但很薄弱,構不成作品的主題。而在明本《紅樓夢》中,「混沌美毀滅」的悲劇思想,比起脂本來,還要濃厚一些。這是明本《紅樓夢》的重大特色之一。
如上所述,混沌美,就是童心美。童心是什麼?張錦池先生認為童心即真人。他引李贄的話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張先生認為,《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等人,有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就是具有童心的真人;而薛寶釵、李紈等人,是童心既障而又未全失的人物。真人,又可以理解為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影響較少,沒有或少有奴性的人,像寶玉、黛玉、晴雯、司琪、尤三姐等人即是。而封建主義觀念很深,奴性十足或較重的人,如賈府的主要主子、賈雨村、葫蘆僧等人,是失卻童心的假人。而像寶釵、探春、李紈、迎春、惜春、香菱等人,甚至像賈元春這樣的人,都可以看成是童心受障或嚴重受障但又未曾完全失卻童心的人。(參見張錦池《李贄的「童心」說和曹雪芹的<紅樓夢>》)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的主人公有名言說,上帝給人製造了一張真實的面孔,人自己又製造了一張塗脂抹粉的面孔。說的也是由富有童心的真人變為失卻童心的假人的意思。
大觀園的女兒國,可以看成是童心國即混沌國。在這個混沌國中,賈寶玉及其眾女兒們,其言行舉止,天真純潔,混沌之美的成份很濃。諸如寶黛談情,晴雯撒嬌,妙玉奉茶,探黛結社,玉釧嘗羹,寶琴立雪,齡官畫薔,湘雲眠石,香菱斗草,鶯兒結絡,等等;尤其是寶玉過生日,在那個夜宴上,什麼禮教綱常,封建秩序,男尊女卑,人情世故,一切的清規戒律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大家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情之所鍾,行之所到。明義詩所謂「大家今夜極綢繆」,就是寫的這一情景。
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在封建末世,一切具有童心的人,一切具有民主自由觀念的人,一切像大觀園女兒國這樣的環境和人,都是絕不容許生存的,等待他(她)們的命運只有一種:毀滅。《紅樓夢》就是反映這樣一種人生境遇的大悲劇。在這裡,明本《紅樓夢》與它本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
魯迅說,悲劇將那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童心,是一種有價值的美。在《紅樓夢》中,人的童心成份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越美。越有價值、越美的東西的被毀滅,其悲劇的力量就越大。明本《紅樓夢》的特色就在這裡。例如,薛寶釵這個人物的性格,在程本中,是奴性佔據統治地位的,尤其是在後四十回,她簡直成了封建勢力殺害林黛玉的幫兇。在脂本中,薛寶釵有童心,但奴性的成份也很濃。在明本《紅樓夢》中,這個人物身上的童心,可就多得多了。這在明義《題紅詩》的第四首詩關於寶釵撲蝶的情節裡,反映得最為明顯。已如筆者在本文(上篇)中所述,在脂程本中,寶釵撲蝶表現了她的嫉妒、損人利己、工於心計等惡性。而在明義此詩中,寶釵卻是一個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少女形象;是純童心美的表現。由此推測,在明本《紅樓夢》中,寶釵的性格當是童心成份很濃厚的,比起脂本來,是更為可愛的。同樣是悲劇性的結局,明本中的薛寶釵當然比脂本中的薛寶釵更有價值,更令人同情。脂本和明本對薛寶釵這個人物為什麼有如此不同的寫法,很值得研究。還有花襲人這個人物,在脂程本中,奴才味濃得令人厭惡。在第二十八回寶玉偷換汗巾的事件中,襲人那副冷漠的、衛道者的面孔,可怕可憎。而在明義《題紅詩》第九首詩中:
紅羅繡纈束纖腰,一夜春眠魂夢嬌。曉起自驚還自笑,被他偷換綠雲綃。
襲人的睡姿,嬌態,笑容,心理,活潑潑的少女童心可掬。僅憑這個小小的情節,襲人的性格中便有了童心的因素,她的性格就與脂程本中的不同,就有了可愛的方面;她的不幸的命運就會引起人們更多的同情。從明義詩「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來看,花襲人後來雖然嫁給了蔣玉函,但最終仍難免悲劇的下場。如果是脂程本中的花襲人,她的結局再不好,都夠不上真資格的悲劇。只有明本中的花襲人,才有悲劇可言。從寶釵、襲人這兩個人物性格與脂程本的不同,可以推測,其他人物如探春、李紈、迎春諸人,在明本《紅樓夢》中,也必有相當的童心性格;「女兒國」的混沌美及其毀滅的成份會更濃。在明義的二十首《題紅詩》中,反映或涉及混沌美的就有十五首之多;如第一首寫大觀園:
佳園結構類天成, 快綠怡紅別樣名, 長檻曲欄隨處有, 春風秋月總關情 。
所強調的是「快綠怡紅」,是「春風秋月」。第二首則是概括性地熱情謳歌「女兒國」中的混沌美了:
怡紅院裡斗嬌娥, 娣娣姨姨笑語和, 天氣不寒還不暖, 曈曨日影入簾多。
其他如第五首「拋擲羅帕」,第六首「錯認猧兒」,第八首「小紅梳頭」,第十二首「誤落唇印」等等,都是活潑潑的青春男女童心之純美。這一傾向當然不免帶有明義的個人偏愛,但他這種偏愛也正是作品內容的一種反映。明義《題紅詩》的第十六首,第十八至二十首,是反映悲劇結局的,其中特別強調「女兒國」的「青娥紅粉」們混沌美的毀滅。這一點,明義詩和永忠詩有驚人的相似。永忠詩「顰顰寶玉倆情癡,兒女閨房兩笑私」,是歌童心混沌之美;「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是哭混沌美的毀滅;「可恨同時不相識……」,是詩人內心對曹雪芹的一種純真的友情之抒發,是永忠童心性格的表現,是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童心之美及其毀滅的巨大悲劇力量撞擊著永忠那顆赤誠的童心,而迸發出的火焰 。
三、礙語——明本《紅樓夢》最重要的特色
在永忠《三絕句》上,有瑤華批語:
此三章詩極妙。第《紅樓夢》非傳世小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
瑤華,名弘晤 ,是永忠的堂叔,乾隆皇帝的堂兄弟。從他這極簡單的批語可以看出:
一,永忠讀的《紅樓夢》,如上所論,既然是明本《紅樓夢》,瑤華批語所稱之《紅樓夢》,當然也是明本《紅樓夢》。
二,瑤華的批語稱永忠詩極妙,可見他完全贊同永忠對《紅樓夢》的評價和態度。這不僅是他倆藝術觀點相同,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政治上都是受迫害受排擠的人。《紅樓夢》中所寫的宮廷貴族內部的殘酷鬥爭,既然引起永忠的強烈共鳴,也當然會使瑤華產生共鳴。他說對《紅樓夢》「終不欲一見」,但他一定聽說過《紅樓夢》的內容,否則,他怎能知道「其中有礙語」?怎能稱讚永忠詩「極妙」?(我認為瑤華是讀過《紅樓夢》的,「不欲一見」云云,是膽怯的掩飾之語。)
他說《紅樓夢〉「非傳世小說」,這話與明義「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是同一意思。不但證明他所說的《紅樓夢》即明本《紅樓夢》,而且證明這部全璧《紅樓夢》當時沒有流傳於社會,只在少數人中閱傳。瑤華又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說明這部《紅樓夢》問世的時間,離永忠讀她的時間已有相當的距離。而據明義「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的話來看,明義讀此書的時間當在曹雪芹剛完稿之後不久,吳恩裕先生考定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離永忠、瑤華題詩、批語的時間(乾隆三十三年)七年之隔。據此推測,明本《紅樓夢》的成書時間當在乾隆二十六年以前,甚至更早一些的時間。
三,瑤華說:「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瑤華非常想讀《紅樓夢》,但聽說這書中有「礙語」,長時間來始終沒有去讀她。究竟是什麼樣的「礙語」在抑制著、阻礙著他對《紅樓夢》的這種渴望欲的滿足呢?學者們早已認定,是政治性的礙語,是《紅樓夢》書中的傷時罵世內容,特別是後面部分寫賈府毀敗時,涉及到誹謗朝廷之事。作為「右派」的瑤華,怕連累自己,怕殺身之禍。這裡有個問題:《紅樓夢》既有如此可怕的礙語,為什麼永忠又敢看並題詩呢?還有明義,還可能有敦氏兄弟。這個問題不好作具體回答。只能打個譬方:明知山有虎,有的人是偏向虎山行,有的人是只好繞道走,而有的人,談虎色變,一聽說有虎,早已嚇壞了。當然,明義、永忠他們在當時讀《紅樓夢》,一定是非常秘密的,是一種冒險的舉動。
下文略述明本《紅樓夢》中的「礙語」。
四,明本《紅樓夢》八十回後的「礙語」
先說八十回後的,因「礙語」的重點在此。
一,賈府的大衰敗、大毀滅。從明義詩「王孫瘦損骨嶙峋」這一句,即可看出賈府衰敗毀滅到何等程度。貴族公子賈寶玉瘦得皮包骨頭,真是「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這種大毀滅的結局,和程本的「家道復初」是根本不能比的。和脂本比,也更深刻。其重點是「女兒國」的毀滅,必定酣暢淋漓,感人之至。第五十一回薛寶琴的《赤壁懷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是賈府徹底毀滅的預言。這種結局為什麼說是「礙語」呢?因為賈府毀滅的根本原因,實在是朝廷鎮壓的結果。再說,賈府及王、薛、史幾大家族,乃是當時整個貴族社會的某種縮影,賈府的毀滅,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意味著或預兆著整個貴族社會的毀滅。所謂「凡系舊家大抵皆破」。曹雪芹的創作用意確實是如此。他心中的「茫茫白地」,不單是指賈府,也是指整個封建末世。這一點,朝廷當權者哪能看不出來?這不是明目張膽地詛咒現實和誹謗皇朝嗎?
二,賈府的毀滅,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抄家沒收財產,二是賈內部的自相殘殺。這後者的描寫,不但是淋漓盡致的,而且,直接影射著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殘酷鬥爭。裕瑞所見《紅樓夢》後四十回目錄中有「大觀園抄家」。大觀園是皇妃省親處,在這裡抄家必然反映皇宮中的矛盾。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是賈府內部矛盾的反映。由此推測,八十回後的抄家,極有可能是皇宮矛盾和賈府矛盾的交叉,性質必然是相當激烈的。明義詩「慚愧當年石季倫」,據吳恩裕、周汝昌二位紅學家的意見,都認為明義是借用西晉八王之亂石崇被趙王倫所殺的典故,來反映康乾皇朝內部的矛盾鬥爭。這真犯了皇家大忌。在那康乾盛世時代,朝廷宣揚的是「我皇英明,國泰民安」。而《紅樓夢》卻影射說,為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國不泰,民不安。「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第五回的這幾句話,諷刺統治者內部的惡鬥,抨擊、揶揄漢族人士投靠清皇朝的可恥嘴臉,宣揚不為統治者賣命的思想,在八十回後,必有所照應,其具體內容必有所描寫。雖然小說用的是形象的、曲折的筆法,沒有直接地說出。但形象的語言有時候比概念的直說更有力量。這一切,對於那個「太平不易之年」的「康乾盛世」,當然是一種可惡的誹謗和惡毒的攻擊。
三,朝廷對賈府的抄家,捕人,殺人。「半生俯首與低眉」的明義,在詩中對這方面的反映當然是很隱晦的。但詩中說賈寶玉瘦到那樣程度,以殺美人取樂的石崇還感到慚愧,無可奈何的石頭要發言,等等,都隱藏著由於朝廷的殘暴,導致賈府的徹底毀滅,有冤難伸,有苦難訴。我們若從《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種種預示、伏筆和某些脂評來推測,那麼,抄家,沒收家產,捕人,是必然的。「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不見得就是單指賈雨村一人。至於朝廷殺人,也是極有可能性的。「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這樣的醜事,是兩條大罪:其一是亂倫罪,按照清朝皇法,是要嚴懲的。其二是欺君罪。秦氏之喪,皇帝是派了特命全權代表戴權來參加喪禮的。而皇帝對秦氏的死因卻被蒙在鼓裡。這兩條罪合在一起,如同戚本第四回脂批所說:「必破家滅族不已。」這樁醜事,當時可說閤府人人皆知。當賈府走紅運之時,雖然無人敢向上揭發,尚且有焦大在醉後說破。而當賈府衰敗倒霉和內部矛盾鬥爭激烈的時候,是會有人出來揭發的,因為賈府主子們的仇人實在太多了;像賈珍這種淫棍惡霸,被他整的人、恨他的人還算少嗎?何況牆倒眾人推,這樣的大罪有人出來揭發,是理所當然。書中第五回秦氏判詞「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秦氏曲子「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很明白的預示,寧國府賈珍一夥,是造成後來賈府大禍大災的首犯。還有,葫蘆僧判案一事,賈雨村庇護殺人犯薛蟠,其後台是賈政,此事後來也是會被揭發的,受害人的家屬不會就此罷休,為賈雨村出大力卻受到賈雨村恩將仇報的葫蘆僧,更會出來揭露真相。賈政的罪惡是不少了。推薦賈雨村這樣十惡不赦的壞蛋,欺君罔上,僅憑這一條,也夠判他個死刑了。
雍正和乾隆這兩個皇帝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尤其是對付政敵和不夠馴服的知識分子,更不手軟。永忠對此深有體會。他讀《紅樓夢》時,之所以「幾回掩卷哭曹侯」,必定是曹雪芹在書中披露了或用曲筆寫出了皇帝鎮壓政敵之事,引起他對往事的聯想,因而悲憤欲絕,放聲痛哭。「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說的是曹雪芹用心良苦,搜集寫出了那些令人痛心的往事,使永忠感覺到歷歷如在目前。因而接著大呼大號:「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
四,賈寶玉蔑視皇權、傲視現實的性格,變本加厲。在賈府大毀滅之際,賈寶玉可能受北靜王的某種庇護而活了下來。北靜王可能勸他悔改前非。他隻身一人,雖然餓得瘦骨伶仃,飽受折磨,卻根本不聽北靜王的勸告。他已徹底看破紅尖,對皇權,對現實,對統治者,更加蔑視和仇恨,比以前罵得更凶。在憤恨和無可奈何之中,他流浪出走,回到青埂峰下,變成頑石。賈寶玉這一頑固不化的皇權反對派的藝術形象,是《紅樓夢》中最大的「礙語」。明義詩「王孫瘦損骨嶙峋」,讀此詩時,聯想敦敏寫贈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的詩句,我們眼前立著的不僅是一個餓得精瘦的賈寶玉,同時又是一位桀傲不馴、白眼看人、一身傲骨的封建社會叛逆者的形象。
五,明本《紅樓夢》八十回中的「礙語」
再說八十回中的「礙語」。從明義十六首反映八十回內容的詩來看,有一半不合於脂程本。由此推測,明本《紅樓夢》和脂程本的差異是很大的。明本八十回中必有不少「礙語」。例如,「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那位「老朽」(畸笏叟)為會什麼要命令作者刪去,說是秦氏托夢鳳姐安排賈家衰敗後的出路有功,這是欺人之談。實際上的原因恐怕是阿Q頭上的癩瘡疤,觸犯了朝廷當權人士。須知,歷代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色狼,類似賈珍秦氏的醜事,多得不可勝數。「康乾盛世」中的頭頭們,很難說沒有此類醜事。即使他們本身沒有此種醜行,他們的老祖宗是有過這種醜事的。史載,順治七年,掌握帝王實權的皇叔多爾袞,逼死親侄豪格後,霸佔其妻即多爾袞的侄媳婦為妃。這樣的醜事在當時是隱晦不宣的。直到多爾袞死後順治八年,被追論謀逆罪時,才將此事定罪。(據周汝昌《紅樓夢新證》)《紅樓夢》中寫賈珍這種醜行,無異於揭露當代皇帝的老祖宗之丑底,這是極大的「礙語」。而這,才是刪去「淫喪」情節的真正原因。
筆者在讀《紅樓夢》時,常有一個頗費疑猜的問題。《葬花詞》中流露林黛玉那麼深重的痛苦和委屈,「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林黛玉進賈府來時間很短,沒有這麼嚴重吧。僅僅是訪寶玉不得進門就痛苦委曲到這種地步,雖然是文學誇張,也難合乎情理。後來讀到了梅玫的《如何分析<紅樓夢>中真事隱去的內容》一文。其中說到林黛玉可能是出身於一個被朝廷排斥的罪人之家。於是豁然開朗。梅文提出的幾條理由,我都同意。其一是黛玉曾講她是一無所有,其二是她常表現出絕望情緒,其三是賈元春毫無理由地不喜歡自己的親表妹林黛玉。我在這裡再補充幾條理由:1、甲戌本第三回回目:「榮國府收養林黛玉」,在「收養」旁有朱批:「二字觸目淒涼之至。」按常理來說,一位出身於世代簪纓書香之族,父親是朝廷命官的千金小姐,來到外祖母家居住,無論如何,這外祖母家絕對不會用「收養」來對待她,更不會「觸目淒涼之至」。即使是對於一個無家可歸的孤兒,也不至於此。這回目,這批語,分明是對一個被遺棄的、極端可憐的孤兒而說的。而像林黛玉這樣的家庭,只有在政治鬥爭中犯了大罪,家人被殺被關,子女成了受歧視的罪人後代,才會受到這種待遇。無怪乎林黛玉進賈府時,有「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輊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的心理,膽子小到這種可憐的程度,哪像一位大家閨秀的風格,分明是一個無依無靠寄人籬下的孤兒心態。2、筆者前文已述,林紅玉,既是林黛玉的影子,則黛玉亦與紅玉同為家奴。不同的是,一為虛,一為實。黛玉名為小姐,實為榮國府收養之家奴。3、黛玉的身邊兩個丫頭的名字,可看成是黛玉身世的註腳。紫鵑,為啼血之鵑;雪雁,乃雪中之孤雁。黛玉把紫鵑看作知己,當然是因為紫鵑對她一片赤誠。而從紫鵑的名字看,兩人實系同病相憐。古代蜀人傳說:山有鵑鳥,晝夜哀啼不止,啼必出血,其聲淒涼。此鳥乃蜀王杜宇之化身。杜宇因與某女自由戀愛不成而死,蜀人很同情他,故名鵑鳥為杜鵑。黛玉為山野之孤草,乃神仙之脫胎;紫鵑系山野之悲鳥,是帝王之化身。黛玉名為小姐,實為家奴;與紫鵑真是同命同運。4、林黛玉的哭,亦似有難言之隱。若是為愛情而哭吧,寶黛之愛情,在未受挫折之前,應是歡樂多於苦惱,但黛玉幾乎是日日愁,天天哭,就像啼血杜鵑那樣,直到哭出血來,淚盡而亡。作者說,是為了「還淚」。這是浪漫主義的解釋。用現實主義來解釋呢,就不很說得通。5、第二回的回目「賈夫人仙逝揚州城」,從回目看,黛玉母親之死,必有大段文章。但回內寫此只有一句,令人費解。又寫黛玉終生之病,起於母親之死,似含有真事隱去之意。6、黛玉和妙玉,算得是知己;這兩塊玉,可說是一心而分兩身。她倆性格、脾氣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兩人從小都是多病。都把寶玉當作知音;妙玉與寶玉的心靈之戀,黛玉不但不忌妒,反而理解並支持。妙玉的家庭出身,書中寫的是半隱半露,學者們早有定論,是出身於受迫害的大官僚之家,她是一個「世難容」的、到佛家來避難的閨閣千金。而黛玉三歲時就有癩頭和尚要化她去出家;她的性格實在也是「世難容」的。據周春《紅樓夢隨筆》雲,妙玉與黛玉同姓。他引楊升庵《丹鉛錄》:宋時有女狀元林妙玉,博學多識,十二歲中進士。紅樓妙玉本此。黛玉和妙玉竟有這麼多的相同或相似之處。由此推測,黛玉的出身也可能和妙玉相似。梅玫文章推測,林家可能被動地捲入皇族爭權鬥爭,被牽連受懲,黛玉原型可能出自一個罪人之家。筆者認為有這種可能。如是,則在明本《紅樓夢》中當有所觸及。這當然是可怕的「礙語」了。永忠吊雪芹有「顰顰寶玉兩情癡」詩,固然是受寶黛純真的愛情所打動而作。但也不排除這樣一種情況:在明本《紅樓夢》中,有黛玉出身罪人之家的文字,引起永忠的同病相憐,產生共鳴,因而有此詩句。此詩末句「欲呼才鬼一中之」,俞平伯先生認為是「一申之」之誤,是的。這「才鬼」,可理解為既是曹雪芹,也是林黛玉。雪芹描寫黛玉遭遇的痛苦和愛情的歡樂使永忠很激動,想把這位才女冤魂和地下的曹雪芹呼出來,跟她和他相互傾訴一番。
總之,瑤華所說的「礙語」,乃是《紅樓夢》中反封建、批判「康乾盛世」最精彩的成份,是這部巨著現實主義藝術風格的光輝體現。礙語,不但反映了明本《紅樓夢》的重大特點,而且對《紅樓夢》許多方面的研究有很大的價值。第一,它給《紅樓夢》的「成書全璧」說,添加了一個極重要的證據。第二,它給我們瞭解為什麼全璧的《紅樓夢》會變成八十回的《石頭記》這樣一個謎一樣的問題,提供了一把鑰匙。下面,就來討論這個問題。(主要是依據現有的很不全的資料和學者們的意見作出的推論,其中,不免有臆測之嫌,敬請專家及紅友們指正。)
在甲戌本的第一回中,有一段大家早已爛熟了的話:
空空道人……將這《石頭記》再檢閱一遍,……方從頭至尾抄錄回來,問世傳奇。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頭記》為《情僧錄》。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東魯孔梅溪則題曰《風月寶鑒》。後因曹雪芹於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纂成目錄,分出章回,則題曰《金陵十二釵》。……至脂硯齋甲戌抄閱再評,仍用《石頭記》。
這裡列出了六個稿本,五個書名及其先後次序。但這段話很容易使人發生誤解,以為前四個稿本都是未分回的草稿,《金陵十二釵》才是經曹雪芹修定的、分了回的定稿。其實,只要推敲一下「後因曹雪芹……」句中這個「因」字,文意就很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曹雪芹題《金陵十二釵》又題一絕,是因他曾經做過此書的披閱增刪等工作的緣故。「增刪五次」,即說明前五個稿本都是曹雪芹創作修改的。《紅樓夢》,乃是第三次的修改本。吳玉峰者,無玉之山峰也,即頑石也,假寶玉也,亦即曹雪芹也。這次是定稿本。書名就這樣定下來了。這就是明本《紅樓夢》。撰抄好後不久,他的好友們迫不及待地索閱,即拿出來給他們觀看。明義詩所說「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即指此。如前所述,明義、墨香、敦敏、敦誠、永忠等人,都是曹雪芹的可信可靠的好朋友。明本《紅樓夢》當時即在這個友誼圈子中相互傳閱。因為此書有礙語,使像瑤華這樣的《紅樓夢》迷不敢讀她。(恐未必——筆者)敦氏兄弟雖然讀了,卻謹慎地沒有寫出讀紅詩來,(恐未必,可能我們沒有發現)只是在詩中偶爾流露一二句,如「開篋猶存冰雪文」,學者早已指出,這「冰雪文」必定是《紅樓夢》。
礙語,使這部《紅樓夢》緊鎖在曹雪芹的這個友誼圈子的箱篋中,除了他們幾個好友相互秘密傳閱外,一直沒有流傳到社會上去。所以,明義說「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瑤華說:「《紅樓夢》非傳世小說」。真遺憾,直到現在,這部冰雪之文——明本《紅樓夢》,我們一直無從得見。
礙語,使曹雪芹的創作助手脂硯齋和畸笏老人,不敢讓這部《紅樓夢》流傳於社會。而又不能讓這部「十年辛苦不尋常」的巨著埋沒掉。脂硯齋是雪芹之叔(據明義的外甥裕瑞《棗窗閒筆》所說)。畸笏是雪芹的長輩。他二人思想有些保守,對曹雪芹的創作傾向不那麼完全贊同。他們發現書中有「礙語」,可能比瑤華要早得多。當雪芹定稿這部作品時,乾隆皇帝即位初期,鎮壓了允祿等人的謀逆後,為收買民心,在一個短時期內,政策要相對寬鬆一些。文人寫作也就放膽一些。《紅樓夢》書中的「礙語」就多一些,批判的鋒芒就露一些。但脂硯齋的政治嗅覺很靈敏。他一看這《紅樓夢》,便感覺得太刺激,不如最初的《石頭記》那樣穩妥、含蓄。於是,經過精心研究,決定:一,不用《紅樓夢》這個書名。脂硯齋可能認為,李白有「紫殿紅樓春光好」詩,「紅樓」,乃帝王之家,用此名作書名,有犯上之嫌。仍用最初的《石頭記》稿本及其名字。二,由曹雪芹將《石頭記》再作修改,將真事隱去,刪掉所有的「礙語」,尤其是八十回後的內容,更要動大手術。三,由脂硯齋和畸笏在書中寫出評語,以盡量掩飾此書的批判性傾向。這一、三項決定都付諸實行。唯第二項實行得很不徹底。「精華欲掩料應難」,作家的良心使曹雪芹不很心甘情願地將自己的作品思想傾向和藝術價值削弱,雖然改了兩次,也只是改了一些次要的東西。例如,刪除了秦氏淫喪天香樓的情節;改變賈府毀滅後,寶玉並非孑然一身,而是有寶釵為妻,麝月為妾,還有紅玉、茜雪等丫鬟伏侍,琪官、襲人夫婦也常來照顧他,以此削弱一些悲劇氣氛,使「礙語」之「礙」盡可能地少。但這種修改,又產生了另一方面的「礙語」。寶玉竟然忍心拋棄如此溫情脈脈的家庭,毅然出走,說明他對那個社會已經徹底絕望,也說明那個社會腐敗黑暗到何等程度。這不是礙語是什麼?脂硯齋想用寶玉「情極之毒」來對此進行掩飾,又恐這樣反而是「掩耳盜鈴」。使他很傷腦筋。(但他還是作了這樣的批語)至於結局的大毀滅情節,根本就沒有改動。關於書名,雪芹的意見是另用新名《風月寶鑒》或《金陵十二釵》。脂硯齋也不甚同意。他可能認為,《風月寶鑒》,有寓含教人從反面看當時社會之意,所謂「盛世」,就是末世。這是赤裸裸的礙語。《金陵十二釵》不僅過於平淡,而且,「通部細搜檢去,上中下女子豈止十二人哉?」。(甲戌本《凡例》)於是,不等雪芹把書改完(八十回後只有修改的回目和部分文字),便果斷地決定只出八十回,書名仍用《石頭記》。將八十後的書稿隱藏起來;為掩人耳目,在書中的批語中揚言迷失云云。雪芹出於某種原因,對此無可奈何,但他堅持保留《紅樓夢》之名。脂硯齋在甲戌定稿時,雖未能採納雪芹意見,卻在「凡例」中寫上「《紅樓夢》是總其全部之名也」的話;又在第一回保留「至吳玉峰題曰《紅樓夢》」等文字。脂硯齋這樣做,是違心的。到了己卯、庚辰定本中,便將上述文字刪除了。
這樣看來,帶有「礙語」的明本《紅樓夢》,應是所有這部書的版本中最有價值的一個本子,是真正的、完全的曹雪芹的《紅樓夢》。
正如莎士比亞是英國人的驕傲一樣,曹雪芹和他的《紅樓夢》,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部巨著中的「礙語」,本來是作品中的精華。但由於萬惡的封建專制主義,由於清皇朝的文字獄,這「礙語」,卻帶來了《紅樓夢》這一偉大名著在誕生的過程中的種種曲折和艱難,給我們偉大民族的文化遺產留下了無法彌補的缺憾,也給她的廣大的讀者帶來無盡的遺憾和惋惜。
然而,在惋惜和遺憾的同時,我們還在等待,還在盼望,可能會有這麼一天,會出現奇跡,明本《紅樓夢》會突然出現在我們或我們子孫的面前。
(全文完)
說明:筆者曾有《精華欲掩料應難——論《紅樓夢》的「礙語」,兼論曹氏全璧<紅樓夢>的內容及其演變成80回本《石頭記》的原因》一文,其部份內容與這篇《論明本<紅樓夢>(下篇)——永忠<三絕句>及瑤華批語中的<紅樓夢>》的內容相同。
1995年農曆正月初一日初稿
2002年農曆七月七日二稿
2002年中秋定稿
論明本《紅樓夢》(下篇)
作者:祝秉權 收錄時間:2005-09-27
論明本《紅樓夢》(下篇)
——永忠《三絕句》及瑤華批語中的《紅樓夢》
摘要:永忠《三絕句》及瑤華批語中的《紅樓夢》,即明本《紅樓夢》。
有二大特點:混沌美之被扼殺,誹謗朝廷之礙語。「礙語」的價值。
關鍵詞:永忠《三絕句》 瑤華批語 混沌美 礙語
一、從永忠《三絕句》看明本《紅樓夢》
永忠,生於雍正十三年,逝於乾隆五十八年(1735—1793),字良輔,是康熙第十四子胤禵的孫子,弘明的兒子。胤禵是雍正的政敵,因爭皇權失敗而受迫害,被雍正禁錮,直到乾隆時才被釋放。弘明終生被排斥。永忠目睹宮庭鬥爭之殘酷,產生不滿現實,不與統治階級合作的消極避世思想,自號栟櫚道人。他的世界觀和曹雪芹很接近。大約因年齡及政治鬥爭等原因,他與曹雪芹雖未能面識,卻非常敬重這位與自己「同病相憐」的長輩。在他的《延芬室集》中,寫有《因墨香得觀<紅樓夢>小說吊雪芹三絕句》(簡稱永忠《三絕句》)。據吳恩裕先生考證,此詩寫於乾隆三十三年(1768)。詩云:
第一首:傳神文筆足千秋,不是情人不淚流;可恨同時不相識,幾回掩卷哭曹侯。
第二首:顰顰寶玉兩情癡,兒女閨房語笑私;三寸柔毫能寫盡,欲呼才鬼一中之。
第三首: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
從這三首詩可以看出:
一,永忠和雪芹有非常濃厚的神交之情。這種感情是通過《紅樓夢》而建立起來的。他對《紅樓夢》的評價極高。《紅樓夢》巨大的藝術感染力對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書中對現實的深刻批判性和巨大的悲劇性力量,使永忠產生了深深的共鳴,以致多次掩卷,向已經離他而去的未曾相識的知友曹雪芹痛哭哀悼。
二,永忠對《紅樓夢》中的寶黛愛情,寄於深切的同情。對曹雪芹刻畫人物、表達感情的藝術筆力,給予極高的評價。
三,第三首的頭兩句意思有點隱晦。聯繫後兩句,就不難理解其意。後兩句非常重要,用《莊子》中的「渾沌之死」典故,指出了《紅樓夢》的主旨——真善美的大毀滅。這一悲劇的內容和永忠祖父、父親一輩的被迫害密切相關,所以有「都來眼底復心頭」之感。「天賦愁」句,是說其悲劇的巨大力量可以感天動地。在乾隆時代,對《紅樓夢》悲劇意義作出如此重大的評價,似只有永忠一人。
永忠所讀的《紅樓夢》,跟明義所見的《紅樓夢》應是同一個本子,即曹雪芹親自撰抄的全璧《紅樓夢》——明本《紅樓夢》。其理由是:
一,永忠讀的《紅樓夢》是由墨香給他的。墨香大約比明義小兩歲,他的職業與明義一樣,是乾隆的侍衛,又是敦敏、敦誠的叔父。明義和敦氏兄弟是友誼圈中的人。墨香和明義既是同事,又有相近似的志趣(例如都愛好《紅樓夢》),他倆成為好朋友,乃是自然的事。事實上,從墨香常游明義的「環溪別墅」一事來看,他倆的接觸和交情是很不錯的。永忠又是明義的長輩和好友。由此可見,永忠、墨香、明義,再加上敦氏兄弟,是一個友誼圈子。敦氏兄弟不但是讀過《紅樓夢》的(學者們早已指出這點),而且讀的時間比明義、永忠要早得多。這個圈子裡面的人,幾乎是在同一個時間的稍前略後——乾隆二十至三十五年期間(1655-1770),所讀的《紅樓夢》應是同一個本子,即明本《紅樓夢》。這個推論應當是合乎情理的。
二,永忠讀的《紅樓夢》和明義所見的《紅樓夢》,從兩人的詩中所反映的,在思想內容上,都是以毀滅性的大悲劇而告終,都是完整無缺的一部,既不是脂本的八十回,也不是程本的那種「家道復初,蘭桂齊芳」式的結局。
吳恩裕先生認為,永忠讀的《紅樓夢》必定是前八十回的《紅樓夢》。(本文所引吳恩裕先生文章,均見《有關曹雪芹八種》)吳先生的證據是:永忠的第二首詩「顰顰寶玉兩情癡」,是永忠讀完全書後所抓住的一個重點,而不是八十回後的任何一個悲慘場面。這就表明,永忠所看到的《紅樓夢》是前八十回的《紅樓夢》,當時傳抄的本子沒有超過八十回以外。
我不同意吳先生的這個觀點。我認為,永忠讀的《紅樓夢》和明義題詩的《紅樓夢》,是一部完整無缺的《紅樓夢》。我的理由是:
一,沒有任何理由和證據,證明永忠是在讀完全書後,才把〞顰顰寶玉兩情癡〞當作全書的一個重點來寫詩.他完全可以在閱讀的過程中,在讀到寶黛愛情的有關情節而使自己有所感動時援筆寫詩.他也可以在讀完全書後,在品味書中一些令他感到有味的情節中寫下此詩。寫詩不是做論文,不必抓住什麼重點不重點,情動於中即可能有詩。當然,把寶黛愛情看作是《紅樓夢》的重點,也是可以的。說永忠此詩反映《紅樓夢》前八十回的一個重點,也未嘗不可。但據此就判定永忠讀的《紅樓夢》是八十回的抄本,則理由不足。
二,吳先生說,《紅樓夢》的重點應該是那個作為全書頂峰的悲慘的結局。這說得對。但他又說,永忠讀的《紅樓夢》中沒有這個悲慘結局,因而他所看到的乃是前八十回的《紅樓夢》。這就未必然了。事實上,如筆者上文所述,永忠讀畢《紅樓夢》後,是抓住了八十回後一個最重要的,最使他感動的悲慘場面來寫詩的。此詩第三首三、四兩句「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反映的正是吳先生所說的作為全書頂峰的悲慘的結局。
「混沌鑿」是一則寓言。《莊子·應帝王第七》: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
此獨無有,嘗試鑿這。日鑿一竅。七日渾沌死。
渾沌,即混沌。《莊子》中這則寓言的用意,是為了宣傳「無為而治,為,則敗」的思想。
後人用此典常引申其意。混沌,引申為「樸素」、「童心」、「童真」等意思;「混沌之死」,常被譬喻對樸素的,真實的,美好的,自由的事物的摧殘與扼殺。在《紅樓夢》中,「混沌」與「童心」是同義語。永忠此詩中的「混沌一時七竅鑿」,正是用的這一意思。是對《紅樓夢》美的毀滅結局,作出概括和評價。「混沌鑿」,譬喻《紅樓夢》中那些富有童心的,具有某種追求民主自由意識的人物,如賈寶玉、林黛玉、晴雯等人的被毀滅。天賦愁,是說作品悲劇力量之巨大。當代有許多紅學家,把「混沌美」即童心美的毀滅,看成是《紅樓夢》的基本主題。永忠在《紅樓夢》剛問世時,就一語說到這個要害上,真了不起。而這,正是永忠讀的《紅樓夢》,也就是明本《紅樓夢》是完整的一部,而不是八十回抄本的證據。
二、混沌美的毀滅——明本《紅樓夢》的重大特色
「混沌美」的毀滅,這一悲劇思想,正如許多學者所指出的,在脂本《石頭記》中,是作為基本主題來寫的。雖然,這個抄本只有八十回。但從其中的種種預示和伏筆中,從抄本的許多關於八十回後的某些情節的批語中,她的毀滅性的悲劇結局,是非常明顯的。在程本中,雖然也有悲劇的成份,如黛玉之死,寶玉出家等,但很薄弱,構不成作品的主題。而在明本《紅樓夢》中,「混沌美毀滅」的悲劇思想,比起脂本來,還要濃厚一些。這是明本《紅樓夢》的重大特色之一。
如上所述,混沌美,就是童心美。童心是什麼?張錦池先生認為童心即真人。他引李贄的話說:「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張先生認為,《紅樓夢》中的賈寶玉、林黛玉等人,有自由平等的思想觀念,就是具有童心的真人;而薛寶釵、李紈等人,是童心既障而又未全失的人物。真人,又可以理解為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影響較少,沒有或少有奴性的人,像寶玉、黛玉、晴雯、司琪、尤三姐等人即是。而封建主義觀念很深,奴性十足或較重的人,如賈府的主要主子、賈雨村、葫蘆僧等人,是失卻童心的假人。而像寶釵、探春、李紈、迎春、惜春、香菱等人,甚至像賈元春這樣的人,都可以看成是童心受障或嚴重受障但又未曾完全失卻童心的人。(參見張錦池《李贄的「童心」說和曹雪芹的<紅樓夢>》)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萊特》中的主人公有名言說,上帝給人製造了一張真實的面孔,人自己又製造了一張塗脂抹粉的面孔。說的也是由富有童心的真人變為失卻童心的假人的意思。
大觀園的女兒國,可以看成是童心國即混沌國。在這個混沌國中,賈寶玉及其眾女兒們,其言行舉止,天真純潔,混沌之美的成份很濃。諸如寶黛談情,晴雯撒嬌,妙玉奉茶,探黛結社,玉釧嘗羹,寶琴立雪,齡官畫薔,湘雲眠石,香菱斗草,鶯兒結絡,等等;尤其是寶玉過生日,在那個夜宴上,什麼禮教綱常,封建秩序,男尊女卑,人情世故,一切的清規戒律統統拋到九霄雲外。大家都隨心所欲,我行我素,情之所鍾,行之所到。明義詩所謂「大家今夜極綢繆」,就是寫的這一情景。
在封建社會,特別是在封建末世,一切具有童心的人,一切具有民主自由觀念的人,一切像大觀園女兒國這樣的環境和人,都是絕不容許生存的,等待他(她)們的命運只有一種:毀滅。《紅樓夢》就是反映這樣一種人生境遇的大悲劇。在這裡,明本《紅樓夢》與它本不同的地方在哪裡呢?
魯迅說,悲劇將那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童心,是一種有價值的美。在《紅樓夢》中,人的童心成份越多,就越有價值,就越美。越有價值、越美的東西的被毀滅,其悲劇的力量就越大。明本《紅樓夢》的特色就在這裡。例如,薛寶釵這個人物的性格,在程本中,是奴性佔據統治地位的,尤其是在後四十回,她簡直成了封建勢力殺害林黛玉的幫兇。在脂本中,薛寶釵有童心,但奴性的成份也很濃。在明本《紅樓夢》中,這個人物身上的童心,可就多得多了。這在明義《題紅詩》的第四首詩關於寶釵撲蝶的情節裡,反映得最為明顯。已如筆者在本文(上篇)中所述,在脂程本中,寶釵撲蝶表現了她的嫉妒、損人利己、工於心計等惡性。而在明義此詩中,寶釵卻是一個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少女形象;是純童心美的表現。由此推測,在明本《紅樓夢》中,寶釵的性格當是童心成份很濃厚的,比起脂本來,是更為可愛的。同樣是悲劇性的結局,明本中的薛寶釵當然比脂本中的薛寶釵更有價值,更令人同情。脂本和明本對薛寶釵這個人物為什麼有如此不同的寫法,很值得研究。還有花襲人這個人物,在脂程本中,奴才味濃得令人厭惡。在第二十八回寶玉偷換汗巾的事件中,襲人那副冷漠的、衛道者的面孔,可怕可憎。而在明義《題紅詩》第九首詩中:
紅羅繡纈束纖腰,一夜春眠魂夢嬌。曉起自驚還自笑,被他偷換綠雲綃。
襲人的睡姿,嬌態,笑容,心理,活潑潑的少女童心可掬。僅憑這個小小的情節,襲人的性格中便有了童心的因素,她的性格就與脂程本中的不同,就有了可愛的方面;她的不幸的命運就會引起人們更多的同情。從明義詩「青娥紅粉歸何處,慚愧當年石季倫」來看,花襲人後來雖然嫁給了蔣玉函,但最終仍難免悲劇的下場。如果是脂程本中的花襲人,她的結局再不好,都夠不上真資格的悲劇。只有明本中的花襲人,才有悲劇可言。從寶釵、襲人這兩個人物性格與脂程本的不同,可以推測,其他人物如探春、李紈、迎春諸人,在明本《紅樓夢》中,也必有相當的童心性格;「女兒國」的混沌美及其毀滅的成份會更濃。在明義的二十首《題紅詩》中,反映或涉及混沌美的就有十五首之多;如第一首寫大觀園:
佳園結構類天成, 快綠怡紅別樣名, 長檻曲欄隨處有, 春風秋月總關情 。
所強調的是「快綠怡紅」,是「春風秋月」。第二首則是概括性地熱情謳歌「女兒國」中的混沌美了:
怡紅院裡斗嬌娥, 娣娣姨姨笑語和, 天氣不寒還不暖, 曈曨日影入簾多。
其他如第五首「拋擲羅帕」,第六首「錯認猧兒」,第八首「小紅梳頭」,第十二首「誤落唇印」等等,都是活潑潑的青春男女童心之純美。這一傾向當然不免帶有明義的個人偏愛,但他這種偏愛也正是作品內容的一種反映。明義《題紅詩》的第十六首,第十八至二十首,是反映悲劇結局的,其中特別強調「女兒國」的「青娥紅粉」們混沌美的毀滅。這一點,明義詩和永忠詩有驚人的相似。永忠詩「顰顰寶玉倆情癡,兒女閨房兩笑私」,是歌童心混沌之美;「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是哭混沌美的毀滅;「可恨同時不相識……」,是詩人內心對曹雪芹的一種純真的友情之抒發,是永忠童心性格的表現,是曹雪芹《紅樓夢》中的童心之美及其毀滅的巨大悲劇力量撞擊著永忠那顆赤誠的童心,而迸發出的火焰 。
三、礙語——明本《紅樓夢》最重要的特色
在永忠《三絕句》上,有瑤華批語:
此三章詩極妙。第《紅樓夢》非傳世小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
瑤華,名弘晤 ,是永忠的堂叔,乾隆皇帝的堂兄弟。從他這極簡單的批語可以看出:
一,永忠讀的《紅樓夢》,如上所論,既然是明本《紅樓夢》,瑤華批語所稱之《紅樓夢》,當然也是明本《紅樓夢》。
二,瑤華的批語稱永忠詩極妙,可見他完全贊同永忠對《紅樓夢》的評價和態度。這不僅是他倆藝術觀點相同,更重要的是他們在政治上都是受迫害受排擠的人。《紅樓夢》中所寫的宮廷貴族內部的殘酷鬥爭,既然引起永忠的強烈共鳴,也當然會使瑤華產生共鳴。他說對《紅樓夢》「終不欲一見」,但他一定聽說過《紅樓夢》的內容,否則,他怎能知道「其中有礙語」?怎能稱讚永忠詩「極妙」?(我認為瑤華是讀過《紅樓夢》的,「不欲一見」云云,是膽怯的掩飾之語。)
他說《紅樓夢〉「非傳世小說」,這話與明義「惜其書未傳,世鮮知者」是同一意思。不但證明他所說的《紅樓夢》即明本《紅樓夢》,而且證明這部全璧《紅樓夢》當時沒有流傳於社會,只在少數人中閱傳。瑤華又說:「余聞之久矣!而終不欲一見」。說明這部《紅樓夢》問世的時間,離永忠讀她的時間已有相當的距離。而據明義「曹子雪芹出所撰《紅樓夢》一部」的話來看,明義讀此書的時間當在曹雪芹剛完稿之後不久,吳恩裕先生考定是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離永忠、瑤華題詩、批語的時間(乾隆三十三年)七年之隔。據此推測,明本《紅樓夢》的成書時間當在乾隆二十六年以前,甚至更早一些的時間。
三,瑤華說:「終不欲一見,恐其中有礙語也。」瑤華非常想讀《紅樓夢》,但聽說這書中有「礙語」,長時間來始終沒有去讀她。究竟是什麼樣的「礙語」在抑制著、阻礙著他對《紅樓夢》的這種渴望欲的滿足呢?學者們早已認定,是政治性的礙語,是《紅樓夢》書中的傷時罵世內容,特別是後面部分寫賈府毀敗時,涉及到誹謗朝廷之事。作為「右派」的瑤華,怕連累自己,怕殺身之禍。這裡有個問題:《紅樓夢》既有如此可怕的礙語,為什麼永忠又敢看並題詩呢?還有明義,還可能有敦氏兄弟。這個問題不好作具體回答。只能打個譬方:明知山有虎,有的人是偏向虎山行,有的人是只好繞道走,而有的人,談虎色變,一聽說有虎,早已嚇壞了。當然,明義、永忠他們在當時讀《紅樓夢》,一定是非常秘密的,是一種冒險的舉動。
下文略述明本《紅樓夢》中的「礙語」。
四,明本《紅樓夢》八十回後的「礙語」
先說八十回後的,因「礙語」的重點在此。
一,賈府的大衰敗、大毀滅。從明義詩「王孫瘦損骨嶙峋」這一句,即可看出賈府衰敗毀滅到何等程度。貴族公子賈寶玉瘦得皮包骨頭,真是「金滿箱,銀滿箱,展眼乞丐人皆謗」。這種大毀滅的結局,和程本的「家道復初」是根本不能比的。和脂本比,也更深刻。其重點是「女兒國」的毀滅,必定酣暢淋漓,感人之至。第五十一回薛寶琴的《赤壁懷古》:「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載空舟;喧闐一炬悲風冷,無限英魂在內游。」是賈府徹底毀滅的預言。這種結局為什麼說是「礙語」呢?因為賈府毀滅的根本原因,實在是朝廷鎮壓的結果。再說,賈府及王、薛、史幾大家族,乃是當時整個貴族社會的某種縮影,賈府的毀滅,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意味著或預兆著整個貴族社會的毀滅。所謂「凡系舊家大抵皆破」。曹雪芹的創作用意確實是如此。他心中的「茫茫白地」,不單是指賈府,也是指整個封建末世。這一點,朝廷當權者哪能看不出來?這不是明目張膽地詛咒現實和誹謗皇朝嗎?
二,賈府的毀滅,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抄家沒收財產,二是賈內部的自相殘殺。這後者的描寫,不但是淋漓盡致的,而且,直接影射著朝廷內部爭權奪利的殘酷鬥爭。裕瑞所見《紅樓夢》後四十回目錄中有「大觀園抄家」。大觀園是皇妃省親處,在這裡抄家必然反映皇宮中的矛盾。第七十四回抄檢大觀園是賈府內部矛盾的反映。由此推測,八十回後的抄家,極有可能是皇宮矛盾和賈府矛盾的交叉,性質必然是相當激烈的。明義詩「慚愧當年石季倫」,據吳恩裕、周汝昌二位紅學家的意見,都認為明義是借用西晉八王之亂石崇被趙王倫所殺的典故,來反映康乾皇朝內部的矛盾鬥爭。這真犯了皇家大忌。在那康乾盛世時代,朝廷宣揚的是「我皇英明,國泰民安」。而《紅樓夢》卻影射說,為爭權奪利,爾虞我詐,國不泰,民不安。「亂烘烘,你方唱罷我登場,反認他鄉是故鄉;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第五回的這幾句話,諷刺統治者內部的惡鬥,抨擊、揶揄漢族人士投靠清皇朝的可恥嘴臉,宣揚不為統治者賣命的思想,在八十回後,必有所照應,其具體內容必有所描寫。雖然小說用的是形象的、曲折的筆法,沒有直接地說出。但形象的語言有時候比概念的直說更有力量。這一切,對於那個「太平不易之年」的「康乾盛世」,當然是一種可惡的誹謗和惡毒的攻擊。
三,朝廷對賈府的抄家,捕人,殺人。「半生俯首與低眉」的明義,在詩中對這方面的反映當然是很隱晦的。但詩中說賈寶玉瘦到那樣程度,以殺美人取樂的石崇還感到慚愧,無可奈何的石頭要發言,等等,都隱藏著由於朝廷的殘暴,導致賈府的徹底毀滅,有冤難伸,有苦難訴。我們若從《紅樓夢》前八十回的種種預示、伏筆和某些脂評來推測,那麼,抄家,沒收家產,捕人,是必然的。「因嫌紗帽小,致使枷鎖扛」,不見得就是單指賈雨村一人。至於朝廷殺人,也是極有可能性的。「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這樣的醜事,是兩條大罪:其一是亂倫罪,按照清朝皇法,是要嚴懲的。其二是欺君罪。秦氏之喪,皇帝是派了特命全權代表戴權來參加喪禮的。而皇帝對秦氏的死因卻被蒙在鼓裡。這兩條罪合在一起,如同戚本第四回脂批所說:「必破家滅族不已。」這樁醜事,當時可說閤府人人皆知。當賈府走紅運之時,雖然無人敢向上揭發,尚且有焦大在醉後說破。而當賈府衰敗倒霉和內部矛盾鬥爭激烈的時候,是會有人出來揭發的,因為賈府主子們的仇人實在太多了;像賈珍這種淫棍惡霸,被他整的人、恨他的人還算少嗎?何況牆倒眾人推,這樣的大罪有人出來揭發,是理所當然。書中第五回秦氏判詞「漫言不肖皆榮出,造釁開端實在寧」,秦氏曲子「箕裘頹墮皆從敬,家事消亡首罪寧」,很明白的預示,寧國府賈珍一夥,是造成後來賈府大禍大災的首犯。還有,葫蘆僧判案一事,賈雨村庇護殺人犯薛蟠,其後台是賈政,此事後來也是會被揭發的,受害人的家屬不會就此罷休,為賈雨村出大力卻受到賈雨村恩將仇報的葫蘆僧,更會出來揭露真相。賈政的罪惡是不少了。推薦賈雨村這樣十惡不赦的壞蛋,欺君罔上,僅憑這一條,也夠判他個死刑了。
雍正和乾隆這兩個皇帝都是殺人不眨眼的暴君,尤其是對付政敵和不夠馴服的知識分子,更不手軟。永忠對此深有體會。他讀《紅樓夢》時,之所以「幾回掩卷哭曹侯」,必定是曹雪芹在書中披露了或用曲筆寫出了皇帝鎮壓政敵之事,引起他對往事的聯想,因而悲憤欲絕,放聲痛哭。「都來眼底復心頭,辛苦才人用意搜」,說的是曹雪芹用心良苦,搜集寫出了那些令人痛心的往事,使永忠感覺到歷歷如在目前。因而接著大呼大號:「混沌一時七竅鑿,爭教天不賦窮愁?」。
四,賈寶玉蔑視皇權、傲視現實的性格,變本加厲。在賈府大毀滅之際,賈寶玉可能受北靜王的某種庇護而活了下來。北靜王可能勸他悔改前非。他隻身一人,雖然餓得瘦骨伶仃,飽受折磨,卻根本不聽北靜王的勸告。他已徹底看破紅尖,對皇權,對現實,對統治者,更加蔑視和仇恨,比以前罵得更凶。在憤恨和無可奈何之中,他流浪出走,回到青埂峰下,變成頑石。賈寶玉這一頑固不化的皇權反對派的藝術形象,是《紅樓夢》中最大的「礙語」。明義詩「王孫瘦損骨嶙峋」,讀此詩時,聯想敦敏寫贈曹雪芹「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見此支離」的詩句,我們眼前立著的不僅是一個餓得精瘦的賈寶玉,同時又是一位桀傲不馴、白眼看人、一身傲骨的封建社會叛逆者的形象。
五,明本《紅樓夢》八十回中的「礙語」
再說八十回中的「礙語」。從明義十六首反映八十回內容的詩來看,有一半不合於脂程本。由此推測,明本《紅樓夢》和脂程本的差異是很大的。明本八十回中必有不少「礙語」。例如,「秦可卿淫喪天香樓」,那位「老朽」(畸笏叟)為會什麼要命令作者刪去,說是秦氏托夢鳳姐安排賈家衰敗後的出路有功,這是欺人之談。實際上的原因恐怕是阿Q頭上的癩瘡疤,觸犯了朝廷當權人士。須知,歷代的皇帝,幾乎沒有一個不是色狼,類似賈珍秦氏的醜事,多得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