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中的必然悲劇小探
《紅樓夢》是中國文學史上值得研究的一部鴻篇巨著,她是一件偉大的藝術品,也是留個後人最大的挑戰和難以超越的藝術成就,這部現實主義的歷史著作因其藝術性、思想性以及作者曹雪芹的悲劇性不平凡的生活經歷,自問世以來,多少人為之動客,亦有多少人在不懈去探索其內在價值,古有脂硯齋、胡適、魯迅、吳組緗,今有李希凡、藍領等,他們從各方面分析探討《紅樓夢》的思想性。但脂硯齋到底是誰未定論,藉此,我們是否可以這樣認為:脂評是不是真的反映了作者創作的初衷?是不是真的是作者意願的體現呢?當然,我們不能說脂評不可信,人們認可脂平,是一種研究紅學的方法,而研究紅學,不能單靠一本脂評,而應全面考量作品包括作者及作者所處的年代,從而探《紅樓夢》的主題及作品藝術美等。
本文嘗試著就《紅樓夢》中兩個悲劇主線:林黛玉的香消玉勳和賈寶玉的情歸無稽崖的探討而延伸至對《紅樓夢》的整體看法談點個人淺見,僅此而已。
《紅樓夢》是以賈寶玉、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揭示賈、王、史、薛四大封建家族由盛及衰的必然命運,揭露封建社會的罪惡,在封建制度高度發達的清朝中期,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愛情因賈寶玉「不懂文章經濟」的反叛性格和林黛玉的蔑視「仕途經濟」且對純潔愛情的追求而命運多舛,遭至無情的扼殺,因而「苦絳珠魂歸離恨天,病神瑛淚灑相思地」和「中鄉魁寶玉去塵緣」都是必然的結局。而《紅樓夢》 因其對悲劇描寫的淋漓盡致、行去流水般而流傳於世,書中處處不在的悲天憫人之情無不預示著悲劇的必然性和濃重色彩。
林黛玉生於美女倍出的姑蘇城,幼年喪母,童年其父親林如海亦撒手西歸,從小寄於賈府之籬下,其幼小的心靈早已銘刻著自卑,內心有一種不被理解的孤獨,然其又秉絕對之姿容,具希世之俊美,「你就是那傾國傾城的貌」,還有「多愁多病」的身的病態美,兩相對照,悲劇之味盡顯其中,而賈寶玉則生於官宦世家的賈府,從小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在陰陽嚴重不協調的賈府是賈府的希望,然其「無故尋愁覓恨」,「愚頑怕讀文章」,「可憐辜負好時光,於國於家無望」,衝突,矛盾,必然有悲劇產生,其本性的叛逆與環境的格格不入,相互映襯,必將上演一幕幕「情天幻海」賈府悲劇。社會環境難以超越,生於那個年代,現實決定了悲劇的上演。而不是他或者她。
「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誰解其中味啊?全書無處不在的悲與愁,壓抑著所有拜讀《紅樓夢》的人。這種壓抑,不只是書中之人的壓抑,也是作者身上的壓抑的體現,這壓抑中,我感覺到作者身上的現實與理想強烈碰撞的痕跡,這也是一種非常痛苦的內心鬥爭,具體表現在筆下人物的矛盾和鬥爭,對賈寶玉,一則不鍾情於「文章經濟,官宦仕途」而獨喜瓊閨繡閣和玩脂弄粉,另一方面,對擺脫不了文章經濟附庸風雅,他生活的環境不允許他只鍾詞艷曲,「寅時吃卯時糧」的龐大家族賈府需要他維繫和支撐,所謂「父母之命不可違」,他不得不讀八股,不得不留意於孔孟之間委身於經濟之道,他的反叛,只限於不適合自己的方面,而沒有從根本上認清根源--封建制度和禮教,因此,他的叛逆只能是一個無言的結局,他只能更加痛苦,而他的理想,美好的憧憬在痛苦的掙扎中漸漸淡去。曾經生活在一起的姊妹們相繼離去,自己生活的賈府日見衰敗,他失望了,特別是在愛情婚姻方面,他無限鍾情的林妹妹卻不能得賈府統治者賈母、王夫人的認可和理解,這讓他更加迷惘和痛苦,雖然他愛薛釵,但這種愛比不得他對林黛玉的愛,愛薛寶釵是因她天生麗質,文才德兼有,而鍾情於林黛玉,則是對純潔愛情的追求和嚮往,是一種情感交融的愛,這種愛是基於雙方的認識,理解而生發的矢志不渝的愛,「愛而不得所愛,但又不能忘其所愛」,這是人世間痛苦的莫過如此,在孤傲對抗庸俗,高潔對抗骯髒,美好的理想對抗冷酷的現實中,他失敗了,他畢生理想,希望終為泡影,「人生最痛苦的是夢醒後無路可走」(魯迅:《娜拉走後怎樣》),安娜·卡列尼娜,她自殺了;馬絲落娃,她墮落了,而賈寶玉,他能超脫的了嗎?悲劇的結局或許是最好的選擇,他走了,到大荒山無稽崖去了。這不是賈寶玉的失敗,而是整個社會的反抗者的失敗,這當中固然有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但賈寶玉只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叛逆,而沒有摧毀其真正的根源,也是造成他失敗的原因,這種改良主義不徹底的批叛,則勝利的希望是渺茫的。此正應了「二十年來辨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三春爭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
再看林黛玉,她是真摯純潔愛情的強烈追求者,她希望與賈寶玉兩小無猜,希望賈寶玉心中只有她一個人。她那花一樣的美,紅一樣的色,春一樣的質,是一朵嬌艷之花,有著花一般的嬌容,花一樣美麗的青春,花一樣綻開的愛情,然而,花開自有花謝,她那種偏執狂熱追求的那種超脫世間俗氣的愛情是不切實際的,她美麗的一切最終毀滅了,被風雨所摧折,被黑暗所吞噬,賈府是她情竇初開、情有所繫的地方,也是她的歸宿,也是應了「春夢隨雲散了,飛花逐水流」,最終悄然地離開了這傷心絕望之地。
「苦絳珠魂歸離恨天」是封建家族之間利益維繫,相互利用和赤裸裸的利益交換的結果,賈母的:「並不是我忍心不來送你,只為有個親疏,你是我的外孫女,是親的了。若與寶玉比起來,可是寶玉比你更親些!倘若寶玉有些不好,我怎麼見他父親呢!」(《紅樓夢》九十八回)露骨的利益論,與其說她是基於對寶玉的愛,不如說她是為了賈府乃至史、薛、王等封建家族的利益,正是這種利益至上的維繫,吞噬了林黛玉苦苦追求的愛情,也吞噬了這位「心較比干多竅」的多愁多淚的少女的生命。
在封建社會,用婚姻達到利益的維繫比比皆是,吞噬美好愛情也多有記載。林黛玉身上所體現的是美麗失落,愛的失落、青春的失落,叛逆的追求,現實與理想,在這萬般矛盾和煎熬中,她只能讓人感歎「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金玉良緣是她一生的痛,木石前盟卻使她流盡最後一滴淚,「冤冤相報自非輕,萬象離合皆前定」,她對愛情的執著,對現實的執著,對人生的執著與封建社會的所宣揚的禮教相違背的,也是與賈府利益相牴觸的,這種徒勞的叛逆只是也只可能在無情的歷史上卷多滴一滴血而已。
她在漆黑的午夜熱切渴望黎明的曙光,在冷酷的嚴冬強烈地憧憬三春的溫暖,在風刀霜劍的大觀園夢寐尋覓無盡頭的,但一切只是夢而已,那是海市蜃樓的理想,在絕望中她淡淡離去,無盡的傷痛;一顆執著的心在紅燭點燃、笙歌燕舞之時破碎了,真的,或許離恨天是她更好的歸宿,一曲葬花詞,葬送的卻是自己。真是「根並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西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而我們,除了慨歎社會對她的不公,命運無情地捉弄這脆弱的生命外,還能做什麼呢?因為是社會,無情的封建社會,她或他都是無力的改變的。
「厚地高天堪歎古今情不盡,癡男怨女可憐風月債難酬」,這兩個悲劇,這兩個年輕生命的遭遇構成了《紅樓夢》全書,它們並非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林黛玉的魂歸故里,加速了賈寶玉的大荒山之歸,她們又是有共同之處的:都是反抗者的失敗,在封建嚴酷的禮教面前,實在是太脆弱了。
《紅樓夢》,這是一個多少人試圖解開但始終難以解開的夢,不論曹雪芹是在映射雍正,而是在追思情人,抑或是抒寫自己的人生歷程,其實這些對我而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留給後人的是難以超越的藝術成就。一部《紅樓夢》,就是一部封建社會生活的縮影,通過它,你可以瞭解整個封建社會,讀懂它,也就讀懂封建社會。這就是《紅樓夢》。藝術再現生活,發乎於情止乎禮義。淡淡哀愁,幽幽紅樓,由來一夢,隨風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