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的意蘊
大家都知道,自從有了《紅樓夢》,就有人研究《紅樓夢》,二百多年來,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形成了一門專門的學問,叫做「紅學」 。近二十年,國內研究《紅樓夢》的論文和專著更如雨後春筍,多不勝數。一部《紅樓夢》,說了二百多年,又有那麼多人在說,難道還沒有說完嗎?
沒有,因為《紅樓夢》是說不完的。
前幾年我寫過一篇短文,題目就叫《說不完的<紅樓夢>》。我在那篇短文中說,一些偉大的文學藝術作品,如《紅樓夢》,意蘊極其豐美,「橫看成嶺側成峰」 ,一種闡釋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個側面,而不可能窮盡它的全部意蘊因此,對這類作品的闡釋,就可以無限地繼續下去。
正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儘管從脂硯齋以來(脂硯齋可以說是第一位「紅學家」),已經有許許多多人(其中包括王國維、蔡元培、胡適、俞平伯這樣一些大學者)對《紅樓夢》做了闡釋,我們今天還可以繼續對《紅樓夢》進行闡釋,對《紅樓夢》還可以繼續說下去。
我認為,《紅樓夢》的意蘊大致可以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是《紅樓夢》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會面貌和人情世態。小說描寫了賈府的內部和外部的社會關係:經濟關係、政治關係、家族關係,描繪了各種各樣的人物,極為真實,極為深刻。在讀者面前展現了社會生活的廣闊的圖景。這在這個小說史上是空前的。大家知道,中國過去的長篇小說,一種是神魔小說(如《西遊記》),一種是英雄傳奇(如《水滸傳》),一種是歷史演義(如《三國演義》)。到了《金瓶梅》,出現了一個轉折。《金瓶梅》是通過描寫一個家庭的日常生活狀況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張竹坡(清代的小說評點家)稱之為「市井文字」 ,魯迅稱之為「人情小說」 、「世情小說」 。張竹坡說:「作《金瓶梅》者,必曾於患難窮愁、人情世故一一經歷過,入世最深,方能為眾角色摹神也。」 《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正是如此。他繼承了《金瓶梅》這種路線,但是他又有一個大的飛躍,把中國古典小說推上了登峰造極的境界。這一個層面,我們國內研究《紅樓夢》的學者過去談得比較多。例如過去(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很多學者所說的「《紅樓夢》是四大家族的興衰史」 、「《紅樓夢》是封建末世的形象歷史」 、「《紅樓夢》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百科全書」 等等,都是說的《紅樓夢》的這個層面。《紅樓夢》確有這個層面。當然,當時有一些絕對化的說法,如說「《紅樓夢》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 ,《紅樓夢》是「借情言政」 等等,是不符合《紅樓夢》的實際狀況的。但是,如果否定《紅樓夢》有這個層面,也是不符合實際的。《紅樓夢》所以偉大,它的意蘊中有這個層面,是一個重要的(不是全部)原因。
前幾年我們國內拍了電視連續劇《紅樓夢》,又拍了多集的電影《紅樓夢》。把文學作品改編為電影或電視,也可以看作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闡釋。就《紅樓夢》的這一個層面來說,我以為電視連續劇和電影;《紅樓夢》都是表現得比較充分的。
因為這一個層面過去談得比較多,我就不多談了。
《紅樓夢》意蘊的第二個層面,是《紅樓夢》的悲劇性。大家都承認《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悲劇。但《紅樓夢》的悲劇性是什麼,學者(紅學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認為,《紅樓夢》的悲劇性並不在於貴族之家(賈府,或四大家族)的衰亡(由盛而衰)的悲劇,也不簡單在於賈寶玉、林黛玉兩人的愛情悲劇。而是在於作家曹雪芹提出一種審美理想,而這種審美理想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必然要被毀滅的悲劇。簡單一點也可以說是美的毀滅的悲劇。
什麼是曹雪芹的審美理想?這要聯繫到明代大戲劇家湯顯祖。因為曹雪芹的審美理想就是從湯顯祖那裡繼承下來的。
湯顯祖(1550~1616)的美學理想的核心是一個「情」 字。湯顯祖講的「情」 ,和古人講的「情」 ,內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社會傳統觀念的內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湯顯祖自己說,他講的「情」 一方面和「理」 (社會的倫理觀念)相對立,一方面和「法」 (社會秩序、社會習慣)相對立。他認為「情」 是人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價值,不應該用「理」 和「法」 去限制它、扼殺它。所以,湯顯祖的審美理想就是肯定「情」 的價值,追求「情」 的解放。湯顯祖把人類社會分為兩種類型:「有情之天下」 ,「有法之天下」 。他追求「有情之天下」 。在他看來,「有情之天下」 就像春天那樣美好。所以追求春天就成了貫穿湯顯祖全部作品的主旋律。他寫了《牡丹亭還魂記》,塑造了一個「有情人」 的典型───杜麗娘。劇中有一句有名的話:「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就是尋找春天。但是現實社會不是「有情之天下」 而是「有法之天下」 ,現實社會沒有春天,所以要「因情成夢」 ,更進一步又「因夢成戲」 ───他的戲劇作品就是他的強烈的理想主義的表現。
曹雪芹深受湯顯祖的影響。曹雪芹美學思想的核心也是一個「情」 字。他的審美理想也是肯定「情」 的價值,追求「情」 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紅樓夢》開頭就說過,這本書「大旨談情」 。
曹雪芹要尋求「有情之天下」 ,要尋求春天,要尋求美的人生。但是現實社會沒有春天。所以他就虛構了、創造了一個「有情之天下」 ,就是大觀園。
大觀園是一個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虛幻境」 。這一點,脂硯齋早就指出,當代許多研究《紅樓夢》的學者(如俞平伯、宋淇、余英時)也都談到過。「太虛幻境」 是一個「清淨女兒之境」 ,是「孽海情天」 。大觀園也是一個女兒國(除了賈寶玉),是一個「有情之天下」 。大家讀《紅樓夢》都記得,第六十二回寫湘雲喝醉了酒,包了一包芍葯花瓣當枕頭,在山石僻處一個石凳子上睡著了,四面芍葯花飛了一身,滿頭臉衣襟上皆是紅香散亂,扇子掉在地下也埋在落花堆中,一群蜜蜂蝴蝶圍著他飛,口內還作睡語說酒令:「泉香而酒冽,玉碗乘來琥珀光,直飲到梅梢月上,醉扶歸,卻為宜會親友。」 還有第六十三回,寫怡紅院「群芳開夜宴」 大觀園的少女們聚在怡紅院內為寶玉作壽,喝酒,行酒令,唱小曲,最後都喝醉了,橫七豎八睡了一地。第二天襲人說:「昨兒都好上了,晴雯連臊也忘了,我記得他還唱了一個。」 四兒笑道:「姐姐忘了,連姐姐還唱了一個呢。在席的誰沒唱過!」 眾人聽了,都紅了臉,用兩手握著笑個不住。那是一個春天的世界,是美的世界,那裡處處是對青春的讚美,對「情」 的讚美,總之是對少女的人生價值的肯定和讚美。大觀園這個有情之天下,好像是當時社會中的一股清泉,一縷陽光。小說寫寶玉在夢中遊歷「太虛幻境」 時曾想到:「這個去處有趣,我就在這裡過一生,縱然失了家也願意。」 現在搬進大觀園,可以說是實現了寶玉的願望,所以他「心滿意足,再無別項可生貪求之心」 。大觀園是他的理想世界。
但是這個理想世界,這個「清淨女兒之境」 ,這個「有情之天下」 ,被周圍的惡濁的世界(湯顯祖所謂「有法之天下」)所包圍,不斷受到打擊和摧殘。大觀園這個春天的世界,一開始就籠罩著一層「悲涼之霧」 ,很快就呈現出秋風肅殺,百卉凋謝的景象。林黛玉的兩句詩:「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不僅是寫他個人的遭遇和命運,而且是寫所有有情人和整個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運。在當時的社會,「情」 是一種罪惡,「美」 也是一種罪惡(晴雯因為長得美,所以被迫害致死)。賈寶玉被賈政一頓毒打,差一點打死,大觀園的少女也一個一個走向毀滅;金釧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牆,芳官出家------直到黛玉淚盡而逝,這個「千紅一窟(哭)」 、「萬艷同悲(杯)」 的交響曲的音調層層推進,最後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氣勢,震撼人心。「冷月葬花魂」 ,是這個悲劇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脂硯齋說,《紅樓夢》是「讓天下人共來哭這一個『情』 字」 。他把《紅樓夢》的悲劇性和「情」 聯繫在一起,是很深刻的。
為了表現這個悲劇性的主題,曹雪芹創造了一系列有情人的典型。最突出的賈寶玉、林黛玉,當然還有尤三姐、司棋等等。中國小說最後都喜歡有一個「榜」 (《封神榜》、《西遊記》)。據脂硯齋的批語(署名「畸芴叟」)說,《紅樓夢》最後有一個「情榜」 ,就是對每個人都用「情」 這個標準來評價一下。每個人都有一句評語。林黛玉的評語是「情情」 ,賈寶玉的評語是「情不情」 。這兩個人都是有情人的典型,但有區別。林黛玉的情勢專注的,就是兩個人性情相投,你對我有情,我對你有情。這叫「情情」 。而賈寶玉的情是普泛的,是一種博愛。大觀園中的少女,不管對他是否有情,他都是一腔體貼去對待他。甚至對花草樹木他也是如此。所以脂硯齋說他是「絕代情癡」 。
《紅樓夢》中一系列情節、細節描寫,都是為了刻畫這兩位(以及其他許多)有情人的典型,最後都是為了表現我們前面說的那個悲劇性的主題。
但是電視劇《紅樓夢》的編導沒有很好地把握《紅樓夢》的悲劇性這個層面。所以許多在小說中本來包含豐富意蘊的情節,電視劇把它們照原樣搬到電視屏幕上,但是它們的意蘊被抽掉了,沒有意思了。
我舉一個例子。《紅樓夢》有這麼一個情節。有一次,賈寶玉在寧國府吃飯。他突然想起,有間房裡有張美人圖,現在大家在這裡吃飯,這個美人一定會感到寂寞的,「須得我去看望安慰他一番」 。(這就是「情不情」)想到這裡,他就溜下飯桌,一個人走到那間房間。到了門口,聽見裡面有女孩的聲息。他吃了一驚,想:難道這美人真的活了不成。推開門一看,原來是他的跟班小廝在和寧國府的一個丫鬟調情,被他撞見了。當然這兩個人嚇得要死,這是犯了天大的罪。這時小說寫,賈寶玉一跺腳說:「還不快跑。」 那丫鬟被他這一提醒,趕緊跑了。賈寶玉又喊:「你放心,我不會告訴人的!」 接下來,賈寶玉問這小廝,這女孩多大歲數了,那小廝說不知道。賈寶玉大為惱火,說「可見他白認識你了」 。這是一個十分典型的情節,它表明,在賈寶玉看來,這兩個人調情是可以原諒的,但是你既然和他這麼好,卻連他多大歲數也不知道,這是不能原諒的。這就是「絕代情癡」 的表現。但是,到了電視劇裡,這些意蘊都沒有了。觀眾只見賈寶玉一腳踢開門,把這兩個人撞散。這個情節是什麼意思?不知道。最多只是說,只是表現貴族之家的糜爛,亂七八糟(只有兩個石獅子是乾淨的)。這樣來闡釋,就把本來包含有很深刻意蘊的作品搞得很膚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