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邊小考·崇禎甲申青州之變
《紅樓夢》第七十八回「老學士閒征《姽嫿詞》」所述青州恆王及其宮人林四娘壯烈殉國的故事,是全書唯一明確涉及明清興亡的一段文字,歷來為紅學研究者所重視。考察這個故事的有關背景,一般要提及發生於明崇禎甲申之冬的青州事變。
崇禎甲申九月二十九日辰時,趙應元、楊王休率領一支隊伍,由青州東門入城,殺清招降山東、河南侍郎王鰲永,盤據月餘,招兵買馬,欲扶衡王朱由棷登基,遠近響應,震動清廷。1雖然最終失敗,但這是易代之際青州乃至山東影響最大的一次反清行動。
關於這次事變,清代以來的史志著作大都稱是李自成部下所為。清《世祖實錄》順治元年十月壬戌:「梅勒章京和托等自軍中奏報:臣等率軍至山東,流賊旗鼓趙應元等詐降入青州,殺招撫待郎王鰲永,據其城。臣等即率師往援,擒斬趙應元等,恢復青州。」《清史稿‧世祖本紀》所載略同:「流賊余寇趙應元,偽降入青州,殺招撫侍郎王鰲永,和托等討斬之。」今人編寫的《青州市志‧大事記》於1644年條下亦書:「冬,李自成部將趙應元等詐降入城,『封腐庫,禁殺戮』占青州城。清梅勒章京和托等率軍往援。李士元刺殺趙應元,納清兵入城。」
當然,也有例外。清乾隆年間所修《山東通志‧人物誌》部分的王鰲永傳,說他「為鄉民趙應元所殺」。「鄉民」之稱,雖不算準確,但較之「流賊余寇」、「李自成部將」,似更妥當些。
明末清初,很多人在明朝、清朝、李自成之間游移不定、朝秦暮楚。我們只能說某個人在參與某個歷史事件時屬什麼集團,而很難給予總的定論。趙應元、楊王休,在參加農民起義軍前,是明朝的子民、官吏,在進入青州時,他們已背叛了李自成,成為忠於明朝的軍隊。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就無法解釋他們為什麼對青州衡王那麼客氣,「要立衡王登基」2,「欲挾衡藩南渡」3。因為藩王是明末農民起義軍重點打擊的對象。起義軍所過之處,他人可赦,「惟宗室無得免者」4。河南福王被雜鹿肉煮食便是最好的例子。趙應元、楊王休在青州盤踞月餘,衡王府竟安然無恙。如果不是他們心向明室,絕不會有這樣的結局。
讓我們再看一下趙應元和楊王休的來歷。
趙應元,原為明末河南副將、後來參加農民起義軍的賀一龍(革裡眼)之心腹。由於賀一龍不服李自成轄制,於崇禎十六年三月與羅汝才同時被李自成設計殺害。事後,李自成派左金王賀錦、爭世王劉希堯招撫了趙應元,並任命他為威武將軍帥標旗鼓5。李自成攻佔北京、趙應元隨軍。據聾道人《遇變紀略》:「中店熊某為余言:東城趙旗鼓門首殺數十人,或砍首、或支解、手足異處,尚有活動者」,這個趙旗鼓即趙應元,他殺死的人可能是違犯軍紀的農民起義軍。後來他在青州殺害王鰲永,也是用「支解」的手段。6
袁良義《明末農民戰爭》第六章,說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派趙應元領五百人攻青州,不詳所據。李自成部最早到達青州的是制將軍姚應奉所率五百人。不久,姚應奉便被明青州守備李士元所殺7。
趙應元何時到山東雖難考察,但大概在崇禎十七年五月底或六月初,即被原明三邊總督、兵部右侍郎李化熙所招撫8。
相對於趙應元、楊王休的身世,我們更容易瞭解。他是天津鹽山人,崇禎三年舉人,與「壯元宰相」魏藻德同榜9。崇禎末,任山西潼關兵備道。李自成下潼關,楊王休降,被任命為兵政府侍郎。袁良義《明末農民戰爭》第八章:「李自成的部將旗鼓趙應元政府侍郎楊王休在三月被派往青州,後入長山縣,領五百騎駐在周村,與高密起義軍將領張輿相聯繫,堅持抗清鬥爭」。說趙應元與楊王休同時被派往青州,不知作者何據。且趙應元、楊王休是先駐軍長山,數月後才進佔青州;在佔領青州後,才與張輿等聯繫。楊王休到長山,也受明兵部右侍郎李化熙的招降,這毫無疑問。《明末農民戰爭》的作者有意避諱這一點,實無必要。
王士真《池北偶談》卷十《記載失實》說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後,「其濟南以東舉義者,有長山劉相國(鴻訓)之子孔和、李侍郎化熙」,而以《弘光大事記》等書遺落未載為憾。關於青州之變,史志記載失誤,也令人概歎。
劉孔和、李化熙,是長山縣廣有田產的官紳,他們招兵舉義,主要靠自己的家業。劉孔後來與益都王遵坦南下,他也曾打過青州衡王的主意。據王士真《劉孔和王遵坦傳》十:「及大兵入關破賊,孔和遂率眾南下。過青州,欲挾衡王俱南,王不可,孔和痛哭辭去」。
王士真 稱劉孔和、李化熙起兵為「舉義」,當然因為他們反抗李自成,「為君父復仇」之故。而趙應元、楊王休之投奔李化熙,毫無疑問是接受招降、歸順明朝。李化熙在順治元年八月二十三日給清廷的啟本中講了自己招撫趙應元、楊王休的經過:
查得臣於本年五月初十日引兵至唐官屯,偶有寧武舊鎮臣周遇吉標下旗鼓潘有名等,率所部兵丁二百人,同臣南下。中有趙姓者二人,即旗鼓趙應元之族兄族弟。及至長山縣,一時土寇蜂起,遐邇震驚,潘有名等遂駐營於周村鎮。臣恐其兵鎧而嘩,按名給以月餉。越二十餘日,趙應元隻身西來投其兄弟。又十餘日,楊王休亦至其營,其標下兵士,強斗俱關東人。⑾
《明史》稱曹文詔、周遇吉、黃得功三人「忠勇最著,死事亦最烈」⑿。周遇吉本傳載李自成攻佔北京後,每對人言:「他鎮復有一周總兵,吾安得至此。」⒀周遇吉的忠勇壯烈,對趙應元族兄族弟乃至楊王休,可能都有影響。還有,明代一般稱山海關以東為關東,周遇吉恰又是遼東錦州衛人。
趙應元和楊王休投奔李化熙是在崇禎十七年五、六月間,而據《國史列傳‧貳臣傳》甲,李化熙「歸誠」清朝是在本年八月。則當他招降趙應元、楊王休時,必以明朝名義。而趙應元、楊王休既接受招降,就已屬於忠於明朝的軍隊。甚至在李化熙經不住同鄉前輩、清招撫侍郎王鰲永的勸誘,投降清朝後,趙應元、楊王休仍忠於明朝,堅持抗清。他們佔領青州之時,清朝尚有西顧之憂,南明四鎮羅列江北,山東義軍雲集。此時南明若有一旅之師東進,犄角呼應,則山東難為清有。既有山東作屏障,南明尚能苟延殘喘。可惜弘光小朝廷燕雀處堂,忙於內爭;史可法庸碌無能,調動無法。卻都對清朝存有幻想,急於議和,一再錯過大好時機,永劫不復。正所謂「漢家制度誠勘歎,樗櫟應慚萬古羞」。
清朝重占青州後,周圍抗清力量也被各個擊破。順治元年十二月初六日,清登萊巡撫陳錦奏報:「士寇秦尚行、王家忠、翟從諤等,乘青州之變,復聚眾作叛,欲連結劉澤清共扶楊威稱帝,勢甚猖獗,三百里之內人民俱遭蹂躪。臣遣兵征剿,尚行、從諤俱就擒伏法,家忠逃至潮海,亦為鄉民所殺。臣以書招降楊威,散其黨七千人。威削髮入山,臣恐為後患,復擒斬之,傳首各處。」⒁至此,南明在山東已沒戲可唱了。
山東失守,南明以「靡餉二十萬,逗留怨望」等罪,嚴懲了山東總兵邱磊⒂,但已無濟於事。賈寶玉《女危女畫 詞》「天子驚慌愁失守,此時文武皆垂首。何事文武立朝綱,不及閨中林四娘」,於明末君昏臣庸,深致沉痛。古人以詩詠史,不在比附事跡,而重在褒貶是非,此其一例。
毫無疑問,考察崇禎甲申冬青州事變真相,李化熙是最關鍵的人物。如果不是他的啟本仍保存到現在,我們或許永遠弄不清趙應元和楊王休的來歷。此外,李化熙還與林四娘的故事有重要關係,他就是王士禛《池北偶談‧林四娘》中那個藏有林四娘詩「寫本卷」的長山李五弦(五弦是李化熙之字)。
現在我們可以說,《紅樓夢》的作者瞭解青州事變真相是完全可能的。李化熙之子李斯佺(字松客)康熙時任兩淮鹽運使,與曹寅、李煦長期同事,情好甚密。⒃曹寅《楝亭詩別集》卷四《題高使君指頭生活為松客運使四首》,即為李斯佺作。李斯佺也喜歡網羅掌故,王士禛《居易錄》卷五所記王進保定漢中的故事,即聽李斯佺所說,這與自號遺民外史的曹寅有同好。朱彝尊《曝書亭集》卷二十二有《五月曹通政寅招同李大理煦李都運斯佺納涼天池水榭即送李大理還蘇州》一詩。這些人在宴游之際,談古論今,或許會提及青州事變與林四娘這類疑案、謎案。賈政對幕友們稱林四娘的故事為「千古佳話」,此事在康熙時可能是文化圈內的熱門話題。李斯佺家供養發動青州事變的趙應元、楊王休等,據王士禛《池北偶談》,他家還藏有林四娘詩寫本,必為喜歡搜羅明末清初文獻的曹寅所垂詢——當然,所謂林四娘,所謂林四娘詩,可能都是子虛烏有,不過寓言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