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樹一面旗幟
為了滿足一些讀者和網友的要求,我把自己二十餘年來有關《紅樓夢》和曹雪芹的研究論文及隨筆漫談結集為這本小書出版。卻心血來潮地給它起了一個略顯異樣的書名——《草根紅學雜俎》。
貼上一個「草根」的標籤,並非為了標新立異,倒像是恰如其分的對號入座。當然也還有另外一層意思。面對近年來
在紅學界愈演愈烈的門派傾軋、排斥異己,我一方面深感再陷入其間恐難應對;另一方面,又不甘心就此罷手,永別紅壇。故而決心步周汝昌先生後塵,索性遠離那個學風日下而有欠公正的隊伍,融入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更寬泛更自由的營壘中去。
其實,這個營壘歷來就香煙不斷,聚者甚伙。從根柢上講,我打從步入紅壇起,一直都是這個營壘中的一員。只不過這個營壘從來就沒有一個可以藉以凝聚、惺惺相惜的旗號和陣地。但不能不承認,目前仍堅持在紅學領域裡「人自為戰」的這類非主流、非正統、非專業的研究者或曰愛好者,其人數之多,潛力之大,影響之廣,實不亞於被某些自以為「正統」的人所把持操縱的少量「正規軍」。而另一方面,正統人士對這類研究者的不屑、鄙夷、排斥、壓制,也須臾不曾停止過。柔弱一點的,便只好偃兵息甲,避而遠之;像我這樣稍頑固的,雖也在我行我素地繼續作戰,終不免瞻前顧後,大有迅翁當年不得不「橫站」以防背後冷箭之憂。堪稱當代紅學泰斗的周汝昌先生,亦憤然宣佈「退出紅學界」,便是一個顯例;近年於紅學頗下功夫的著名作家劉心武所受冷遇和譏誚,則是又一顯例。
然而紅學這門學問就是有點怪。它總是不以少數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在任何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都能頑強地生存和蓬勃地發展。因為它在國人尤其是知識階層的潛意識裡,從來就有著不同於其他任何一門學問的歷久不衰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這是中華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積澱而集中體現在一部偉大巨著中的一個極特殊的文化現象,也是《紅樓夢》和曹雪芹本身所具有的無與倫比的魅力所使然——就像英國的莎士比亞及其作品對於英國民族一樣。
有鑒於此,不妨借拙著出版的機會,冒昧地給自己、也給和自己相類的同道樹一面旗幟——草根紅學。甚至還想在不久的將來,邀集一些有志於此的同道們,辟出一塊真正能夠正常開展學術爭鳴的生動活潑的紅學園地。
所謂草根紅學,只不過是借用了社會學和人類文化學中常常提及的「草根文化」(grass-rooted culture)這個概念,來標榜像我這樣非專業、非主流、甚至純然出自民間草澤的人所構成的邊緣紅學研究群體,使之區別於那種故步自封、惟我獨尊的所謂「主流紅學」或曰「精英紅學」、「經院紅學」。
區別於對方,不等於拒絕對方。更希望與對方在並行不悖的發展過程中相互接近,正常溝通,乃至最終達到融合——這應該是學術發展的必然趨勢。但毋庸諱言,至少在現階段,草根紅學自有其獨立存在的理由和獨特優勢。它在熱愛中國古典文學的普通讀者中更具親和力,學風更純正,文風也更生動靈活,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強勁的生命活力。一切禁錮和蔑視都無濟於事,所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也。
這本文集,收入了我1979~2003年整整二十四年間所零星撰寫的長長短短的紅學研究論文及隨筆漫談文章共四十篇。除過去曾收入《紅學論稿》(重慶出版社1987年版)一書的《曹雪芹續妻考》、《{紅樓夢)主題辨》、《(紅樓夢)八十回後的原作是怎樣迷失的》等二十篇均悉數收入外,還收入了近年新寫的二十篇。這些新寫的文章大都公開發表過,如《重新解讀(紅樓夢)》、《「絳洞花主」確屬後人妄改》、《紅學的世紀回眸與前瞻》、《紅學興衰漫議》、《走出象牙之塔》等;少數篇章則屬首次面世,如《{紅樓夢)成書問題對話錄》、《曹雪芹箱篋公案解密——關於所謂{舊雨晨星集)的訪談紀要》、《考察(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北師大藏本的內幕》等。
收入這本文集的文章,別的不敢說,在內容上應該是豐富的,幾乎涉及到了紅學研究的方方面面;在觀點上,亦非拾人牙慧,人云亦云,更不是信口雌黃,故弄玄虛,而是經過了深思熟慮之後所發表的個人新見;在文風上,也力求克服在學術研究中常見的八股腔和酸腐氣,盡可能做到生動活潑,雅俗共賞。但總的說來,還是帶有明顯的草根文化氣息,有別於那些正統的紅學研究著述。
毫無疑問,我的這些文章的產生,或多或少都受到過紅學界前輩著述的啟迪與滋養,這在我的文章裡大都作了說明或註釋。但我必須再次明確表達我歷來治學的一個基本信條和理念:絕不盲從任何一位前輩,更不承認自己屬於過去的任何一個學術流派。畢竟,只是漫漶於山野的草根而已。
可喜的是,剛剛出版的周汝昌新著《紅樓奪目紅》,竟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接連印了四次,可見讀者之踴躍。被正統人士所不屑的劉心武和周汝昌之間的論紅通訊,日前喜獲《文匯報·筆會》徵文大獎,更見出知識界及傳媒對學術不分軒輊的熱誠。
看來,有草根們喧闐造勢的紅學的春天,亦如大自然的春光一樣近在眉睫了!韓愈詩云: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