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解夢》之花名簽酒令之一——艷冠群芳
寶釵掣得是一枝牡丹花簽,上面提著「艷冠群芳」,道是:任是無情也動人。此句詩出自唐代羅隱的《牡丹花》詩,全詩如下:
似共東風別有因,絳羅高卷不勝春。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芍葯與君為近待,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成功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此句「若教解語應傾國」中的「解語」,據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解語花》中記載,明皇在與眾貴戚賞白蓮花時,明皇指貴妃於左右曰:「爭(通怎)如我解語花?」。「傾國」則見《漢書·孝武李夫人傳》: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後來人們以「傾國傾城」來形容絕色女子。「若教」是說若要以花喻人唯有楊玉環、李夫人這樣的國色天香才堪相媲美。以寶釵的雍容艷麗被稱為解語花自然很貼切,不僅如此,在書中第十九回作者將寶玉的丫鬟花襲人也比作「解語花」(情切切良宵花解語)。在小說第二十三回,作者又借寶玉之口稱黛玉為「你就是那傾國傾城貌」,這樣,作者就將寶釵、黛玉、襲人三人寫成具有傾國傾城之色的解語花。同時,小說第五回寶玉在太虛幻境聞到的幽香「群芳髓」正是由各種「寶林珠樹」之油所制,而這不正包含了寶釵、黛玉、襲人(原名珍珠)三人的名字嗎?
作者除了這樣暗示我們之外,還特地在小說第八回讓寶玉去梨香院看寶釵時從她身上聞到一股「不知是何香氣」的「幽香」,這與正與「群芳髓」中「不知所焚何物」的「幽香」相呼應,此處脂硯齋批道「這方是花香襲人正意」。同樣,小說第十九回中寶玉在黛玉處也聞到了一股令人「醉魂酥骨」的幽香,黛玉懷香而不知,此處脂批為「花則忘香」。
小說中先將寶玉的丫鬟花珍珠改名為花襲人,繼之脂批又告訴我們寶釵、黛玉又是隱寫的花襲人。然後從寶釵、黛玉、襲人身上一一提取後,煉得「群芳髓」。作者就是通過這樣的手法,反反覆覆交待出寶釵、黛玉、襲人都是鮮花,也都隱寫了作者的戀人——香玉——的影子。
對於書中寶釵是作者的戀人,即香玉的分身這一點在「比通靈金鶯微露意」一回做了比較詳細的交待。寶玉說自己的通靈玉上所刻的八個字「莫失莫忘,仙壽恆昌」與寶釵的金鎖上所刻的八個字「不離不棄,芳齡永繼」是一對,然後鶯兒又說,這個金鎖是一個癩頭和尚送的。這樣,我們就理解了這金、玉上所刻的「莫失莫忘」和「不離不棄」實際上是這對戀人永不分離、永不背棄的愛情宣言。同時脂硯齋在此批道:「明明是一對,余亦謂是一對,不知干支中四柱八字可與卿亦對否?」這不僅暗示寶釵寶玉是天造地設的一對夫妻,還用這八個字暗合「生辰八字」之意。我記得在小說第二十八回「薛寶釵羞籠紅麝串」一回中,寶玉不是也將寶釵比成楊貴妃嗎?
在小說第二十五回中鳳姐也打趣黛玉既吃了賈府的茶,就應該給賈家媳婦。在此處,脂硯齋也留有批語:「二玉事在賈府上下諸人,即看書批書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書中常常每每道及……」。霍氏認為,從這兩段脂批對照來看,他們都是作者的戀人,即香玉的分身,但為何作者將香玉的分身寫在不相同的兩個人身上呢?對此,脂硯齋也批道:「按黛玉寶釵二人,一如姣花,一如纖柳,各極其妙者,然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
姣花、纖柳如芭蕉、海棠一樣均暗含紅、綠,隱「香玉」二字。此處脂硯齋將寶釵、黛玉稱為姣花、纖柳,一方面告訴讀者在她們二人身上隱寫了香玉的分身;另一方面是告訴讀者,從這兩個截然不同的人物身上交待了香玉「甘苦」不同的兩種經歷。
至於寶釵代表了香玉哪部分經歷,霍氏認為要再回到這枝花簽上來。寶釵這個冷美人的花簽上寫著「任是無情也動人」,正如她所吃的冷香丸一般,是對她再貼切不過的比喻了。小說第七回曾詳細描寫了這個癩頭和尚上給的「海上仙方」配製的冷香丸。對於這種奇怪的藥,曾多次出現「十二」這個字樣,脂批在此指出:「凡用十二字樣,皆照應十二釵」,從而我們可以瞭解到,此處各種十二兩的花蕊,皆是寫十二釵的筆墨,而小說中的十二釵又都是香玉不同的分身。既然冷香丸照應十二釵之事,即交待了香玉的身世,而冷香丸的製作又必須經歷春夏秋冬和雨露霜雪的過程,正是向讀者交待了香玉和作者曾經歷過十二分的離別之痛苦。
牡丹是富貴花,小說中將此花賦於寶釵,並注出「艷冠群芳」,書中又在「滴翠亭楊妃戲綵蝶」以及「薛寶釵羞籠紅麝串」等章節中將寶釵比喻楊貴妃,這都是寶釵曾經歷過大富大貴至極的隱寓及暗示。然而作者卻將身在富貴中的寶釵寫成一個不喜簪花抹粉,不飾雕琢妝扮的冷美人。霍氏認為,這正是為了映襯香玉在與作者分手後,生活在皇宮那種極富貴的環境中竟絲毫不為所動,視富貴如浮雲的風骨和氣節。在「用十二分黃柏煎湯送下」後,脂硯齋批道:「歷著炎涼,知著甘苦,雖離別亦能自安,故名曰冷香丸;又以謂(為)香可冷得,天下一切無不可冷者。」這才是將這種丸藥稱之為「冷香」的緣故,也是對「任是無情也動人」最好的詮釋吧!
(完)
這是花簽酒令系列的最後一篇了,因為長久以來不喜歡寶釵,所以才將寫她的花簽放在最後,可是當我寫完了這篇讀書筆記,又對寶釵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