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結局
兩個結局
以上大致論述了一下出現在《紅樓夢》中兩個不同的「聯盟」,其歷史的意義也得到了說明。而兩個聯盟之間對立的實質就是平民與貴族之間的對立。矛盾集中在皇帝身上爆發出來。這個歷史過程,可以說,每個社會,從封建制度過渡到市民社會的時候都會發生。只不過有的時候皇帝支持平民,有的時候則支持貴族。在中國,就清朝來說,皇權最終傾向貴族。
在兩種對立的社會力量之間,作品還是有側重的。「木石前盟」顯然佔據主導地位。而「金玉良緣」則是附加的一條輔線。
在認識了這個問題之後,可以說,理解《紅樓夢》的大門也就基本上打開了。政治歷史說一經確立,似乎被動搖的可能性很小——如果這種觀點是正確的話。我實在看不出來這個觀點會有什麼不正確。與歷來流傳很久的「人情說」相比,政治歷史說要牢固得多。其實一直以文壇宿主自居的「非作家」,本身才是不折不扣的騷烘烘的「調情文丐」。當然,這些傢伙的所有打情罵俏,對於我國民族文化的進步都具有深刻的歷史意義,的確不能等閒視之。
如果沒有其他的問題,下面的工作將是繁瑣而艱巨的。要深入作品,條分縷析,分析作品的細節。但是這個工作看來只能一點一點地來做了。提綱挈領式的論述,基本告一段落。下面要就「木石前盟」這個基礎,完成大廈本身。但是既然工作量這麼巨大,或者說這麼瑣碎,我不認為會有更多的讀者感興趣。但是如果我有時間,就不妨寫出一些來,不敢說是絕對真理,但是要說能夠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就不錯了。
現在還是先來看看這個問題,也就是歷來讀者最關心的問題,即所謂作品結局這樣的問題。通過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到《紅樓夢》與歷史發展保持嚴格平行的關係。這樣一來,就自然得到了兩個平行的結局,一個是作品中藝術的結局,另一個則是歷史上現實的結局。
歷史的結局,滿清的結局,這個方面倒是沒有什麼不確實的地方。只要翻翻歷史,一切就都清楚了。但是問題在於作品的結局,這的確是非常令人感興趣的一個話題。
首先還是要排除談情派的種種離題的猜想,按照這些蠢貨的古怪念頭,後面不超過四十回書的篇幅內,還要發生種種離奇的事情,光是賈寶玉,就要不僅完成「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緣」,而且還要在搞兩個至今還說不出名目的「階段」等等。好了,這些談情派的貨色讓它們去好了。我們首先要說的是,如果作品以政治歷史為主題,就不可能有這樣的情節出現。
儘管目前高鶚的續書一直被認為是假的,但是不可否認,這個續書的質量,與其他的推測相比,質量還是最高的。其原因何在呢?不可否認的事實是,這個續書距離政治歷史主題最近。這就是說,這個版本的續書雖然仔細推敲來說,也有種種貽笑大方的地方,如「寶嫁黛死」這樣的情節。雖然表面看來悲劇氣氛烘托的非常濃烈,但是仔細看來,與前文的出入甚大,情節的安排宛如飛來之筆,非常不協調。
這裡的任務在於指出,第一,曹雪芹肯定寫完了全書;第二,目前流傳的版本是偽作。但是關鍵還是在於詳細討論一下,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偽作與大家見面。換句話說,如果當時不是由乾隆爺來決定,而是換一個人,如我們現在的談情派來決定應該以什麼樣的偽作問世的話,恐怕那個所謂的「真故事」就要與大家見面了。
我認為,要說乾隆沒有看出作品的政治歷史主題,這是不正常的。還是那句話,古人的確是以政治掛帥。如果說中國古代文化所圍繞的核心是什麼,絕對不是「愛情」這樣的東西。我國古代文化所圍繞的核心是政治。哲學是這樣,文學也是這樣。例如《三國演義》、《水滸》、《西遊記》,其主題都是政治。如果有的學者不滿意這裡的觀點,那麼就請他自己去研究一下古代的思想文化好了。沒有這個方面的基本常識,還是少開尊口的為是。當然,我也不是特別精通,所以多少談一談還行,但是要說什麼說出來的都是「真理」,這就十分不敢當了。
據我估計,乾隆看出作品的政治主題之後,他會採取什麼樣的措施。乾隆可以從寶黛婚姻的失敗,看到滿清統治與漢族中間階層的聯盟的最後破產這麼一個政治上的寓意。在這樣的情況下,乾隆空派會採取一種在他看來可以「補天」的措施:篡改作品。
當然,這是我的一個估計,否則很難解釋一個皇帝怎麼會對一部文學作品下了這麼大的功夫。另外,可以想像,當乾隆時刻意識到自家的後院以前曾經吊死了一個皇帝,這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清朝的皇帝似乎不是很喜歡居住在紫禁城內,在北京,他們修建了規模浩大的圓明園。在承德還有皇室的避暑山莊。據說乾隆一年居住在紫禁城的時間不超過半年。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 《紅樓夢》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
* 該作品集中反映的事清朝前期的政治狀況。
* 該作品所反映的狀況主要是滿漢之間的政治聯盟。
不用說,這個聯盟並不可靠。不論是滿族一方,還是漢族一方,在政治上都是日暮西山,窮途末路。兩株枯樹的聯盟顯然不會令其中的任何一顆有回春的可能。
進一步說,當乾隆之時,漢族的有識之士,如曹雪芹這樣的,已經對當年開關向滿族借兵這樣的做法作了一個否定的結論。而當明朝末年,漢族的統治階級的確對關外滿族的崛起感到莫名其妙。當皇太極得到明朝皇帝一直沒有得到的玉璽之時,視滿族簡直就像賈寶玉一樣,乃是銜玉而生的了。這樣的錯覺導致他們把希望寄托在滿族身上。但是結果卻是個騙局。清朝並沒有能力比明朝做得更好。
回到作品中,聯繫到這個情況,可以說,賈寶玉也是這麼一個滑稽的結局。只不過這位公子全面出醜的文字,已經被乾隆老佛爺砍掉了。
在作品的前一部分,已經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痕跡。只不過讀者或者認為這不過是反話,或者並不在意罷了。例如,在賈母招待劉姥姥的一段中,有這樣的描寫:
鳳姐笑道:「姥姥要吃什麼,說出名兒來,我搛了餵你。」劉姥姥道:「我知什麼名兒,樣樣都是好的。」賈母笑道:「你把茄鯗搛些餵他。」鳳姐兒聽說,依言搛些茄鯗送入劉姥姥口中,因笑道:「你們天天吃茄子,也嘗嘗我們的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劉姥姥笑道:「別哄我了,茄子跑出這個味兒來了,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眾人笑道:「真是茄子,我們再不哄你。」劉姥姥詫異道:「真是茄子?我白吃了半日。姑奶奶再餵我些,這一口細嚼嚼。」鳳姐兒果又搛了些放入口內。劉姥姥細嚼了半日,笑道:「雖有一點茄子香,只是還不像是茄子。告訴我是個什麼法子弄的,我也弄著吃去。」鳳姐兒笑道:「這也不難。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了,只要淨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並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乾果子,俱切成釘子,用雞湯煨乾,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裡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劉姥姥聽了,搖頭吐舌說道:「我的佛祖!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怪道這個味兒!」
賈寶玉、清朝皇帝就是這樣的「茄鱉」,「倒得十來隻雞來配他」,故而「怪道這個味兒」。
清朝的政治歷史也可以說是滿漢統治階級之間鬥爭的歷史。可以分為三個大階段:
1.雍正之前。這個時期的鬥爭主要集中在上層建築內部。沒有漢族統治階級的幫助,滿族不可能順利地建立起他們的統治。
2.從雍正到太平天國的失敗是第二個時期。這段時期,漢族被排除在上層建築之外。或者確切地說,漢族對於軍國大事沒有發言權,被取消了發言權。在這段時期之內,漢族的有識之士顯然採取了下層路線的辦法。聯合地方上的豪紳,發動農民起義。
3.從太平天國失敗到辛亥革命,可以認為是最後一個階段。這個時期最主要的特點就是西方勢力的湧入,雙方在對付洋人這一方面轉而採取了合作的態度。當然,說來好笑,孫中山最早的支持者不在國內,而是所謂愛國華僑。
給整個腐朽的封建統治最後一擊的,說來慚愧,並不是當前耀武揚威的愛國主義小丑。最後埋葬中國長達兩千年封建制度的,這最後一鏟子土,準確說來,是萬惡的英國殖民主義者。揭開滿清王朝的棺材蓋,使其中的殭屍風化的,就是無惡不作的鴉片販子。鴉片煙槍擊潰了不可一世的封建社會的道德外衣,是人們看到這個社會的軀體早已腐朽,臭不可聞。
這就是說,如果暫時把小人物的所謂「民族自尊」放在一邊,我要說,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從事實上說,英國人一手挑起的鴉片戰爭,對於打擊滿清王朝的中央集權,的確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至少馬克思也是這個觀點。至於當前有的人說什麼非殖民地不能救國,則又過於偏激了。既然這樣的討論過多地涉及了歷史之外的現實政治,我們的討論還是到這裡告一段落。
我所需要說的事情是,曹雪芹的視野主要集中在第一個時期。雖然他在乾隆的統治下度過了一生中大部分的時間,但是就歷史來說,乾隆早期是一個過渡。一方面,漢族政治家還沒有完全甦醒過來,對於滿清一勞永逸地把他們排除出統治核心這樣的事實還需要加以接受;另一方面,走下層道路,進行準備,也還需要一段時間。曹雪芹只是看到了表面上的太平盛世蘊藏著嚴重的統治危機。但是大規模的反清鬥爭,他老人家還是沒有看到。
比較有名的白蓮教起義,是在乾隆晚年爆發出來的。要是曹雪芹像哥白尼一樣,把他的作品隱藏在其逝世之後才發表,他只要再多活上四五十年,或許就能看到這些可愛的麻煩了。不過話說回來,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個時候曹雪芹也非得八九十歲不可。
但是從清朝的興衰來說,乾隆的確是最後一個太平皇帝。其實在他晚年,已經不是那麼太平了。在乾隆之後,各地的起義不斷,再加上列強的侵入,一直到浦儀退位,大清何嘗舒服上一段時間。
我比較感興趣的事情是,既然曹雪芹沒有看到這些以後的混亂局面,那麼他又給他的作品安排了一個什麼樣的結局呢?
據說最後賈寶玉的下場,似乎看來是個悲劇,但是其實是場笑話。我比較贊成這樣的說法。清朝的統治者,儘管在關外打得不亦樂乎,但是其實也沒有什麼太大的本事。據我所知,明朝在關外最大的軍事行動,兵力沒有超過十三萬。而且也沒有怎麼打。如果明朝將士團結起來,平伏滿族叛亂還是有把握的。問題在於當時明朝內部統治危機的需要,大多數人決定出賣皇帝,重新組織中央政權。
但是清朝基本沒有什麼新的主張。不僅如此,因為漢族士大夫試圖變革政治,將會影響滿清貴族的既得利益之時,還遭到了清洗。
所以曹雪芹不可能對賈寶玉抱太大的希望。在結尾,種種的迷霧將被揭穿,賈寶玉誠然如文中所說: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
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褲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但是另一方面,從個人的修養,從人性這個角度說,恐怕賈寶玉還是有一些新東西的。例如賈寶玉反對理學,討厭與士大夫階級往來。而且似乎還對當時的官僚體制頗懷不滿。但是不能過高地估計這個人物形象。特別是結合到教育改革,如果拿賈寶玉做青少年的人生導師,就不符和時代的要求了。還是要以馬克思、毛主席的著作為標準。
這就是說,賈寶玉最後也是一個否定的結局。
最後,談一談所謂情榜的問題。書中這樣描寫:
……進入門來,只見有十數個大廚,皆用封條封著。看那封條上,皆是各省的地名。寶玉一心只揀自己的家鄉封條看,遂無心看別省的了。只見那邊廚上封條上大書七字云:「金陵十二釵正冊」。寶玉問道:「何為『金陵十二釵正冊』?」警幻道:「即貴省中十二冠首女子之冊,故為『正冊』。」寶玉道:「常聽人說,金陵極大,怎麼只十二個女子?如今單我家裡,上上下下,就有幾百女孩子呢。」警幻冷笑道:「貴省女子固多,不過擇其緊要者錄之。下邊二廚則又次之。餘者庸常之輩,則無冊可錄矣。」……
這就是說,似乎只有三個冊子而已。有的人說情榜上有多達一百零八位,這就不知是有什麼根據了。另外,似乎每冊的人數也就是十二名。如果人數不是十二,那麼似乎問題就不同了。但是既然提到這個人數問題,那麼更加棘手的問題是,賈寶玉是否榜上有名呢?一般說,別人沒有都行,賈寶玉看來是非有不行。問題在於賈寶玉與其他人不同,多少是個男人。那麼這個男人又歸入哪個「冊」中呢?這樣一來,情榜的總數就不是偶數,而是奇數。
所以我認為,「情榜」之說實屬虛幻。作品的最後,很有可能是一篇古風,就像其他作品慣常的那樣,做一個總結。其中恐怕要對主要角色做一個評價。至於這個「情榜」,究竟是個什麼東西,和前面提到的「金陵十二釵」等的冊子是什麼關係,這些都需要謹慎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