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四回為綱」
「以第四回為綱」
有人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紅學是在「瞎猜」。嚴格地說,從某種意義上說,人類全部的科學都是在猜測。關鍵在於是不是言之有理。我認為,我對諄氏兄弟、脂硯齋以及曹雪芹續妻這些人的懷疑是有根據的。反過來說,那些信任這些人的學者,也是在猜測。他們也沒有更多的證據來證明這些人可以不被懷疑。其實這些人的疑點還是很多的。我在上面已經提到了,這裡不再多說。
總之還是要找到原稿,這樣大家自然就不再爭論了。但是既然一時找不到。而且有可能很久也找不到。然而就是在這種情況下,也很難把該書置之不理。因為我們的確已經看到該書的大部分。也從中得到大量啟發,歷史的,政治的,哲學的,思想的,美學的……
這裡所要討論的就是這樣一個前人很少涉及的問題。這個觀點據說是毛主席提出來的。毛主席雖然也沒有看到完整的著作,但這並不妨礙他老人家研究該書。偉人尚且如此,何況我輩哉!
首先確定一下這個問題,毛主席是不是說過這麼一句話,「以第四回為綱」。如果後來發現居然不是這麼說的,而是說以比如說第四十回為綱,這樣這裡當作理論的出發點的根據就顯得十分可笑了。紅學一般認為,說第五回起到這個提綱挈領的作用似乎更加合適。因為人們發現第四回不外是賈雨村昧心枉法,錯判一個案子,另外小和尚說了一個「護官府」。僅此而已。與後面的內容甚至缺乏全面聯繫。
這種說法可能很有道理。我對這個說法感到「或存或亡」。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66]
所以這裡準備就這個問題採取折中的處理方法。
一般說來,毛主席的古典文學的修養,對我國歷史的瞭解,得到了普遍的承認和尊敬。所以他老人家說「以第四回為綱」,就有一定的份量了。但是問題在於,這種說法似乎沒有得到確認。其實就是得到確認,例如黨章上確定接班人,也未必就很可靠。但是這個提法之所以很有吸引力,涉及到如何評價作品的問題。
這樣我們還是回到老地方。該書究竟是一部或許寫得很有創造性的「人情小說」呢,還是本文一直強調指出的那樣,是一部以政治歷史為主題的小說。如果認為作品是「人情小說」,自然就要以第五回為「綱」了。而第四回的描寫只是個過渡、插曲。其影響到後面很快消失。如果認為作品是一部政治歷史小說,第五回就只是「太虛幻境」,是現實生活的假象。
所以即使不能遽然得出第四回為綱的結論,我認為,仔細看一下第四回對於理解《紅樓夢》的政治寓意也是有意義的。
毛主席曾經主張教育改革。他認為大學的歷史系和中文系中,居於主導地位的不是唯物主義,而是唯心主義。這個說法用在我國的歷史科學方面的確並非誇張。實際情況就是這樣。我國歷史科學長期抄襲國外的僵化公式,硬是把中國獨特的歷史模式裝在國外引進的公式內。這種情況的確導致歷史科學長期不能正視我國的歷史事實。自然得到的科學結論也就非常有限了。尤其嚴重的是,按照這種自稱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唯心主義,我國漫長的歷史最後被歸結為以下幾個公式:
* 以階級鬥爭為綱。
* 農民起義。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這當然不能說是歷史思維的榮譽。
其實只要稍微用心,就可以看到,中國歷史在秦以後就已經走上了獨特的發展道路。這個民族的統治階級認為,通過道德的自我約束以及君主的絕對權力可以建立一個持久穩固的封建農業大國。
所以從一開始這種思維方式就遭到了否定,埋下其否定,確認,再否定的惡性循環的禍根:道德的要求往往和君主的要求是相反的。君權本身就是個體的絕對否定。古人常謂「忠孝不能兩全」。儒家學者在想像中調和二者的矛盾。然而顯然這是徒勞的。要麼是君權等於虛設,要麼是道德等於廢話。每一個封建王朝在其壽命的晚期,這個矛盾都會突出地表現出來。而且表現為制度不可克服的矛盾。於是王朝解體了。另外一個新生的勢力,在另外一個意義上重新塑造一個道德神話,一個王朝由此樹立。但是輪迴並沒有終止。前一個王朝的命運,君權與道德的矛盾會在一個新的層次上表現出來。於是這個王朝也面臨滅亡的命運。
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說,這就是《紅樓夢》所揭示的一般邏輯。所以說不能認為《紅樓夢》在宣傳歷史虛無主義。《紅樓夢》只是忠實地證明,這段歷史本身是虛無的,是段自欺欺人的歷史。
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當然和我國歷史的物質條件分不開。
1.我國是個農業國家,這就意味著這樣的國家不是一個經常需要征戰的國家。君權由此受到限制。
2.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低下,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
3.獨特的地理位置,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長期封閉,從而樂於自我封閉的事實。
這就說明,這不是一個進取的民族,而是一個安於現狀的民族。另一方面,政治管理本身的情況,也必然為儒家學說的大行其道創造了必要條件。
1.儒家學說為殘暴的君主專制披上溫情的家庭外衣。從而使專制統治合法化。
2.適合分散的農業人口的需要。我們知道,儒家學說非常簡單,一共只有幾本書。雖然被士大夫吹噓得不得了,其實只要背下來就可以了。
3.王朝需要治理的面積大、人口多。儒家學說的簡單要求比較容易達到。
總之,有總比沒有好。儒家學說的氾濫只是說明我國文化的衰落。聊勝於無。
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都被眼前的既得利益牢牢抓住,歷史趨於停滯。而這只能是發夢的溫床。
從文化的角度看,很難發現儒家「正統」學說對於我國文化起到什麼積極的促進作用。[67]相反,在文學作品中,一般被認為價值高的,往往與儒家學說無關,關係不大,或者是或多或少反對這種學說。《紅樓夢》就是反對儒家學說體系集大成的作品。
歷史地看,儒學氾濫的時候,正是文化以及整個民族走下坡路的時候。韓非曾經說過,按照孔氏的言論,國家注定要衰落。我不是特別熟悉韓非的學說,所以不知道韓非根據什麼得出這個結論。但是顯然,儒學提倡脫離現實的主張。或者說,按照儒學的觀點,國家將脫離現實。一個脫離現實的民族只能說是一個發夢的民族。另外,在明朝中後期,有的學者進一步提出,即使是發夢,儒學所主張的也是卑鄙齷齪的東西,儘管他們用冠冕堂皇的言詞把所有這些不道德的行為裝點起來。
但是這些啟蒙學者,沒有意識到,他們如果僅是從「道德」這個角度非難儒學,那麼他們並沒有覺醒。只不過他們主張用一個較好的「夢」代替被他們指責的儒學的夢。
所以這些啟蒙學者同樣是《紅樓夢》否定的對象。[68]儘管曹雪芹對他們的否定幾乎採取了一個悲劇的形式。然而是夢終於難免覺醒。因此我們在作品中看到兩代人之間的不協調。代表傳統勢力的長輩以及代表啟蒙意識的年輕一代。以往的紅學對作品的認識從來沒有達到這個層次。我們看到,作者給予所有這些人物的命運毫無例外地都是滅亡。這就是作品之所以達到古典文學登峰造極的根本原因。
歷史地說,明朝後期出現的啟蒙運動很難動搖傳統勢力的基礎。而且不可靠的因素太多,例如外族的入侵,就徹底導致這一運動結束。《紅樓夢》以它的方式證明啟蒙運動不可避免趨於失敗的歷史過程。
對中國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其實就是對道德學說發展的研究。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一個道德體系取代另一個道德體系,這並非完全出於偶然,其中自然有其內在的原因。揭示這個原因,分析不同道德體系意識形態的產生,建立,發展,衰落以及滅亡,這才是中國歷史科學所需要完成的工作。[69]
對於清朝來說,一方面需要遏制明末的啟蒙運動,另一方面,需要克服民族矛盾,確立異族統治。
前一個問題似乎不難。清朝統治者通過羅織「文字獄」,很容易把啟蒙運動當作異端來對待。這就是說,滿清把封建社會內部的階級矛盾轉化為民族矛盾。
而這個方便朱明王朝就不具備。從一開始,朱元璋就為上層建築的合法化而戰。朱元璋規定了一個「八股文」的範圍。按照字面意義來說,八股文的確是宣揚君權至上這些東西。我認為,朱元璋就這樣上了儒學的當。按照儒家學說,禮才是最高的。君主只不過在整個「禮制」中佔據一個首要的位置而已。各種各樣的事情,臣僚都有「冒死上諫」的無上榮譽。一個信奉儒學的朝廷只能是一個吵吵鬧鬧的朝廷。
唯心主義學說的實踐只能是這個樣子。只有唯物主義才把確定什麼是對錯當作是一件嚴肅的事情加以研究。對於唯心主義就沒有這個必要。只要聖人說了就行了。每一個人都引用聖人的言論,進而得到截然相反的結論。
顯然,一個神經正常的皇帝寧可養青蛙,也不願意供養這麼一幫廢物。據說明朝有好幾位皇帝長期不理朝政。也有好幾位皇帝躲在後宮整天鬼混。還有好幾個皇帝,不慎因縱慾過度而「崩」。的確,對於這些可憐人來說,寧可死在嬪妃之中,也遠勝吵死於這個儒學的蛤蟆坑之中。這其實也就是賈寶玉的哲學。這樣至少就可以得到賈寶玉人生哲學的一般出處。認為賈寶玉這樣的人完全是作者杜撰,顯然不符合歷史。
那麼清朝又如何呢?可以說,清朝皇帝在各方面都比明朝皇帝進步。就荒淫無恥來說,清朝皇帝一點不比前輩遜色。就花樣翻新來說,則是更上一層樓。
警幻一語中的,明朝皇帝只是皮膚的「濫淫」,而清朝皇帝少數的則達到「意淫」的境界。所謂「意淫」並非不淫。只是在「淫」之上增加了宗教色彩。明朝皇帝也信道教,但只不過是為了吃藥。而清朝皇帝,特別是順治、乾隆,對喇嘛教已經達到了入迷的程度。[70]所以說,住在大觀園裡的妙玉的確很危險。[71]
一般地說,每當一個朝代到了晚期的時候,總是會發生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不過好在我國歷史雖然很長,但是像朝代更替這樣的事情也不是很多。明朝末期接二連三地發生了很多古怪的事情。
* 宮廷政變。
* 皇帝對以魏忠賢為首的宦官的清洗。
* 皇帝與大臣的矛盾。
* 皇帝與武將的矛盾。
* 中央集權與地方豪強的矛盾。
* 整個統治階級與農民的矛盾。
* 民族矛盾。
* 思想文化危機。
可以說,凡是想得到的問題,在明朝末期都出現了。這恐怕不是朱元璋能夠預料得到的。如果要研究封建統治的危機,用這個時期作為典型顯然是再恰當不過了。
讓我們從頭開始。
首先是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為什麼農民偏偏在這個時候特別不安分呢?難道李自成也受了啟蒙運動的影響嗎?這顯然是荒謬的。農民起義的原因是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大量農民破產。再加上當時水旱不均,農民像蒼蠅一樣餓死。在這個時候,人們就會充分認識到儒學的荒謬了。看來還是法家的「倉稟足,知禮儀」比較正確。
但是明朝的統治者已經完全被儒學欺騙了。這些廢物甚至直到最後,還按照儒家的標準得出結論,認為自己實在不是亡國的君臣。沒有什麼比這更具有諷刺意味的了。
說實話,明政府不能集中精力對付李自成。當時朝廷的很大的一部分軍事力量用來對付努爾哈赤。
另一方面,李自成能夠進入北京,這也與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密不可分。例如我們看到,當吳三桂引兵進關之後,對付李自成的烏合之眾,當真是如秋風掃落葉一般。雙方在各方面都不成比例。不論是經濟實力,軍官的素質都是這樣。李自成的成功的確與當時所有人一起反對崇禎皇帝直接相關。
我們已經知道當時社會上普遍要求進行改革,限制皇權,擴大私有權力的呼聲越來越高。而對這些進步勢力的代表力量,明王朝採取堅決鎮壓的措施。明朝從一開始就建立在暴力壓服的基礎之上。
雖然說每個國家都具有暴力壓迫的事實。但是顯然國家不能同時鎮壓所有的勢力。國家必須依靠一個集團,對付另一個集團。這也就是國家的階級屬性。但是明王朝從一開始就認為,國家是朱姓的私有財產。這種根本錯誤的觀念導致朱元璋從一開始就不相信任何人。後來的皇帝開始依靠由皇帝一手控制的特務機關。而這樣的特務機關,由皇帝的衛隊和太監把持。
太監在明朝獲得了最高的地位。太監頭子可以隨意捕殺大臣。太監甚至在全國各地建立宗祠,自比孔孟。這當然引起儒生的極大反感。古人歷來相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太監往往無後。如果太監真的成為「聖人」,整個社會倫理觀念就要變了。
可以看到,個人道德在明朝與君權發生了最尖銳的對抗。而太監則是對抗的導火索。
繼所有這些亂七八糟的人和事之後,主角,崇禎皇帝登場了。這個傢伙從一開始就是明王朝的終結者。當時的明王朝已經和所有人都陷入尖銳的對立之中,唯一可以依靠的力量就是太監的特務機關。但是崇禎又清洗了魏忠賢。皇帝如果以為這樣就可以重新獲得國人的支持,就大錯特錯了。
明朝從一開始就沒有樹立太多的恩義。朱元璋一直以殺戮來鞏固他的集權統治。雖然清洗魏忠賢這些特務可以平國人於一時,但是從長期來看,明朝不可能滿足當時社會的普遍要求。這就是說,根本的矛盾沒有解決。當矛盾再次爆發之時,又不具備可靠的鎮壓工具,國家就處於莫大的危險之中。
信奉儒學的大臣歷來比比皆是,多如牛毛。這些貨色永遠不可能起到什麼實際的作用。[72]朱元璋從來也沒有給與這些臣屬太大的權力。而且這些只知道仁義道德的官僚也不能為王朝提供太多的幫助。例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的確成就了一番好名聲。但是這樣的人物正是賈寶玉最瞧不起的一類。還有,當元軍逼迫過緊之時,有個大臣背著小皇帝跳海。總之,騷烘烘的很令人噁心。
當然,所有這些人都不是曹雪芹推崇的。前面已經說了,曹雪芹是個法家。但是我們還是要看到作品的反面春秋。因為當時清朝還是尊孔。賈寶玉這個態度就非常令那些投降的儒者為難。這等於是指責這些傢伙恬不知恥,沒有跟隨他們的皇帝和王朝一同滅亡,而是極為難能可貴地活了下來。一直在謀求好名聲的清王朝也自然不會不感到這一點。
這就再次暴露出這些滿口仁義道德的傢伙的男盜女娼的本質。
我們已經知道,曹雪芹的祖先也是投降滿清的一員。與吳三桂其實差不多。這些人已經看到明朝氣數已盡,決定換換手氣,投向滿清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
這裡我們再次看到儒學帶給國家的災難。無論如何,較高的社會地位的總數總是有一定限制的。就像大觀園裡吃螃蟹一樣,儘管賈母、林黛玉這樣的生怕吃多了不利於消化,但是還有很多人連嘗都嘗不到。崇禎在清洗魏忠賢之後,自然要依靠那些只會胡說八道的大臣。這些大臣在崇禎面前當真是慷慨激昂。但是就是一不會打仗,二不會治理國家,三滿清一來立刻投降,混一個可以繼續這樣胡說八道的地位。
既然較高的社會地位已經被這樣的不可救藥的傢伙所佔據,那麼像例如吳三桂這樣比較有作為的將領,如果想繼續升一步,就只好投降異族了。[73]
現在全國一致同意,與其繼續讓朱明繼續鬼混下去,不如讓滿清來碰碰運氣。我們看到,大明江山幾乎是送給滿清的。以至清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不能接受這個現實。他們在進關之前就做好準備,隨時可能退出來。所以他們進關之後,以搶劫為主要任務。這些韃靼人的確搶了很多的財物和女人,並把這些東西運到關外。[74]
首先是那些負責抵抗清兵的隊伍紛紛倒戈。即使別的人都還猶豫,只要吳三桂下定決心就足夠了。似乎滿清入關之後沒有受到什麼真正的抵抗。這些韃靼即使再愚蠢,肯定也感到這次入關的氣味不正。他們即使盡了全力,也只是在山海關一帶和明軍的一部分打了個旗鼓相當。可是等到他們入關之後卻發現,在全國的範圍內幾乎沒有遇到有效的抵抗。這的確是個怪事。後來這些韃靼人在江南一帶終於忍不住了。他們在那個地方很殺了一陣。以此告訴大家,我們不是請來的客人,招之即來,揮之即去。我們是征服者,是統治者等等。
只要拿清朝的征服和蒙古的征服進行一下對比就可以看到二者的確有些不同。後者才是真正憑借武力獲得成功。而滿清從一開始就陷入漢民族社會的汪洋大海之中。
如何從「客人」變為名副其實的「主人」就成為滿清王朝建國之後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這樣就大致可以確定薛寶釵,薛家在書中的地位了。
在那個亂哄哄的時代,舞台上面活躍著大概四種不同的力量。首先是以天下為一己之私的皇帝;其次是處於另一個極端,要麼是餓死,要麼是起義的農民;第三是夾在二者之間的地主、士大夫階級;最後還有關外虎視眈眈的滿洲韃子。
毛主席歷來主張農民起義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要力量。在明朝末年,情況也是這樣。往往農民起義不能直接獲得成功,但是它極大地打擊了以皇帝為代表的中央集權。在與起義軍的鬥爭中,中央政權不得不擴大地方地主豪強的力量。這就為接著的軍閥割據創造必然的條件。
從歷史上看,漢朝、唐朝、元朝、明朝和清朝是最典型的例子。所以說明朝末年的地主階級沒有盡全力扶助明朝,可能也是想走軍閥割據的老路子。但是他們沒有考慮,或者說是低估了滿族人的存在。恐怕他們打算與滿族人和平相處,而不是如皇帝那樣試圖兼併他們。
從理論上看,當時的啟蒙運動雖然相當激烈地抨擊了明王朝的罪惡,但是在明王朝之後,究竟建立一個什麼樣的政權就沒有說得很明確。有的學者提出「聖王」統治。但是這個「聖王」的確在實踐中很難做到。每一個朝代開始的時候,皇帝都是比較有作為的,也知道節制皇權,發展經濟。問題在於後來的子孫並不能繼承這些好品質。所以「聖王」的提法一點也沒有在理論上把實踐推進一步。
正當這些人在理論上一籌不展之際,社會革命已經突破了這些啟蒙學者的視野。李自成沒有讀過書,但是這絲毫不影響他在戰場上取得勝利。在李自成進京之前,中間階級甚至看好這個人。李自成畢竟還是有人民基礎。而崇禎有道統上的根據。可以說,在政治上,中間階級很貧乏。一方面,他們自己就是地主、商人,缺乏人民群眾的擁護。從道統上說,又都是皇帝的子民。雖然啟蒙學者試圖批判儒學以削弱皇帝在理論上的權威,但是這個啟蒙運動本身就很微弱,僅僅是非議而已。沒有拿出正面的東西與朝廷相對抗。毛主席說,書生造反,三百年不行。恐怕就是指明朝中後期的情況。[75]
但是事情在李自成進京之後發生了變化。可以說,李自成流寇的習慣沒有改。在北京城內燒殺搶掠,這就使問題不一樣了。
首先,中間階級不能容忍這種行為。如果是這樣的話,還不如讓崇禎來做皇帝。雖然崇禎限制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基本上保證了中間階級的既得利益。
其次,中間階級的主要問題,崇禎已經被李自成打倒。對於這些人來說,李自成的使命已經完成。下面的事情就是如何建立一個沒有崇禎的新秩序。
第三,他們的行動還必須趕快。否則李自成站穩腳跟,事情就不一樣了。
總之,中間階級的主要問題還是土地。只要大的土地兼併不能得到有效控制,中小農民的大量破產,以至於起義的事情就不能得到有效控制。在歷史上,例如魏朝皇帝就與士伐階級在這個發生矛盾,從而給司馬氏造成機會。
同樣,在明朝末年,中間階級再次與中央集權發生矛盾。至於具體的矛盾是什麼,這裡沒有準確的調查。不過很顯然的事情是,中間階級出於自己利益的需要,再次選擇背叛的道路。
至於雙方誰更代表進步的生產關係,在嚴謹的調查之前,不好說太多。根據我的印象,目前普遍的觀點是,在明朝中後期,產生資產階級經濟萌芽。按照這種一般性的意見,似乎是明朝皇帝更多地出於反動的地位。但是結合魏晉時期的例子,還是不能得到武斷的觀點。無論如何,在我國歷史上,大土地所有總是代表相對落後的生產關係。即使在現在,小農經濟仍然屬於進步的生產力。
另外,從民族感情上說,中間階級為了推翻朱明王朝,鎮壓農民起義,不惜與異族劊子手狼狽為奸。即使從這一方面講,這些人也不配得到更好的下場。
這些中間階級的代表似乎很天真,他們自以為是向滿清借兵,最著名的是吳三桂開關放清兵進關。對於他們來說,好像天下永遠就是他們的天下。而滿清所起的作用也和李自成差不多。但是問題顯然是,歷史的發展只是由所有力量的總合所決定。當中間階級還在自己的範圍之內時,他們還可以控制局勢。但是當局勢的發展超出他們的範圍之後,他們就無可奈何了。雖然在一開始,他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例如吳三桂還在雲南起兵。但是這些人的確發現滿清已經背叛了那個「金玉良緣」之後,他們又能採取一些什麼措施呢?根本無能為力。
一方面李自成的余痛還在,另一方面,滿清很快就在全國範圍內接管了國家政權。最後,恐怕是最重要的,清朝的統治階級根本不信任他們這些漢人。軍政大權直接由八旗貴族控制。這就是說,滿清沒有搞什麼特務恐怖;清朝搞的是整個國家的恐怖。啟蒙學者對於看重道統的明朝,還能說幾句。但是清朝一直沒有把道統放在眼裡。滿清貴族說,大清的江山是打下來的。
但是清統治者並沒有因此而放鬆文化上面的專政。那些喜歡非議朝政的儒家學者,明朝一直拿他們沒有辦法。但是清朝一來就把這些學者處理了。據說秦始皇焚書坑儒,一共殺了幾百個儒生,就一直沸沸揚揚地罵了幾千年。相反,滿清大興文字獄,也不知道殺了多少人,其惡名反而不如秦始皇重,這豈非怪哉。
通過文化專政,滿清的確極大地鞏固了它的統治。這個措施,即文化專政,在秦始皇那裡不過是出於一時的怒氣。而滿清則因吸取明朝的教訓,把這個措施提高到戰略的高度,這的確開了一個先河。
總之,清統治者接口「排滿」,把那些具有啟蒙思想以及敢於表達啟蒙思想的學者都殺了。這就是其統治鞏固的根本原因之一。
前面已經說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曹雪芹撰寫《紅樓夢》,卻沒有受到當時統治階級的注意和干預是不可思議的。
換句話說,如果明朝也像清朝這樣,通過國家機關殺光這些啟蒙學者,其統治是否會延長呢?
我認為,不能得到這個結論。因為明朝畢竟和清朝的統治原則存在著巨大區別。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後,就試圖把他的統治按照血統永遠流傳下去。但是他深知,不能把這個希望寄托在武力之上。毛主席高度評價朱元璋的軍事才能。朱元璋必然想到,他的子孫肯定不會像他一樣流落江湖,在實際鬥爭中成長起來。換句話說,朱元璋已經知道他的子孫必然與前面歷朝歷代的皇子皇孫一樣,不多不少,也都是廢物。其實就是秦始皇又何嘗沒有這個打算?秦始皇收天下之兵,築七十二銅人。
從地主階級角度講,這個「道統」的確有說服力。從明末軟弱無力的啟蒙運動就可以看到這一點。但是對於生活在這個思想體系之外的集團來說,如農民和異族,這個道統就一點作用也沒有。所以說儒學這一套唯心主義的東西「防君子不防小人」。但是進一步說,它「防君子」又何嘗完全成功。我們不是已經看到啟蒙運動是如何費盡心機地破壞道統的神話嗎?我們不是看到被儒家學說所苦的中間階層是如何給朱明王朝暗中搗鬼,甚至任由李自成毀滅這個道統的嗎?我們不是已經看到這個被道統所困擾的階層在關鍵時刻甚至不惜與異族為伍也要徹底粉碎這個他們曾經願意效忠的王朝的嗎?
看來法家理論又一次佔了上風。當階級利益與傳統的道德約束產生矛盾的時候,最後究竟是哪一個取得勝利。[76]
繼朱明王朝成為儒家理學的犧牲品之後,中間階級成為啟蒙學說的犧牲品。只有正確地認識到這個歷史事實,才能理解作品中「白茫茫一片真乾淨」的真實意義。
當前紅學的最大缺陷之一就在於雖然它看到曹雪芹與啟蒙的血緣關係,卻沒有進一步看到作品對這個必然夭折的理論運動的否定。這就是說,紅學居然把《紅樓夢》放在從一開始就先天不足[77]的啟蒙運動的水平之下,這不能不說是當代紅學的巨大誤解之一。
在吸取了明朝失敗的教訓之後,滿清認為,「講道理」並非總是管用的。他們決定以武力捍衛自己的權力。而武力的基礎就是八旗。換句話說,滿清的統治其實就是建立在八旗的團結,一致對外之上。
這樣我們大概可以說所謂「護官符」的重要意義了。原來滿清也有這個「護官符」。這個「護官符」就是八旗制度。
我要說,縱看中國歷史,這樣建立在確定的貴族聯合之上的統治方式的確是罕見的。以往的封建統治形式,都是以單一血緣繼承為根本標誌。如明朝,就嘉靖皇帝的父母親是否得享太廟曾經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但是在滿清就不存在這個方面的問題。韃靼人在入關之前,還處在原始共產主義的部落狀態。似乎要想很明白地分清父系方面的繼承關係或者並不是個輕鬆的工作。例如在皇太極逝世之後,順治的母親為了保證順治的繼承,嫁給多爾袞。這件事情顯然給順治造成巨大精神打擊。這可以從他謀害兄弟,霸佔董小宛這件事看出來。
在八旗貴族內部,可以說實行的是民主制度。似乎只要是愛新覺羅氏,都有資格繼承大統。這個方面的研究,還是讓清史學者給一個結論吧。這裡只是想說,滿清的統治基礎,即非唯物主義的生產力原則,又非唯心主義的道統原則。而是獨一無二的小集團的原則。這個集團雖然從絕對上說並不小,乃是整個八旗子弟。但是相對來說,滿族始終只是少數民族。
如果說第四回透露了什麼重要的東西,這就是「護官符」。通過這個「護官符」,可以看到滿清獨特的統治原則。如果說八旗子弟已經看到了這一點,而紅學學者依然感到莫名其妙,這個「護官符」又說明了什麼不一樣的東西呢?
即使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到,所謂「四大家族」實際是指的什麼了。如果作品的目的就在於證明四大家族的沒落,那麼這樣的作品對於滿清又意味著是什麼呢?如果廣大讀者在所謂「人情小說」的掩蓋之下沒有看到這一點的話,那麼當代自以為是的紅學又如何能逃其誤導的責任呢?還是那句話,如果你的確認為作品以「談情」為主,那麼又有什麼其它的辦法呢?甚至在「搖曳生態」的前輩依然搖曳的時候,談請甚至成為唯一正確的事情。
Let』s rock.
[66] 《老子》
[67] 現代學者總是把法家的影響歸結為儒家的影響。
[68] 現代紅學注意到《紅樓夢》與啟蒙學者的內在聯繫,卻沒有看到《紅樓夢》對這些思想學說的批判立場。
[69] 雖然運動的實質是經濟基礎。但是本質還不等於直接等於形式。
[70] 據說乾隆是西藏一個活佛的入室弟子。
[71] 「好一似,無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須,王孫公子歎無緣。」
[72] 需要解釋一下。在宋、明朝,幾乎所有的知識分子、士大夫都聲稱自己是「儒者」。對這個問題應該這樣看。這些人的絕大多數的確如正文所說,基本是個廢物。但是也有極少數是披著羊皮的狼。這些人未必把儒家的經典當一回事。他們有非常明確的法家主張。但是為了與主流社會保持一致,他們也沒有自稱自己是什麼「法家」。例如曹雪芹就是這樣的人。
[73] 關於這一層意思,沒有比林黛玉說得更清楚的了。
「長揖雄談態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
屍居餘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74] 林黛玉形容這種場面是「攜蝗大嚼圖」。
[75] 通過考察歷史,似乎很難說除了明末之外還有哪個朝代的「書生」試圖造反。嚴格地說,清朝也不是。清末的知識分子,如康有為、梁啟超,都試圖走一條類似當時日本那樣的君主立憲制。而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孫中山,雖然可以說是半個書生,但是一方面,他已經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封建制度;另一方面,這個辛亥革命沒有完全獲得成功,這也是很顯然的事情。能夠說蔣介石完成了總理遺願嗎?雖然蔣介石自己是這麼說。那麼我們是不是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辛亥革命的完成呢?
[76] 「天變,道亦變」。
[77] 忽然我又想到一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