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紅樓要解其中味
清朝有詩句稱:開談不說紅樓夢,讀盡詩書是枉然。現代也有不少學者也認為,不瞭解《紅樓夢》,就等於幾乎不瞭解中國文化歷史和社會。
對於青年讀者來說初次閱讀《紅樓夢》,應該怎麼去欣賞這部偉大的小說呢?記者採訪了全國紅學會理事、貴州省紅學會秘書長、《紅樓》雜誌的編審梅玫。
梅玫:首先我們要瞭解《紅樓夢》寫了什麼。《紅樓夢》主要寫了兩件事情:一是賈府由盛而衰;是寶玉和黛玉的愛情悲劇。另一方面也許更重要。小說所寫不限於賈府的悲歡,經過提煉、集中和昇華,它的包容性更大得多。作者還常有意識地以小寓大、以家喻國,借題發揮,把發生在賈府中的故事的內涵擴大成為當時整個封建國家的縮影。
這部小說在社會上流傳的時候,只有八十回手抄本,並未完結。在曹雪芹去世20多年後,書商陳偉元收羅到八十回以後的一些殘稿,他邀請高鶚幫助整理,編成後四十回,並和前八十回一起,印刷出版。
在手抄本中,除了正文,還有一些脂硯齋做的批語,稱為脂批。
《紅樓夢》版本,也就因此分為兩大類:一是至多存八十回、大都帶有脂評的抄本,簡稱脂本;一是一百二十回、經程、高整理過的刻本,簡稱程高本或程本。與程本相比較,脂本的優點在於被後人改動處相對少些,較接近原作面貌。欠缺是只有八十回。程本的好處是全書有始有終。缺點是改動原作較大。
200多年來,《紅樓夢》擁有大量的讀者,甚至有人認為百讀不厭,它的藝術魅力究竟何在?
《紅樓夢》具體、細緻、生動、真實地展示了作者所處時代環境中的廣闊的生活場景,禮儀、習俗、愛情、友誼,種種喜怒哀樂,以至飲食穿著,生活起居等等瑣事細節,無不一一畢現,這也是以前小說從未有過的。史書、筆記可以記下某些歷史人物的命運、事件的始末,卻無法再現兩個半世紀前的生活畫面,《紅樓夢》的這一價值絕不應該低估。
《紅樓夢》一出來,傳統的寫人的手法都打破了,不再是好人都好,壞人都壞了。作者如實描寫,從無諱飾;因而每個人物形象都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賈寶玉、林黛玉、史湘雲、晴雯,都非十全十美;王熙鳳、賈璉、薛蟠、賈雨村,也並未寫成十足的壞蛋。
《紅樓夢》構思奇妙、精細而嚴密。情節的安排、人物的言行、故事的發展,都置於有機的整體結構中,沒有率意的、多餘的、游離的筆墨。小說的文字往往前後照應,彼此關合;人物的吟詠、制謎、行令,甚至說話也常埋有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