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影
我不會是紅學家,我只是喜好《紅樓夢》的讀者,我所寫的也僅是我對《紅樓夢》的閱讀體驗,以及我自身的生活感悟,僅此而已。——題記
《紅樓夢》確實是漢語文世界中最偉大的一部小說,過去無數人為之癡迷,現在和將來仍有無數人為之癡迷,不僅僅是為其中難解的味,更多的是為其中純真的情。曹雪芹把自己的生活體驗融入了那如訴如泣的文字中,文字間滲出的淒涼不是刻意做作,而是真情自然流露,如泣般的悲情;如詩般的淒清;如歌般的孤獨,被清風吹起「飛」滿了整個世界,哪怕是極奢華糜費之「榮國府歸省慶元宵」,透出的仍是離別的悲傷。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去字字「索隱」,句句「考證」,我們需要知道的就是曹雪芹有過的如夢幻般的人生便可,夢幻般的人生鑄就了橫亙千古的《紅樓夢》,我們該做的便是把一切煩俗拋去,在寧靜的雨夜或在晨露未消的清晨,靜靜地翻開這部血淚流成的小說,讓自己去大觀園中聽黛玉哭泣,這便是我要做的一切。或許我聽不見她的哭聲;或許我聽不清她的哭聲;或許我聽不懂她的哭聲,但我會用心去感受,用我自己真摯的心去感受,不僅僅是感受黛玉和寶玉,更多的是感受自己。清燈下,翻開這「悲金悼玉」的《紅樓夢》——
一、 從補天說起
天陷了。故事便也開始了,並且從一開始便注定了這將是一個悲劇的結局。
或許故事的開端注定在於災禍的興起,禍來了,原本平靜安定的一切便如石破湖面般被打破,秩序的混亂才可能產生英雄或奸雄,歷史的開端也是如此,動亂開始了一切。從天陷的那一刻起,便注定了一個故事的開始,天陷後必然會有補天者去把天補好,在天陷的故事中,人類的保護神及創造神——女媧擔負了這一使命,於是便煉就了五色石,可不幸的是偏偏多出了一塊煉就的五色石,女媧於是在不經意間製造了另一個故事:本該成為天的一部分的五色石留在了地上,是命運的不公,或者是偶然的緣分,它不屬於大地,可偏又身處俗世,才在天,身在地,悲劇便誕生了。本來是補天的五色石具有補天的能力,也難怪它可以用上「通靈寶玉」的美名,它不是一般的普通的石頭,而是補天的靈石,只是女媧的一個大意,讓它留在了地面,從天而至的悲哀,它只有「自怨自歎、悲號慚愧」。本來它已認命,那一聲聲長歎便是它已然認命的顯現,大荒山下的那片靜土是它的樂園,它既然不屬於天,可它還尚有自己歎息的空間,可又另一個偶然,讓它聽到了紅塵中的榮華富貴,它凡心大動降落人間,又一個新故事發生了,故事便就是這樣由一個個偶然建構的。
天——地——人,一級級的淪落,它成了他,通靈寶玉成了賈府的寶玉,上天的靈魂與才能借助賈寶玉的肉身存在於世俗的人世間,他的靈是神聖的,可卻身處俗世。一開始的錯誤到如今鑄就了一個更大的錯誤。賈寶玉與世俗格格不入,他特立獨行,他卓然不群,因為他有一顆通靈寶玉的靈魂。然而這賈寶玉畢竟不是通靈寶玉本身,他只是假的寶玉,他是通靈的同時,還是賈府的少爺,是庸碌無為的賈政之子,是富貴享樂的賈母之孫,他不得不去作通靈所不願做的一切俗事,會客、交友、讀書……,他孤獨的守望著,執著的抗爭著,可除他之外,僅一個黛玉是屬於他的世界,其餘的一切都是他之外的厭倦。它不屬於人間,它的降落人間只是它一時興起,兒童般的天真與好奇,使通靈寶玉有了一回人間「歷盡離合悲歡、炎涼世態」,最終他逃避了,又回到了它的無稽崖,如果再有一次選擇,我想它定不會再冒失地去人間,看那奢華後的沒落,繁榮後的腐朽,或許它割捨不下姐姐妹妹們,它想去拯救、保護那些美麗的少女,可它卻無能為力,因為一入紅塵,它便成了他,而他是被庇護者,它不會再去看少女們的眼淚,聽少女們的哭泣,它將永遠寂寞地守著它的靜土。
天上的侍者降落人間,自然他的目光是上天獨具的那種光明清澈,他是靈性的化身,他對待事物往往是率性而為,他把自己那通靈的心呈現在人們面前,毫不掩飾,也不遮蔽,他向人們敞現的便是本真的自我,他厭惡虛假,所以他永遠也不可能融入虛假的塵世,塵世中有一層厚厚的灰塵瀰漫著,塵埃中,人們總是讓別人看不清楚,自己或許都不能看清楚自己。聖潔的心靈不能真正進入世俗的世界,最終的結果是撒手而去,去追尋自己的淨土——大荒山下的無稽崖,這在世人眼裡是多麼的荒唐、無稽。通靈寶玉走完了夢魘般的世俗生活,它親歷了人世的一切,作為故事的見證者,它回到無稽崖便向人們講訴它所親歷的一切。
二、通靈寶玉——神瑛侍者——賈寶玉
在說完補天的寂寥後,我想必須對通靈寶玉——神瑛侍——賈寶玉三者的關係有個梳理,否則可能將導致整個閱讀的混亂。
文章開篇,曹雪芹便交代了三者的關係,通靈寶玉、神瑛侍者、賈寶玉三者之間決不是簡單的符號相聯,儘管三者融為了一個整體。通靈寶玉是賈寶玉出身便帶來的寶物,實際上也就是通靈寶玉給了賈寶玉靈魂及靈性,通靈寶玉的聖潔讓賈寶玉具有了一顆如水般透徹的心靈,他的率性而為、才氣、靈氣都是通靈寶玉所給予的。而神瑛侍者是賈寶玉的前生,賈寶玉的癡情、多情的性格便是神瑛侍者賦予的,從神瑛侍者用甘露灌溉絳珠草便可看出神瑛侍者是多情、有心之人,他善良的性格也傳給了賈寶玉,賈寶玉更是癡情、多情之極。在賈寶玉眼裡,一切都有了生命,他喜歡與魚鳥花木對話,他處處關愛大觀園裡的姐妹們,他實際上成了侍者的化身。侍何物?侍一切有情有性之物,而賈寶玉眼裡的少女們正是至情至性之物。在塵世,少女們是最脆弱的一個生命,儘管她們有才、有情、有性,可在男權社會裡,少女們無法擺脫被奴役、被支配的命運,善良的寶玉自然想給這些可憐的魂靈一點安慰,一絲保護,然而他的保護卻是那樣的無力,在度過一段結社賦詩、宴飲嬉戲,生命中最本真的性情盡情展現的生活之後,無情的俗世的喪鐘敲響,少女們一個個走向毀滅,賈寶玉自己也無法逃脫世俗的安排,他只能撒手而去,這是他最後的惟一的無賴的選擇。
通靈寶玉、神瑛侍者都是借助賈寶玉這具肉身完成了他們凡心偶熾、意欲下凡的願望,在所謂的昌明太平朝世,他們如願看到了人世間所有的榮華富貴,同樣他們也看到人世間所有的醜陋腐朽。通靈寶玉作為故事的記載者和見證人,把故事刻在了石身上,讓「閨閣昭傳」,通靈寶玉是個觀者又是個當事人,他清楚地看到了「樂極生悲、人非物換」,在經歷過這段生活之後,它便帶著這厚厚的人生經歷回到了自己的淨土,感受著幾世幾劫的寂寞和孤獨,已不忍再去聽有情之物的哭泣和哀歎。
三、木石前盟及金玉良緣
因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絳珠仙草「鬱結了一段纏綿不盡之意」,帶著「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淚還他」的報恩心思,絳珠仙子便隨神瑛侍者一起降落至人間。這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前世的盟約,一個是通靈的玉,一個是有情的木,前世的一切都將在今世交割,這木石前盟是上天的造作,但它並不屬於人間,塵世的世俗又如何容得下這本該屬於天上的純潔愛情,或許是這段情過於純淨,或許是這段情過於聖潔,注定了塵世不是這段情的生存之所,世俗的眼中只有金與玉的良緣。
林黛玉如纖纖細草般生活在大觀園,她孤芳自賞,她不同俗流,她與賈寶玉一樣融不入這個虛假造作的世俗,她冷眼旁觀著一切虛假、醜陋,並逃避著,她尖刻地對待一切,林黛玉的玲瓏剔透和敏銳細膩的驚人才華,洋溢出一首首淒美的詩作,她不屬於世俗世界,她本來就是世外仙姝寂寞林,除了對愛情的無望期的一無所有,任何裝模作樣的言談舉止都是多餘,真摯、高潔的心靈如一面鏡子,映出世人種種醜陋和可笑,塵世的渾濁又如何容得下這晶瑩的淚珠兒,自然或不自然的世俗便總是設法破壞這前段的盟約。木石前盟是黛玉生存的一切,她為這盟忍受著「風刀霜劍嚴相逼」,這前盟每晃動一下,便引起這敏感少女心靈的顫抖,眼淚便流下了,除了流淚,她做不了任何事,可世俗總設法打破這前盟,寶黛的心事也終將在塵世中虛化,而黛玉也只有一次次無助地流淚,去還前世的灌溉之惠。似曾相識,一見如故的心動讓「胡說」擊得粉碎,這前盟一開始便被否認,而後的「訴肺腑」又讓「頑話」擊破,儘管寶黛早已在前世定下盟約,心心相通,相互癡迷,可這又能怎樣,不過賈母的一句「胡說」、「頑話」便使之毀滅,正是因為世俗的否認,更讓黛玉看重寶玉對她的情,這情是一切的一切,是生命的全部,是生存的根本,不幸的黛玉也是幸福的,她得到了寶玉的全部真情,全部真心,這就是愛的宣言,寶玉給予其他少女的只是同情和關心,而沒有一絲愛的成分。黛玉在塵世中便守著寶玉給她的真情流著淚,她得到了寶玉的心,但世俗卻阻止她得到寶玉的人(當我寫下「人」字時,我心一驚,我覺得我褻瀆了這聖潔的愛情,但我找不到更好的字來替代「人」字),纖細的仙草,終抵不住世俗的打擊,淚盡了,生命也便終止了。
而在世俗眼中,金與玉的結合是最佳的良緣,且不說與寶玉相當的家世,金的品性在世俗看來也無可挑剔。寶釵是真正合乎道德的淑女,最重要便是她會遮蔽本性,讓本性經過道德的過濾才顯現,那她所表現出來的就是完全符合世俗的標準,所以寶釵能夠得到賈母和王夫人的肯定,這正是在於寶釵遮蔽的結果。更何況寶釵的美貌、才氣並不遜於黛玉,寶釵具備了成為賈府二少奶奶的一切條件。但她獨缺最重要的——寶玉的愛情,最終寶釵只得到一場無愛的婚姻,也是一個悲劇的結局。過於的世俗,過於的自制,終是自我的「意難平」,世俗又如何與聖潔相配,總將是一個悲劇。
四、神話的開端
在王國維看來,《紅樓夢》的卓異之處,在於「開卷即下男女之愛之神話的解釋」,借助古老的神話,從愛情這個「人人所有之問題,從人人未解決之大問題」,揭開了《紅樓夢》的序幕。
女媧補天的神話,創造了賈寶玉玉般透徹的心靈,或者說賈寶玉來自女媧的直接之愛;而還淚的神話讓整個故事蒙上了悲劇色彩,讓寶黛有了前世的緣分。在情節設計中,這些無疑是必不可少的,但在我看來,這絕非是情節的必需,更為重要的是為整個故事增添一份淒涼和哀歎,讓那本已不輕的悲涼,再增加一些亦或減輕一些。這是夢幻般的故事,上天已注定了其悲劇的結局,一層輕盈、浪漫的面紗蒙在這個故事之上,隱約的,透過面紗可見黛玉晶瑩的淚珠閃動,帶著不忍輕輕的掀開這層面紗,輕輕的走進這「悲金悼玉」的故事。我總以為閱讀愛情小說應該輕輕的,靜靜的,免得打擾書中人清麗的夢,閱讀悲劇的愛情就更應當如此,如果我們帶著躁動的心迅速跳過那一行行淒麗的文字,那書中本來的味便可能如風般從我們身邊飄過,我們應該靜靜的用心去體會一切。而《紅樓夢》浪漫的神話面紗正如過濾紙一樣,會把一切躁動不安濾在紅樓之外。(每當我翻開《紅樓夢》,讀完第一回,我便會靜下來,繼續讀下去。)
當然的,神話對情節具有很大的作用,沒有還淚的神話,便沒有太虛幻境,而《紅樓夢》的靈魂——「游幻境指迷十二釵」更沒有存在的可能,那之後的情節便無法展開,僧沒了、道沒了,玉也沒了,整部小說便失去了所有的鏈接。
五、真事隱去假語村言(假語存焉)
我不知道曹公隱去了何真事,我也不願知道曹公隱去了何真事,或許曹公什麼也沒隱去,假語村言不過是他寫作的幌子,是他不願太招搖?是他不願惹禍上身?是他……?這些對《紅樓夢》本身都失卻了意義,呈現在我眼前的是紅樓本身。
應該說,故事真正開始於姑蘇閶門,甄士隱出現。夢中,甄士隱見到了通靈寶玉下凡,而甄士隱與賈雨村交好,讓整個故事得以進一步延伸。甄士隱、賈雨村是書中引子式的人物,如大觀園進門迎面而來的翠障一般,更精彩的景致在這翠障之後,我想對甄賈二人的設置,亦可用「非胸中有大邱壑,焉想及此」來評價,正因為曹公心中有了大邱壑,他才敢如此設置這一屏障,而讀者也只有繞過這屏障才能看見園內的一切,這些僅是結構上的安排。我想更應從甄士隱、賈雨村本人來思考。
甄士隱因徹悟而出家的命運與全書的佛道空無思想緊密相聯。看破紅塵的《好了歌》注,便是甄士隱存在的理由,這是因為全書也終將歸於「好便是了,了便是好」。寫甄士隱更是為了寫英蓮,英蓮是書中命運最慘的少女,善良的她英蓮結局是「香魂返故鄉」,英蓮實際是作為大觀園世界的見證者存在著,她在大觀園中度過了生命中最美好的日子,她親見了大觀園的昌盛,又必然會親見大觀園的衰亡,當大觀園徹底消散時,英蓮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可憐的少女,可悲的少女。英蓮是大觀園的見證人,那賈雨村便是大觀園之外的賈府男人社會的見證,他目睹了賈府的繁華,也目睹了賈府衰敗的全過程。《紅樓夢》實際就由兩部分構成,一是大觀園的毀滅,這是全書敘述的重點;二是賈府,或者說四大家族的衰敗,英蓮作為大觀園的邊緣人見證了大觀園毀滅的全過程,賈雨村作為賈府邊緣人看到了賈府的衰亡。英蓮不是大觀園世界的主角,但她生活在大觀園世界之中,站在大觀園邊緣旁觀了一切,而她自己的命運也與大觀園緊密相聯。如果說通靈寶玉是故事的載體,那英蓮和賈雨村便是觀者、見證人。
另外,英蓮和賈雨村是典型人物的刻畫,賈雨村是士階層的代表人物,且是窮儒的典型,作為士者,他沒有田地,沒有權力,惟有知識,也即是他有「內聖」而無「外王」的知遇,所以他必須依附在統治者身上,完成他「內聖外王」的使命,也只有如此,士人才可能實現自己的意義,賈雨村走的便是士人唯一的路,通向成功的路。賈雨村先依附在甄士隱處(土地的代表),而後依附在賈府(權勢代表),因為沒有土地和權勢,士人只有出賣自己的知識,或廉價或高價,為生存,他們必須磨去銳氣,失去人格,喪失尊嚴,君王的「外王」涵蓋了士人的「外王」,而士人的「外王」說到底乃是為成就君王,君王的抱負就是士人的抱負,君王的人格就是士人的人格。
六、空無的悲劇
塵世間沒有無限,亦沒有永恆,世間的一切都是塵埃,終會消散,「樂極悲生,人非物換,究竟是到頭一夢,萬境歸空」,人生就彷彿一場夢,夢醒來,還是空無,哪怕夢再紅、再綠,終究是一場虛幻。
生存便注定了喪失自我,失卻本真,忙忙碌碌的最終結局終是「為他人做嫁衣裳」,這或許便是人生的悲劇。自我存在於世,不是一個孤立的個體,自我與他人共處一世,我為自己操透了心,實際卻是為他人的操持,我只要生存,我就無法可能成就自我,我處的世還不僅僅是與他人共處之世,還是塵埃瀰散的塵世,如果我想要維繫本真,唯一的方式便是走出塵世。寶玉便如此的維繫著本真,他選擇了出家的方式,出家是這維繫的唯一可能。(在我看來,死亡不是維繫著本真,而是徹徹底底的喪失本真,是失卻了一切,死亡是一種被逼無奈的逃脫。)賈寶玉有通靈寶玉的靈魂,這就更注定了他的悲劇性。賈寶玉在由寶玉變成賈寶玉的那一剎那,便開始了人的歷程,當我寫下「人」字時,我知道,我給予了寶玉一個規定,如果把寶玉納入存在之中考慮,那通靈寶玉便是世外的此在,而賈寶玉就是世內以共在方式存在的此在,任何的此在都有展示自我的衝動,賈寶玉亦不例外,可此在的展現不是在大荒山下的那片淨土,而是在「昌明隆盛之邦,詩禮簪纓之族」,那展現也就不得不大打折扣,展現首先必須要有廣闊無礙的空間,可現實給予此在的空間卻被禮和理充實,此在的空間只有些許禮與理之間狹小的縫隙,展現就成為了不可能。在此在面前只有兩條路,一是沉淪,一是艱難的維繫,最終走出。沉淪是一種常態,被大多數人選擇,在沉淪之中,可以生存下來,並且可以活得很好,沉淪的誘惑使無數此在陷入其中,被閒言、兩可、好奇所縛,沉淪之中,此在以「非我」的方式存在著,我想沉淪也是實現自我的方式,大可不必批判沉淪,沉淪與維繫一樣,都是此在的存在方式而已。要選擇走另一條路,僅僅只有勇氣和膽量遠遠不夠,勇氣和膽量帶來的只不過是一種嘗試,充其量是好奇的另類,實際上仍以「非我」的方式存在著,只是披著「世外」的外衣而已,另外,這種走出是自願的,而非被迫的,當然在一定意義上而言,被迫仍可以歸為自願之類,我指的是一種有所悟而看破紅塵,遁入世外,或許可以這樣假設,如果再有一次機會可以選擇,寧願存於世外享受紅塵,所以往往那些沒有經歷紅塵,可又身處世外之人,經受不住紅塵的誘惑,妙玉便是這樣的典型,她的出世是被迫的,不是妙玉棄絕塵世,而是塵世棄絕妙玉。而寶玉的出世是對塵世的徹底厭棄,他選擇的是實現自我,惜春的出世也是如此性質,柳湘蓮的出世是這兩者兼而有之。
如果說世內是有、是實,那世外就是空、是無,世外提供給自我的是一個開闊的空間,可以盡情的展現自我,空無的世外沒有絲毫世俗的羈絆。儘管世外提供給自我一個展現的空間,可世外是一片空白,沒有燈紅也沒有酒綠,像荒蕪的戈壁一般,選擇了空無,那也就選擇了寂寞與孤獨,可塵世中卻是紅紅綠綠的,五彩繽紛的,與荒涼相比,無疑有更大的誘惑,人們也就往往去選擇塵世的繁華,而真正的去選擇空無的,多半要先嘗試一番紅塵的滋味,有悟性的主體在嘗盡了塵世的虛華之後,才可能真正投入空無的懷抱,要從塵世的虛華之中脫身,對於常人來講是萬萬不能的,也只有那些悟性的主體才可能完成如此的昇華。而有悟性的主體悟的過程,便是一部徹徹底底的悲劇。我以為《紅樓夢》就是在描寫一個有悟性的主體——賈寶玉——悟的過程,實質也是曹公自己悟的過程,如果曹公沒有完成悟的過程,他絕不可能寫下那些如泣如訴的文字,一開篇,曹公便塑造了有悟性的主體——甄士隱,並且全書從一開始便奠定了基調「好便是了,了便是好」。真事隱去,假語村言,在曹公看來一切都是虛無,包括他寫下的文字。在悟之人看來,塵世至多不過一場夢幻,可在常人看來,塵世便是自我逍遙的場所,常人也就自甘沉淪,沉淪絕非墮落,只是存在的方式,所以我覺得選擇出世者是有悟性的,有靈性的常人,如此他們才可能逃遁沉淪的方式,賈寶玉就是至情至性的靈物。(我是沒有悟性的,我是常人中最最平常的一員,所以我只能看到悟,但絕不可能看到悟如何可能。)
《紅樓夢》開篇便是一僧一道的登場,佛道的世界是否就是所謂的空無世界呢?我想不盡然,真正的空無是「心無掛礙」,儘管佛道的教義就是空無,但並非進入佛道便是進入空無,實際上執著於佛道那也就是世內,只不過更換了一個世的形式,用一個空無的外觀替代了燈紅酒綠。只是佛與道為在者提供了一個相對靜止的處所,可以說所有的宗教的境界都可以為在者提供寧靜,只不過曹公生活在佛道的中國,也只描述佛道的精神。在書中可以看出曹公對佛道的信仰,輪迴、金丹等這些佛道藉以存在的外在形式,這些是本文所不能及的,我只關心出世的意義。在李向平先生的《智慧與慈悲》一書中,李先生指出,「出世更多的指精神的超撥,而非肉體的出離。世、無明的時空,尤指時間,時間的流轉即為轉世,由過去到現在,由現在到未來,從無到有,這即是世。世,轉變的過程,出世就是讓心超越那一切可變化、可好可壞、可善可惡的過程,心成為恆靜,而去面臨世俗。」說到底,也就是為此在提供一個展現本真自我的時空,出世可以有多種形式,並非一定要成為佛道,如果只是把佛道作為一種職業,作為謀生的手段,那還不如以常人的姿態生存,倒還為展現本真少了一層遮蔽。寶玉還是出世了,可能他以僧道的形式出世了,從世中出來,這無疑是飽含著無限的辛酸,他要保全他的魂靈不得不經歷這一番悲劇。所以,寶玉從大荒山一入世便注定了要出世,也注定這一悲劇的過程。
在賈寶玉的出世過程中,死亡起了決定性作用,或者說是死亡促成了賈寶玉完成了悟的過程。從最開始的秦可卿的死亡,再到秦鐘的死亡,到尤氏姐妹的死亡,晴雯的死亡、司棋的死亡,最後到黛玉的死亡。死亡貫穿了賈寶玉整個悟的過程,甚至可以說《紅樓夢》是一部描寫死亡的書,書中有太多太多的死亡瀰散,寶玉正是在經歷這些無數的死亡後真正悟了。「死亡是最本己的,無所關聯的,最極端的無法超過的可能性,」死亡絕非是他人的,當人們在經歷他人死亡時,實際也是在感受自己的死亡,死亡向來就是我屬的,且是自我無法超越的,存在必然的以死亡作為終結而完成自己。寶玉也就是在死亡之中逐漸的領悟到死亡的確定性和普遍性,而看破了紅塵。寶玉把死亡作為一切存在者的最終結局,包括人和物,一切有生命或沒生命的存在終將逃避不了死亡的一擊,所以他選擇了出世,出世並非是為了逃避死亡,而是正視死亡,先行到死,而這種正視與先行也正成就了寶玉自我本身的展現,正如海德格爾所言「先行到死,看清楚了喪失在常人之中的日常存在,不再沉陷於操勞和操持,而是立足於自己的生存,籌劃種種生存的可能性,面對由畏敞開的威脅而確知它自己,因負重而激起熱情,解脫了常人的幻想,而更加實際,再向死存在中獲得自由。」這種先行到死,正是擺脫常人的生存狀態,擺脫沉淪。
在《紅樓夢》無數次的死亡中,賈寶玉經歷了與他生命緊密相系的四次死亡(我看到的只四次,或許可以多些或少些),在這四次死亡中,寶玉一步步走向世外,即一步步開悟。寶玉第一次傾聽死亡之聲是《紅樓夢》中最隆重的一次死亡——可卿之死。「只覺心中似戳了一刀的不忍,哇的一聲直奔出一口血來」,然而,這使寶玉吐血的死亡並沒使寶玉悟得了什麼,因為賈珍們把這一死亡當作塵世的交往和顯擺,「浩浩蕩蕩」覆蓋了死亡的本來意義,導致王熙鳳的弄權和秦鐘的得趣,寶玉在這一死亡中也成了交際的工具,死亡在賈珍們人為的操持之下,反倒成了生存的繁華。寶玉真正有所悟是隨之而來的秦鍾之死(我把可卿之死與秦鍾之死看作一次死亡,因為我以為她姐弟二人在寶玉生命中扮演的是同一角色。)寶玉親歷了秦鐘的死亡,可以說這是寶玉生命中的第一次體會到聽到死亡的聲音。可寶玉「日日思慕感悼,然亦無可如何了」。可以說寶玉正是在這一次死亡中體會了死亡的意義,可寶玉仍沒有擺脫塵俗的成見,秦鍾對於寶玉而言只是有生命的玩具而已,隨時間的推移,秦氏姐弟的死亡陰影也就隨風飄散了。真正讓寶玉悲痛的是金釧之死,因為金釧的死是寶玉犯的錯,或者說寶玉在金釧之死中是當事人,他應該對之負責,所以他在聽聞金釧的死訊後,五內催傷「一心總為金釧感傷,恨不得此時也身亡命殞,跟了金釧兒去。」或許這次死亡給了寶玉心靈的顫動,在這一死亡中,寶玉看到了死亡的確定性與生命的無常。在晴雯之死中,寶玉徹底醒悟了,他看到了世的悲涼與無情,他在晴雯的祭文中寫下了「鉗潑奴之口,剖悍婦之心」的悲痛之句,這是對塵世的控訴,晴雯之死讓寶玉看破了紅塵。可以說,在這次死亡中,寶玉已經悟了,可他還是沒有跨出世的高高門檻,是因為塵世中尚有牽掛。黛玉死後,寶玉便撒手而去了,在黛玉死後,世對於寶玉來說毫無意義。早在金釧之死時,寶玉便看到了死亡的確定性,而在晴雯夭亡時,寶玉看到了世的無情,寶玉沒有世的牽掛,早就對世失去了留戀,他的出世也就是遲早的事了,黛玉的死亡讓寶玉最終邁出了世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