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紅小札:高鶚是不是陰謀家?
據紅學界的一些老人講,那是高鶚奉了乾隆爺的諭旨改篡了後面的四十回,並因此獲得一頂鑲著綠寶石的冠戴,還有一位有心人曾細細地算了算,前八十回大約有萬多字遭到高鶚的塗抹。這我到不曾留意,只是聽見人們又贈給他一個「謚號」,奴才!
奴才?在那個橫豎都拖著豬尾巴的年代,只要還拿著皇上老兒的工資,又有誰不是奴才呢?江寧織造曹家的祖先還不是從奴才一步步地做了來,待到這份「奴才」的傢俬從手指縫裡白白散去的時候,曹雪芹大可以改稱「平民」了罷,在半卷紅樓裡,也實在是有太多「奴才」式的悲哀。但曹雪芹的本意並不在於此,他實在是太愛那些水做的肌膚和冰雪一樣骨骼的人兒。榮格說:「文化的最後成果是人格。」這就是曹雪芹的偉大和不同尋常之處了。
留在那遙遠的古代,高鶚自然是奴才。而我們現在翻身獲得「平民」資格的人,終於憤怒出他的不是來。但大家都忘了,比起那些從紅學裡琢磨出「滿清十大酷刑」的人來,高鶚實是一個老實人。因為他遵循了曹雪芹的原意和佚稿,畢竟沒有盜來靈芝草讓林妹妹活過來,至於魯迅先生所說的「大故迭起,破敗死亡相繼」,他也是下足了十分的死力,而後四十回和前八十回在思想和藝術上,並不是象後人所說的那樣大相逕庭,仍有許多相通之處,整部書的悲劇也就合乎規律的完整終結,至於某些不盡人意的地方,那也是他的才識所局限的。如果他是一個陰謀家,心裡若還存在著別的什麼機巧,他大致可以不寫,或者勾出別人來寫,哪裡還會用重筆下的濃彩,凝重地寫出「黛玉之死」和「寶玉的出家」呢?我想高高在上的乾隆皇帝,也並不會因為他「改篡」這個結局,感到若許欣慰和滿意啊!何況乾隆皇帝日理萬機,晚上後宮裡還有那麼多妹妹等著接見,哪裡還顧得上看小說呢?
所以說,在中國,做老實人尤難。高鶚若是有機會認識一下眼前的紅學家,他是會吃虧的,會被唾沫淹死的。而程本之所以偉大不起來,似乎是少了或錯了一萬多字的嫌疑。即使是錯了一萬多字,難道紅樓夢就不是紅樓夢嗎?然而曹雪芹呢》也一樣地會恐慌,即使是呈給後人一塊完璧,也未必不會被這些好事者從雞蛋裡挑出骨頭來。所以他只留下半部,這或許就是他的聰明之處了。
而真正的比如說從脂批裡時不時蹦出來的佚稿呢?其實就是在脂批裡這些愛大發感慨的讀者群中慢慢丟失了。然而這些脂批的作者,有沒有「善畫美人」的程日興,「工細樓台極好」的詹子亮,那我就不知道了。
[芹圃畫石回帖]
告訴無知的人兩點:
一 現在公認的是,高鶚倒不是那個續惡札的人,不過後四十回的垃圾文字也有他修改的成分,前八十回也有他亂改的筆墨,即然暫時沒找到原主,把帳算他身上,也不算很冤他。
二 程高本的紅樓前八十回篡改的不是一萬多字。
應當說,程甲本前八十回與脂評本(主要指甲戌 庚辰 已卯 三真本)的異文有一萬多字。程乙本對程甲本的改動(前八十回)有一萬六千多字。
合起來是三萬字以上。這兒涉及的東西可太多了,人物,情節,結構,主題,沒有一處沒被糟蹋到的。
把程印本與脂評本看作 兩本完全無關的書,其實也沒什麼不可以的。
另外: 樓豬 讀的大概也是通行本,也是前八十回經過紅學家們的心血考校出來的較好的版本,而不是經過程高改了惡濫文字。
那真叫得了便宜還賣乖。
再加一句: 書讀得少不是你的錯。到處賣弄你的無知就是你的錯了。
哲人說,任何 深刻的東西經過膚淺無知的頭腦,就會真正變成膚淺的東西,信哉斯言。
拜託,下次別再拿瓊瑤式的文字來談紅了,我為你感到羞恥,也為曹雪芹的石頭記一哭。
魯迅先生如果在世,對樓主一流的人把他搬出來,鼻子上抹上點白粉,作為鎮山之寶,大概會很不滿意。引魯迅也罷,引其它名家也罷,要引全文,引他的主要論點,而不能如樓主一樣,斷章取義,厚誣前賢。
魯迅先生確實說過「大故迭起,破敗死亡相繼」,與所謂「食盡鳥飛獨存白地」者頗符。
可惜,他真正的結論其實是:「然心志未灰,則與所謂暮年之人,貧病交攻,漸漸的露出那下世光景來(戚本第一回)者又絕異。」「殊不類茫茫白地,真成乾淨者矣。」
所謂「絕異」,所謂「殊不類」,都是一字千鈞,道出了高續後四十回與雪芹原文的真正區別。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裡引石頭記,一律引〈戚本〉,而不是當時通行的程甲本,更不是胡適極力捧的程乙本。為什麼? 因為這是他當時得而一見的唯一一個雪芹原本(特指沒有經過程高大規模篡改而言)。
別的紅學家 一點不知貴重它,魯迅第一個以它為當引之本。
魯迅談紅樓時,有兩點在二十年代是戛戛獨出的真知灼見:
一、 分別了雪芹原作與高鶚續書。
魯迅原版《中國小說史略》每章大標題下,列有簡明的「內容重點提示」(現今重排本不知道到何故擅加刪免了,甚不可解),在〈清代人情小說——紅樓夢〉此章,題下所列的是:紅樓夢——原名石頭記——初本及全本。可知對於石頭記一書,先生最注重的兩大要點是雪芹此書的本名與改名、初本(原本)與「全」本(即程高偽續120回本),而他指的改名即實指由於程高本改用了此名而大行於世。
二、極重雪芹原文,極重原書伏線。
先生於評議各種續書時,特別強調要看它是否「不背原書伏線」。伏線即小說特有的前文暗示與「預言」後文情事的獨特手法。
他並不滿足於高續的惡札,在史略中云:《石頭記》結局,雖早隱現於寶玉幻夢中,而八十回僅露「悲音」,殊難必其究竟。
所謂「必其究竟」,正是對於高續的否定,對於雪芹原著結局的探詢。
其實,魯迅先生還道出過,奴隸與奴才的分別。
在那個年代,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奴才,雖然套著枷鎖,心裡還有著反抗的意思,不平著抗爭著,縱使沒有掙脫,仍給枷鎖套著,那也只是暫時的奴隸,如曹雪芹,如洪升,如龔定庵,都是有著骨氣的暫時的奴隸。
至於高鶚,對於石頭記原書的胡刪亂改、點鐵成金,已經表明了他的本性, 他作奴才並不奇怪,時間到了二十一世紀,有的人還束縛在奴才的文字裡不能自撥,反而要說惡濫文字是「不同尋常」「不可取代」,那才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
勘誤:
至於高鶚,對於石頭記原書的胡刪亂改、點金成鐵,已經表明了他的本性, 他作奴才並不奇怪,時間到了二十一世紀,有的人還束縛在奴才的文字裡不能自撥,反而要說惡濫文字是「不同尋常」「不可取代」,那才是萬劫不復的奴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