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與南明小朝廷關係之考證(一)
筆者在《〈紅樓夢〉與南明小朝廷》、《寫妓女的〈紅樓夢〉與寫愛情的〈石頭記〉》等文章中,論斷《紅樓夢》的作品背景是「末世」的南明小朝廷,而不是清朝中期的乾隆朝「盛世」;《紅樓夢》作者是清初的著名文人洪升,而不是清朝中葉的曹雪芹。為了進一步說明筆者的論點,本文擬對《紅樓夢》書中反映的南明背景再作詳細的考證,以證明以往紅學對《紅樓夢》所作的「曹家店」的附會,均屬子虛烏有的「猜笨謎」。感興趣的讀者,不妨隨筆者的文字一遊,看一看以下考證是否足以推翻「胡家店」傳統紅學的穿鑿理論。
一、 《紅樓夢》歷史背景考證
《紅樓夢》書中交代,故事的時間地點均「湮沒無考」,作者又不肯「假借漢唐」,只好讓故事的時間地點濛濛籠籠,完全憑讀者自己去體會,你認為是什麼時代的故事都行。其實,這是絕對不可能的,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任何一部文學作品,都必然打著創作時期的深深印記,時代背景都不可能完全「湮沒無考」,《紅樓夢》也是如此。即使作者刻意隱藏作品的背景,但背景就像一幅畫的底色,怎樣隱藏也要或隱或現地透漏出來。下面,我們不妨根據書中的交代,嘗試一下對作品歷史背景的考證。
1、 關於「末世」
《紅樓夢》書中明確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是在一個「末世」。鳳姐是「凡鳥偏從末世來」,探春是「生於末世運偏消」,冷子興演說榮國府時,也明確說當時的賈府是處在末世環境。
這個所謂的末世究竟是家族的末世還是社會的末世呢?有人說是指寧榮二府百年望族的末世,這是不準確、不全面的。書中賈氏家族確實是末世光景,但書中所說的末世,卻決不僅僅指一個家族,而是指整個社會;或者說家族的末世與社會的末世是同時的處境,社會的沒落直接決定著家族的沒落。
在封建社會,所謂末世,實際上就是一個封建王朝的沒落時期,或者說,就是改朝換代的社會大動盪時期。證明這一點,最好的證據就是書中的《好了歌》與《好了歌解》,朋友們不妨再仔細品讀一遍:「金滿箱銀滿箱」的貴族,轉眼之間變成了「人皆謗」的乞丐;「訓有方」的公子哥兒,誰能想到落草為寇,居然做了「強梁」;「擇膏粱」的千斤小姐,誰承望「流落在煙花巷」;「正歎他人命不長,哪知自己歸來喪」;「昨日黃土壟頭埋白骨,今宵紅綃帳底臥鴛鴦」,等等,這些驟貴驟賤、暴富暴貧的場面,只有改朝換代時期才會集中出現,這種天翻地覆的景象,不正是典型的封建王朝滅亡史麼?
《紅樓夢曲子——好事終》中說的更為典型:「為官的,家業凋零;富貴的,金銀散盡;有恩的,死裡逃生;無情的,分明報應。欠命的,命已還;欠淚的,淚已盡。」改朝換代時期是社會算總帳的時期,這首《好事終》所描述的,就是一幅活生生的社會算總帳情景!「好一似食盡鳥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如果只是一個家族、或者一個地方的殘破,都不會被稱為「茫茫白地」,只有一個王朝徹底覆滅了,方才會出現食盡鳥飛、茫茫白地的「乾淨」局面
問題是,《紅樓夢》的末世背景,是指哪個末世?其實這根本是一個不成問題的問題。《紅樓夢》與秦漢唐宋諸朝代無關,有關係的,只有明清兩個時代。明清兩個朝代,只有兩個末世:一個是清朝的末世,一個是明朝的末世,非此即彼,二者必居其一。清朝末世就是宣統皇帝退位,中華民國建立時期。《紅樓夢》的誕生,比這個末世要早二百年,所以《紅樓夢》書中的末世不可能是指清朝末世。那麼,只有一種可能,《紅樓夢》作品的社會背景,是大明王朝的末世!
《紅樓夢》書中交代,這個社會末世,是處在一個「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時代。這又具體指什麼時代呢?大家知道,李自成進北京,大明王朝被推翻後,確實有一個「死而不僵」的時期,這就是「南明小朝廷」。這個小朝廷,還扛的是明朝正統旗號,前後經歷了福王政權、桂王政權、唐王政權和魯王政權,「三帝一監國」一共延續了二十年時間。《紅樓夢》書中所說的「二十年來辯是非」,辯的就是這段是非。南明小朝廷滅亡之後,江南知識分子中普遍熱中辯論這一段時間的是是非非,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孔尚任等大學問家,以此為題寫過好多政論或文學作品。
《紅樓夢》書中反覆交代:「好像有幾百年熬煎似的」,「千里搭涼棚——沒有不散的宴席」,其實也是說南明時期,人們早已預見到小朝廷短命的結果。最後「呼啦啦似大廈傾,昏慘慘似燈將盡」,正是南明小朝廷覆滅場景的真實寫照!
2、 關於「金陵」、「石頭城」和「老宅子」
當你知道了《紅樓夢》作品的「末世」背景,書中交代的「金陵」、「石頭城」地名,便十分清楚其正確含義了。朱元璋推翻元朝政權後,定都地點是在南京。南京古稱金陵,別名石頭城。朱元璋死後,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變」,奪取了侄兒朱允汶的政權,登上了皇帝寶座,是為明成祖。登基後把明朝的首都遷往北京,但仍保留了南京的「陪都」地位,保留了南京「六部」建制。後來南明小朝廷的建立,就是以南京「六部」為基礎建立的。
《紅樓夢》書中交代,冷子興從「石頭城」「老宅子」旁邊經過,看見的是仍然一派蔥鬱繁華的景象,其實這並非是交代一個官僚家族的「老宅子」景象,實際上是交代大明王朝的「老宅子」——南京故宮的景象!末世的福王政權就建立在這裡。當時的南明小朝廷,正所謂「英雄氣少,兒女情多」,大清軍隊與李自成殘軍兩支大兵壓境,依舊過著歌舞昇平的太平日子。《紅樓夢》書中交代的富貴人家在大廈將傾的危難時刻,依然晝夜不停地沉溺在燈紅酒綠之中,正是對這段歷史的真實刻畫!
《紅樓夢》書中特意交代「金陵」、「石頭城」,其實還有一個用意,就是交代「金陵十二釵」的背景。南京的秦淮河畔,從六朝以後,就一直是全國青樓楚館最集中、最發達的地方。明朝末年,包括南明時期,這裡湧現出「秦淮八艷」等一大批著名的高級妓女,如柳如是、陳圓圓、董小宛、李香君、卞玉京、顧橫波、寇白門、王微等。她們與「江南四公子」等文人政客,在秦淮河畔演出了一幕幕英雄美人的淒婉故事。這些妓女不僅貌美,而且多才,並且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懷,比起莫泊桑筆下的羊脂球來,要高尚得多。她們的故事,在明末清初,是文人筆下創作最多的題材。《紅樓夢》同《桃花扇》一樣,也應是以「秦淮八艷」的生活實際為基本素材創作的。其實,《紅樓夢》、《情僧錄》、《風月寶鑒》、《金陵十二釵》等書名,都非常清楚地表達了該書是記載金陵城「風月」故事的。何謂「風月」?說得雅一點,不過是青樓楚館這個風月場中發生的故事罷了,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3、 關於「國初」的「四王」「八公」
《紅樓夢》第十四回秦可卿大出殯場面描寫中,親來送殯的有「八公」,即鎮國公牛清,理國公柳彪,齊國公陳翼,治國公馬魁,修國公侯曉明,繕國公名字未表,加上寧榮二公,即「當日所稱的八公便是」。路祭的有「四王」,即東平王,南安王,西寧王,北靜王。並且交代,四王中「當日惟北靜王公高」。
紅學界關於「四王」、「八公」的考證,真難壞了諸多紅學大師。按照曹雪芹是《紅樓夢》的作者推論,這「四王」、「八公」必然是清朝的王公,可是在大清王朝建立之初,無論如何也找不到什麼「四王」、「八公」,只好葫蘆提了事。但是,當你否定了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把考證目光由清朝轉向明朝時,「國初」的「四王」、「八公」便清晰地呈現在眼前。
明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個兒子,俱封為王,其中嫡生兒子被封為四大親王,就是秦王朱爽(有木旁),晉王朱桐,周王朱肅(有木旁)和燕王朱棣。燕王朱棣封地在今天的北京,所謂「北靜王」,指的應該是他的子孫;朱棣後來當上了皇帝,所以功勞在四王中當然最高。
所謂「國初八公」,指的是朱元璋平定天下之後,於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當時被封為「國公」的有魏國公徐達,鄂國公常遇春,韓國公李善長,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信國公湯和,共七個公爵。其中鄂國公常遇春已於洪武二年卒於軍中,當時封公的實為六人,加上寧榮二公,共八人,是為「八公」。
這麼說,「寧榮二公」難道真的有生活原型麼?是的!不過不是國初洪武三年封的公爵,而是明成祖朱棣奪取政權後封的公爵。寧國公王真是朱棣「靖難」起兵的大將,後死於戰陣,生前被封為金鄉侯,洪熙三年被追封為「寧國公」。榮國公張玉是追隨朱棣起兵的另一員大將,「靖難」之役中在東昌戰死,他的兒子張輔也因軍功被封為英國公。張玉和王真,都是戰功赫赫的猛將,是朱棣奪取天下的大功臣。《紅樓夢》中借用「寧榮二公」的名分,主要目的似乎就是為了交代明朝的特殊背景。
如果《紅樓夢》描寫的是南明末世的南京故事,那麼,「四王」與「八公」此時有可能齊集南京麼?是的。朱元璋封的「六公」,本來就是在南京封的,明成祖遷都北京後,他們也沒有隨同進北京。直到南明政權向清軍豫親王多鐸投降時,魏國公徐達的十二世孫徐延齡就是領銜投降的重臣之一。
所謂「四王」,其中燕王的直系子孫南明監國的福王,當時是從洛陽逃往南京的,秦王、晉王、周王的子孫,在他們的封地被李自成起義軍佔領之後,也紛紛逃來南京。南明時期的金陵,可謂冠蓋雲集,不止「四王」、「八公」。這麼多王公齊集南京,也是南明時期的特有現象,是《紅樓夢》作品歷史背景和社會背景的鐵證!
4、 關於「日月雙懸」
《紅樓夢》書中姐妹們行酒令時,那個英豪闊大、心直口快的史湘雲,居然順口說出了一句「日月雙懸照乾坤」;瀟湘妃子林黛玉,也順口說了一句「雙瞻御座引朝儀」。周汝昌大師見到這兩句奇怪的「酒令」後,忽發奇想,說什麼乾隆朝初期,曹家參與了弘皙發動的政變,當時朝廷出現了兩個「皇帝」,所以曹雪芹寫這句酒令,實際上是隱寫曹家二次被朝廷抄家的歷史。
且不說乾隆朝兩個「皇帝」並存、曹家參與宮廷政變等事情子虛烏有,於史無征,就是從字面上也說不過去!「日月雙懸」本身隱寫的就是一個「明」字,無論如何與清朝乾隆年間挨不上邊。所以,周老先生這次的學問確實是做走眼了,犯了「猜笨謎」的大忌。
其實,「日月雙懸」這個詞,在南明小朝廷時期,是江南士大夫階層常用的一句話!抗清志士陳子龍詩中曾說:「日月雙飛驅神駿,乾坤半壁待女媧」,抗清明將張煌言詩中說:「日月雙懸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抗清義士夏完淳詩中也曾說:「日月雙懸」就是「天南定鼎,浙右龍騰」。當時這些著名文人交口說「日月雙懸」,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當時文人說「日月雙懸」有兩重意思:一是代表故國情懷,表示不忘大明王朝,誓死捍衛大明江山;從字面上講,「日月雙懸」就是代表一個「明」字!二是代表對兩個並存的南明政權的承認,所謂「天南定鼎」,代表的是在福建登基的唐王政權;所謂「浙右龍騰」,代表的是在浙江紹興盤踞的魯王監國政權。南京的福王政權滅亡後,唐王、魯王二個政權都繼續扛著明朝的旗號,在東南一隅堅持抗清鬥爭,當時江南的士大夫階層,對這兩個殘存的南明政權,往往用「日月雙懸」來指代稱呼。
分析至此,「雙瞻御座引朝儀」便很好理解了。張煌言、陳子龍等抗清義士,當時為了顧全抗清大局,對同時存在的兩個南明政權都採取承認的態度,並且經常奔走於兩個朝廷之間,在兩個「御座」面前都曾經痛陳抗清復國大計。
由此看來,《紅樓夢》書中出現「日月雙懸照乾坤」、「雙瞻御座引朝儀」酒令,正是該書以南明時期為時代背景的鐵證!我們的紅學家們,研究《紅樓夢》往往先入為主,心目中先執定一個曹雪芹,然後帶著結論到乾隆朝去搜尋證據,這是歷史考據學的大忌,同文革中「帶著問題學毛著」的方法差不多,看來文革遺風在紅學界還有廓清之必要。
5、 關於「林四娘」
《紅樓夢》中最能代表時代背景的典型人物,就是那個「危畫(均有女旁)將軍」林四娘!林四娘的故事,與乾隆朝和曹雪芹可是一點關係也沒有,這是個發生在山東青州的真實故事,在明末清初曾廣為流傳。《紅樓夢》書中交代,賈政和他的清客們,得了一個「新題目」,就是林四娘的事跡,然後把寶玉、賈環、賈蘭找來作詩。賈蘭寫了一首七絕,賈環寫了一首五律,寶玉獨出心裁,寫下一首長篇古風《危畫(女旁)詞》,對林四娘讚頌備至。
所謂「新題目」,應該就是剛剛發生的可資歌詠的新故事。既然是新發生的事情,只能是近年發生的、剛剛傳到賈政耳朵裡的故事,總不能一百多年後傳到曹雪芹耳朵裡,還是「新題目」吧?事實上,清朝初年的蒲松齡和王士禎,就分別在《聊齋誌異》和《池北偶談》中,分別記述了林四娘的故事,也確實是按照「新題目」來歌頌的。僅僅根據這一點,我們也完全有理由推斷《紅樓夢》與《聊齋誌異》是同一時期的文學作品。
順治二年(1645),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當時清軍佔領了北京,但勢力尚未向南發展;南明政權自顧不暇,也沒有北進的願望,山東一帶,成了四不管的地方。進入北京的李自成軍隊,被吳三桂和清軍聯合擊敗後,大隊伍向西潰退,其中一支農民軍脫離了大部隊,退向山東。
山東青州,是明朝衡王的封地。這支農民軍佔領青州後,衡王落入了農民軍手中。農民軍此時正處於孤立無依的狀態,於是便欲擁戴衡王登基,繼續與清軍對抗。哪知這個衡王是個扶不上壁的爛泥,究竟是否順從農民軍,已不可考,反正無所作為就是了。後來,清軍進入山東,在交戰中,衡王不知是被農民軍殺死了,還是被清軍處決了,反正是不明不白地死了。衡王死後,據說衡府舊址經常發生妃嬪或宮娥冤魂出沒的事情。
衡王與林四娘的故事,在當時南明的首都南京流傳很廣,南明君臣曾經為衡王的遭遇歎息不止。《紅樓夢》、《聊齋誌異》、《池北偶談》等作品,都是根據這一傳說寫成的林四娘故事,由於傳聞的差異,所以記載也大同小異。《紅樓夢》中寫這個衡王,用的是「恆王」二字,這個「恆王」並非另有其人,只是衡王的同音訛轉罷了;林四娘三個字,在所有記述中都是一致的,沒有異議。
6、 關於「真真國女孩子」
《紅樓夢》中寶琴向姐妹們說,有一個「真真國女孩子」,金髮碧眼,能用漢語作詩,詩中有「島雲蒸大海,嵐氣接叢林」字樣。紅學界好多專家推斷這個「真真國」是隱指台灣,這個「真真國女孩子」是在台灣的荷蘭人。這是很有道理的。問題是這個「真真國」究竟代指的是什麼時期的台灣。
大家知道,明朝後期,台灣被荷蘭殖民者佔領;南明時期,鄭成功收復了台灣,作為抗清基地;清朝康熙中葉,施琅收復了台灣,從此正式將台灣納入清朝版圖。直到甲午戰爭清朝割讓台灣,1945年台灣再次回到祖國懷抱。
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時,盤踞台灣的荷蘭人投降後,便乘船離開了台灣,從此再沒有返回。從《紅樓夢》中描寫的「真真國女孩子」形象看,金髮碧眼,熟悉漢語,只能是曾經長期居住在台灣的荷蘭人。台灣有荷蘭人,也只能是鄭成功收復台灣前後一段時間的事情,其他時期台灣都不會有西方白人形象的女孩子。曹雪芹所處的乾隆中葉,台灣根本就不會有什麼「真真國女孩子」,只有南明時期,才會有對「漢南春歷歷,焉得不關心」的「真真過女孩子」。從這一點看,《紅樓夢》作品的南明背景也是不容置疑的!
7、 關於「選淑女」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是為了應徵「選淑女」才進京的。什麼是「選淑女」?就是封建社會為皇帝徵選民間女孩子,充斥後宮,或者為妃嬪,或者做宮娥,總之,是做那個皇帝發洩獸慾的工具。
不知朋友們注意沒有,《紅樓夢》中描寫的「選淑女」,一個最明顯的特點,就是不了了之。寶釵為「選淑女」而進京,進京後卻從來沒人再提起這件事情,照常談情說愛,談婚論嫁,這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事情!在封建社會,為皇帝備選的女人,絕對是禁臠,哪個父母敢遣嫁?哪個男人敢迎娶?
對《紅樓夢》中這種不了了之的「選淑女」現象,紅學界迄今沒有人能說得清。好多紅學專家根據曹雪芹是《紅樓夢》作者推斷,書中的寶釵是什麼「上三旗小妞妞」,因為清朝只有上三旗出身的女孩子,才有備位後宮的資格。但是,即使是「上三旗小妞妞」,難道「選淑女」就可以不了了之麼?就可以在備選期間談婚論嫁麼?絕對是不可以的!
出現這中「選淑女」不了了之現象,只有一種情況才有可能,就是這個「選淑女」的朝廷在「選淑女」過程中滅亡了,這個「選淑女」的皇帝在「選淑女」過程中嗚呼哀哉尚饗了!出現這種情況的,在明清兩朝六百年間只有一次,就是南明小朝廷為福王「選淑女」!
李自成軍隊攻陷洛陽後,老福王被農民軍點了天燈,據說燒了好幾天。小福王孤身一人逃出洛陽,妃嬪宮娥都陷身亂軍中。小福王在南京登基後,金陵禮部衙門便忙著為新皇帝徵選「淑女」,備位後宮。當時操持這件事情的是禮部尚書錢潛謙益和宮中田姓李姓兩個太監。「選淑女」令一經公佈,在民間引起了極大恐慌,凡是家中有待嫁女兒的家庭,不論貧富貴賤,都忙著把女兒嫁出去,在蘇州、杭州等地甚至出現一些貧苦無力嫁女的家庭,全家上吊自殺的慘劇!
據南明史料記載,徵選到的淑女前後共兩批:第一批只選到三名,弘光皇帝大怒,命令繼續徵選,第二批又選到六名,皇帝仍不滿意,繼續在民間搜羅。不知朋友們注意到沒有,《紅樓夢》大觀園中,第一次進來的姐妹是寶釵、黛玉、湘雲三人,第二次進來的是李紋、李綺、刑岫煙等六人,難道僅僅是數量上的偶合麼?
南明小朝廷的「選淑女」鬧劇還沒有收場,清朝大軍便兵臨南京城下了。弘光皇帝逃跑前夜,親自宣佈把選來的「淑女」放歸,讓父母前來認領。「選淑女」就這樣不了了之了。後來,沒等這些可憐的女孩子回家,清軍就進入了南京。這些「淑女」,都被投降的南明官僚奉獻給了清軍將帥,其下場之悲慘不言可知。
《紅樓夢》作者隱隱約約地用不了了之的「選淑女」情節,來隱寫南明這一特定歷史時期的作品背景,是有獨到眼光的。因為任何正常的封建王朝,「選淑女」也不會不了了之;只有此時此地發生的「選淑女」,才會出現這種奇特的不了了之現象。《紅樓夢》雖然表面隱去了「朝代年紀」,實際上交代的清清楚楚,只不過我們的紅學家們心中執定一個曹雪芹,看不出來作品的南明背景而已。
8、 關於「護官符」和「葫蘆廟」
《紅樓夢》中「葫蘆廟」的小「門子」,向剛剛當上知府的賈雨村,介紹了著名的「護官符」。符上寫道:
「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
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
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
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我們的紅學家,心中認定一個曹雪芹,便異口同聲說「護官符」是隱寫江南三大織造。其實,這是絕對說不通的。其一,江南三大織造是三個家族,不能稱為「四大家族」;其二,三大織造分別居住在南京、蘇州、杭州三地,也不能說是「金陵」的四大家族。
我勸朋友們再認真品讀一下「護官符」,最好是翻過來倒過去地讀。請朋友們注意一下這四句話的最後四個字是什麼?是「馬、史、王、鐵」四個大字!什麼是「馬史王鐵」?就是南明小朝廷的四個權臣:馬士英,史可法,王鐸,錢謙益!
馬士英擁立福王有功,當時權傾朝野;史可法是原來南京六部的兵部尚書,資格最老,位置最尊;王鐸號稱不倒翁,左右逢源,掌握著朝廷實權;錢謙益是東林黨領袖,名氣最大。這四個大臣,在南明政權中都身居大學士(宰相)高位,互相之間確實是沆瀣一氣、狼狽為奸、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係。他們勾結起來,賣官鬻爵,把南明政權搞得烏煙瘴氣!當時如果誰想當官,不走這四個人的門路是絕對不成的,所以《紅樓夢》中的「護官符」要寫這四個姓氏。其中「馬、史、王」三人,都是直接寫的本姓,只有那個「鐵」,寫的不是本姓,而是錢姓,但「珍珠如土金如鐵」的表述,也清楚地表示出該家族之「錢」大氣粗!
由「四大家族」聯想到「葫蘆廟」,廟者,廟堂也,朝廷也。《紅樓夢》中明確交代,葫蘆廟是因為地方狹小而得名,地方狹小的廟堂,就是南明小朝廷的代指。北方丟了,中原丟了,西北丟了,西南丟了,只剩東南一隅苟延殘喘,正是葫蘆那麼一點的廟堂!「好防佳節元宵後,便是煙消火滅時」,葫蘆廟失火,被燒成一片白地,也正是清朝大軍下江南,南明政權土崩瓦解、頃刻覆亡的代名詞!
《紅樓夢》書中,描寫這個葫蘆廟一樣的地方狹窄的小朝廷覆亡後,甄士隱出家了。「甄士隱」者,「真仕隱」也,這正是隱寫南明小朝廷覆亡後,具有強烈遺民思想的真正士大夫紛紛出家入道的現實!這個甄士隱出家前口中唱的《好了歌解》,正是悼念明朝「到頭來都是為他人做嫁衣裳」,從此「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9、 關於「以金代玉」
《紅樓夢》一書作者,在「金玉」二字上做足了文章,寶釵代表著金,黛玉象徵著玉,在「金玉姻緣」上,以「緊」代替「玉」,主人公寶玉雖然念念不忘心中的「玉」,但又不得不面對「金」的現實。作者如此不吝惜筆墨描寫「金玉」二字,難道有什麼良苦用心麼?
是的,如果你認為《紅樓夢》的歷史背景是清代乾隆朝,你當然看不出「金玉」背景;當你把《紅樓夢》的歷史背景轉向南明時期的金陵,《紅樓夢》作者的良苦用心,一下子便昭然若揭了。
崇禎政權在北京滅亡後,大明王朝的傳國玉璽落入了李自成義軍手中。南明政權建立時,是沒有傳國玉璽的。為了政權的合法性,必須重新刻一方代表皇權的玉璽。南明政權建立倉促,一時很難找到合適的玉料,於是,南明君臣便首先刻了一方「金璽」,暫時代替玉璽;後來找到玉料後,方重新刻成一方玉璽,將金璽取代下來。這段有趣的史實,在《南渡錄》、《甲乙事案》等史料中都有明確記載。
不知朋友們注意沒有,《紅樓夢》中寶玉「奇緣識金鎖」一節中,作者不厭其煩地描寫了玉和鎖的形狀,並且勾畫了玉和鎖的圖案。其真實用意,應該就是影射這段奇特的「金璽代玉璽」的史實。「莫失莫忘,仙壽恆昌」、「不離不棄,芳齡永繼」的刻詞,都明顯是在影射「受命於天,即受永昌」的傳國玉璽的刻詞!
10、 關於「三春去後諸芳盡」
《紅樓夢》中多次使用「三春」的提法,什麼「三春爭即初春景」,「三春去後諸芳盡」,很少有紅學家對此提出異議。其實,這裡面還是有好多奧妙的。
首先,「三春」的提法本身就有問題,賈府中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四姐妹,合稱賈府「四艷」,應該是「四春」,作者為什麼偏偏要說成「三春」?
其次,「初春」是元春,是皇妃,探春預示可能做王妃,說她「爭即初春景」還可以理解,可是迎春、惜春決沒有「爭即初春景」啊,作者為什麼把「三春」一網打盡啊?
要搞清這個問題,在曹雪芹身上恐怕還是找不到答案,作者的真實意圖恐怕還必須到南明歷史背景中去搜尋才行。
讀過《春秋》的學者都知道,孔夫子是用「春王正月」來表示王族的正統身份的,《紅樓夢》作者讓元春取名用「春」字,並且說她生在「正月初一」,「命大」,目的不外乎暗示她代表著正統王朝。
南明時期的江南,先後出現了福王政權、唐王政權、桂王政權,這三個政權都先後稱帝,可以影射為「三春」。除掉「三春」外,當時還有一個魯王監國政權。所謂「監國」,就是以太子的身份管理國家大事,並未當皇帝,所以名字雖然也有春字,但不入「三春」之列。
《紅樓夢》中的元春,影射的是福王政權。元春的判詞是「二十年來辯是非,榴花開處照宮闈,三春爭即初春景,虎兕相逢大夢歸」。南明時期的抗清英雄夏完淳有這樣一首詩:「二十年來事已非,不開畫閣鎖芳菲,那堪兩院無人到,獨對三春有飛燕」。看了夏詩,你自然就知道元春判詞的出處了。
《紅樓夢》書中迎春影射的是桂王政權,「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影射的是桂王政權的猖狂權臣孫可望;「子系」二字合起來便是孫字。孫可望原來是張獻忠的部將,後來擁立桂王,但極其驕橫跋扈,桂王在孫可望營中的身份地位,還不如一個受氣的小媳婦。
《紅樓夢》中的老三探春,影射的應是福建的唐王政權。當時福建的交通極其不便,進入福建的最便捷通道,就是在海上航行奔福州廈門,所以《紅樓夢》作者讓探春「清明涕泣江邊望,千里東風一夢遙」。唐王是個立志有一番作為的皇帝,在富國強兵上很想有一番作為。但受制於鄭芝龍,「才自清明志自高,生於末世運偏消」,根本不可能挽回南明政權覆亡的命運。加之他在帝王譜系中,血緣關係較遠,受封建正統觀念影響,威望有限,所以《紅樓夢》中讓她的身份是「庶出」,自己必須時時為改變庶出地位而痛苦掙扎。
《紅樓夢》中的老四惜春影射的是魯王監國政權。魯王在浙東的抗清事業失敗後,不得不南下投奔鄭成功,又受到鄭氏軍事集團的排擠,最後孤家寡人流落到金門島上,整天以吃齋念佛消磨時光,最後病死在金門島,至今墳墓仍然在這裡。《紅樓夢》中讓惜春「堪破」三春命運,最後「獨臥青燈古佛旁」,正是魯王命運的真實寫照。
關於「三春」「四艷」的命運解讀至此,《紅樓夢》中所說的「三春去後諸芳盡,各自須尋各自門」的含義,就不難理解了。南明三帝一監國政權先後滅亡之後,江南抗清勢力基本土崩瓦解,煙消雲散了。南明四個政權先後延續了二十年,《紅樓夢》所說的「二十年來辯是非」,辯的就是這段歷史是非!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