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紅樓緣
說到自己最初結識紅樓的時候,應該只有三四歲的年紀。那時的孩子比現在要幸福,玩伴很多。我們那個院子的女孩子也格外的多,大家湊在一起玩的非常開心。那時侯女孩子中間流行畫美女,我也不能例外嘍,畫那種瓜子臉,大眼睛(絕對的大),櫻桃嘴,而且還沒有鼻子的古裝美女,總覺得這就是美女的典範,當然現在想來很可笑了。
一天,一個比我就大一歲的女孩子給我示範畫美女,同往常不一樣,美女頭上的髮飾較為簡單。我抗議,怎麼頭飾這麼少啊?應該再多加幾朵花的,她告訴我簡單就是美,接著又告訴我,她畫的是尤三姐,我聽過劉三姐,可沒聽過尤三姐,於是不解的問她,尤三姐是不是劉三姐,她不屑啦,說尤三姐是紅樓夢裡的人物,很漂亮的,她還有個姐姐,叫二姐。當然從這以後我對紅樓有個初步的印象了,雖然很朦朧。
六七歲的時候爸爸出差給我買了一套小人書的《紅樓夢》,總共十六本,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的,主筆是戴敦邦,畫的很精細,我愛不釋手,這套書成了我的專有財產,印象最深的是那首護官符:賈不假,白玉為堂金做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奇怪,小小的孩子居然會對這張護官符感興趣?到現在也不清楚啊。我覺得那時侯的小人書比起現在那些粗製濫造的畫書來說不知要好多少。不論是人物的衣飾,房間器物的陳設,或是園內的景致,都是一筆一劃,一絲不苟的完成的,應該說是有相當的保留價值。
此後就是間斷的閱讀這套小畫書。
然後就是紅樓電視劇的問世,當第一次看到黛玉在舟裡抱書嗟歎的時候,我驚呼怎麼會有這麼美的女孩子,也許自己對於美感的建立,與這部電視劇也是分不開的吧(我的審美觀點建立的比較晚,不要笑啊),劇裡一個又一個女孩子的亮相讓我不斷的驚其為天人,以致很長時間來我在審美方面都是拿這部電視劇做為模範的。可能是先入為主的緣故,我總認為電視裡的林妹妹比寶姐姐好看,為此還和別人爭執了半天呢(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吧)。而且王立平作曲的那些歌,到現在我還認為可以稱之為仙樂呢。
十二歲的時候去一個伯伯家串門,伯伯很鄭重的向我推薦了這套書,告訴我它有多好,因為在早已經有過熏陶,我很欣然的接過了這套書。會到家裡迫不及待的翻開書看,不料翻了不到一本,就翻不下去了,紅樓它已經很白話了,只是那個時代的白話,當時的我還是感覺不好理解。於是扔了它足足一年不看。
一年後忘了是一個什麼樣的機緣吧,我突然又想看它了,這次很有趣,不過一年的時間而已,居然看懂了,而且很快就入迷了,正逢暑假,有的是時間,我天天抱本紅樓夢狂看,羨慕曹公的文筆,曾經偷偷模仿曹公的文風寫過幾篇不成文的文章。的確是餘香滿口的感覺,整個假期我都沉浸在紅樓夢的世界裡了。另外說句很可笑的話,我對書裡的食物也很有興趣呢,什麼茄鯗啊,什麼雞皮筍湯啊,什麼螃蟹餡的小餑餑啊,看紅樓還能促進人的食慾呢。
紅樓一扔又是很長時間。在大學期間有時會在假期看看。
現在工作了,不知為什麼又想起了紅樓,緊張的工作之餘,紅樓是消遣的一部好書,年齡漸增的緣故,再就是看了一點佛學的著作,對紅樓的認識會比先前更深刻了些,越來越發現紅樓的價值了。
拉拉雜雜,像記流水帳一樣說了這麼許多,只為的是那種想抒發出來的情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