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紅樓夢》的第三個愛情悲劇所想到的
《紅樓夢》第九十二回有這樣一段故事。
自從司棋出去,終日啼哭。忽然那一日他表兄來了,他母親見了,恨得什麼似的,說他害了司棋,一把拉住要打。那小子不敢言語。誰知司棋聽見了,急忙出來老著臉和他母親說道:「我是為他出來的,我也恨他沒良心。如果他來了,媽要打他,不如勒死了我。」他母親罵他:「不害臊的東西,你心裡要怎麼樣?」……他媽氣得了不得,便罵著哭著說:「你是我的女兒,我偏不給他,你敢怎麼著。」……那司棋便一頭撞在牆上,把腦袋撞破,鮮血直流,竟死了。他媽哭著救不過來,便要叫那小子償命。他表兄說道:「你們不用著急。我在外頭原發了財,因想著他才回來的,心也算是真了。你們若不信,只管瞧。」……「大凡女人都是水性楊花,我若說有錢,他便是貪圖銀錢了。如今他只為人,就是難得的。我把金珠給你們,我去買棺盛殮他。」……那裡知道他外甥叫人抬了兩口棺材來。司棋的母親看見詫異,說:「怎麼棺材要兩口?」他外甥笑道:「一口裝不下,得兩口才好。」司棋的母親見他外甥又不哭,只當是他心疼的傻了。豈知他忙著把司棋收拾了,也不啼哭,眼錯不見,把帶的小刀往脖子裡一抹,也就死了。
在《紅樓夢》中,另有二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大家都是很熟悉的。一個是賈寶玉和林黛玉;另一個是柳湘蓮與尤三姐。前者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電影、電視、各種文學體裁的作品等等都表現過了;後者據我所知,也有電影和戲劇。而這第三個愛情故事,只有看過《紅樓夢》原著的人(也是要看得很細)才會有記憶。我看了原著後,對這一段愛情悲劇的記憶非常之深刻(不知其他的讀者看後,有沒有我的這種感覺)。在《紅樓夢》中,對這段愛情悲劇的描寫著墨不多,有些情節,甚至於是通過其他人的嘴說出來的。這正是《紅樓夢》的基調,用平談的口氣,講一段如泣如訴的故事;用平常的語言,控訴和著血和淚的封建禮教。
這裡,有一件,我始終也沒搞明白。像這樣一個感人至深的愛情悲劇,怎麼就沒有人把他另外再著書或也拍本電影、電視什麼的?我想,如果讓有文字功底的作家或有激情的導演編成書或拍成電影、電視;則絕對不會遜於《羅密歐和朱麗葉》或《鐵坦尼克號》的。
可是,為什麼就是沒有人寫或做呢?
原來,問題的根源在於司棋和他表哥的愛情是市井小名式的。司棋是一個小小的丫鬟,按「榮國府」的主子們的話說,是一個「拉出去隨便配一個小子」式的人物。而中國現代的文人們,卻大都熱衷於描寫波瀾壯闊的場景或敘述大人物的故事(市場經濟時代)。
不信嗎?你現在就可以打開你家的電視,看看有多少個電視台在反映平民的生活,講述普通老百姓的故事的。反正,我家的電視,播放最多的是二種戲;一種是:警察;另一種是有辮子的人的故事。警察我暫且不說,光說那有辮子的清朝戲。我一看見播放對清朝皇帝歌功頌德(或者是英明果斷)的題材,氣就不打一處來。為何?悲呀!我直想哭!在哪個年代,我們都是「亡國奴」。
小學的時候,我對我國的歷史是非常地驕傲的。何也?想想看,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能征服半個歐亞大陸?十字軍不能,拿破倫也不能。能的只有我中國人和德國人。及至到了讀大學,才明白了一件事,原來征服歐亞的並不是我們原來的中國人(或者說是漢人);而是蒙古人。我們漢人也是被蒙古人征服的對象之一。後來蒙古人漢化,才會有中國的成吉思汗征服歐亞的說法。要說是中國人征服歐亞的話,其實俄國人更有資格說這一句話;因為,俄國人比我們更先做了亡國奴。
做一個比方,假如八年抗戰我們沒有勝利;假如我們現在還是生活在日本人的鐵蹄之下;而再過了百年或千年後,日本人也被我們漢化了。是不是我們也能說:當初,我們中國人征服了整個東亞,包括整個東南亞?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哪些為抗戰而犧牲了的烈士們的血可就全是白流了!
縱觀中國的古代史,是一部和著血和淚的史詩。我們一直都有「強漢盛唐」的說法;漢真的是強?唐真的是盛了嗎?其實未必!請看,漢時的北方,匈奴侵犯我們的次數還少嗎?如果真的是現在所說的「強漢」的話,則就不會有「昭君出塞」的故事了。用一個女人的身體,去換回一個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和平,這也只有中國的皇帝才會想得出來做得出來的。再來看「盛唐」,一個小小的安祿山,便使一代香魂飲恨黃泉,一段千古奇戀悲劇告終;而從此之後,所謂的「盛唐」就注定了走向滅亡。看看杜甫的詩,就能感悟出很多的東西。
其實,中國人(或漢人),一直都是受著來自北方的民族侵略的。秦始皇築長城;蘇武牧羊;張騫出塞等都和北方的民族戰爭有關。到了元朝和清朝,則更不用說,直接就被外族所統治了,漢人成了第三等的奴隸。
如果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值得驕傲的地方的話,唯有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至偉的文化。沒有這一點,蒙古人不會被我們同化,滿族人也不會被我們同化。中華民族就好比一棵根扎得很深的大樹,無論樹枝樹桿被砍成怎樣,只要有民族的文化作為營養,等到春風又起的時候,樹還是哪棵樹,葉還是哪張葉,花也還是哪朵花。
所以,在外族侵略我國的民族中,我最恨的就是滿清(成吉思汗僅僅是:只識彎弓射大雕);因為,他們也已然懂得了,要想留住他們的根的辦法。那就是,消滅漢文化!
下面我摘錄魯迅先生的《且介亭雜文》中的一段文字,供大家思考。
「現在不說別的,單看雍正乾隆兩朝的對於中國人著作的手段,就足夠令人驚心動魄。全毀,抽毀,剜去之類也且不說,最陰險的是刪改了古書的內容。乾隆朝的纂修《四庫全書》,是許多人頌為一代之盛業的,但他們卻不但搗亂了古書的格式,還修改了古人的文章;不但藏之內廷,還頒之文風頗盛之處,使天下士子閱讀,永不會覺得我們中國的作者裡面,也曾經有過很有些骨氣的人。」「嘉慶道光以來,珍重寧元本的風氣逐漸旺盛,也沒有悟出乾隆皇帝的『聖慮』,影寧元本或校寧元本的書籍很有些出版了,這就使那時的陰謀露了馬腳。最初啟示了我的是《琳琅秘室叢書》裡的兩部《茅亭客話》,一是校宋本,一是四庫全書,同是一種書,而兩本的文章卻常有不同,而且一定是關於『華夷』的處所。這一定是四庫本刪改了的;現在連影宋本的《茅亭客話》也已出版,更足據為鐵證;不過倘不和四庫本對讀,也無從知道那時的陰謀。」「清朝的考據家有人說過,『明人好刻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妄行校改。我以為這以後,則清人纂修《四庫全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變亂舊式,刪改原文;今人標點古書而古書亡,因為他們亂點一通,佛頭著糞:這是古書的水火兵蟲以外的三大厄。」(先生在文中用了宋本和清本作了對比,這裡由於篇幅的關係我不列舉了)
先生的文筆真是一針見血,道盡了滿清政府對我漢文化篡改的目的。他們不但在身體上對我漢人進行奴育;直至在精神文化上也同樣。
下面再作一個比方:假如我們還是受到日本人的蹂躪;假如日本人對我們的統治站穩了。百年或幾百年後,由於我們偉大的漢文化也同化了日本人,我們會不會也拍一些電影、電視對日本人稱頌呢?
我想,如果哪個文化人或導演忍不住寂寞,一定要寫或拍些有辮子的人的事和戲的話,則大可體現一點我們漢人的民族氣節或滿清政府腐敗的作品。比如「洪秀全」,比如「八國聯軍」等等。這樣多少能激起一點我們的愛國熱情;讓我們知道,一個民族必須強盛的理由。唐李世民說過:以銅為鏡,可以整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文章的最後,讓我再引用魯迅先生的一段文字來結束我的觀點。
「但俞正燮的歌頌清朝功德,卻不能不說是當然的事。他生於乾隆四十年,到他壯年以至晚年的時候,文字獄的血跡已經消失,滿洲人的凶焰已經緩和,愚民政策早已集了大成,剩下的就只有『功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