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園圖記
十八世紀我國偉大的文學家曹雪芹所寫的《 紅樓夢》 ,是古典文學中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作品。書中通過對貴族官僚大地主賈家故事的動人描寫,充分地揭露了封建社會統治階級的腐朽及其必然走向沒落與死亡的道路。作家曹雪芹還通過他所塑造的賈寶玉、林黛玉兩個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對封建社會的反抗,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階級矛盾。
自清乾降以來,這部傑出的作品不但為廣大人民所傳誦,同時在其他文學藝術方面也獲得了強烈反映,像詩歌、戲曲、美術以及灑籌、信箋等,都有關於《紅樓夢》 的題材。在繪畫方面如民間年畫、燈畫和一些人物畫家所繪的「紅樓,人物、版畫等,更是豐富多采。中國歷史博物館在保存的有關這方面的材料中,即有一件巨幅設色《大觀園圖》 橫被(見圖版)。
這幅《 大觀園圖》 ,縱1 . 37 米,橫3 . 62 米,歷史博物館於1955 年購自北京宣武門內大街簡文齋書畫店。全圖以蘅蕪院、凹晶館、蓼風軒、牡丹亭四處建築,經過畫師的藝術處理和巧妙的佈局,分佈在一個平面上,用迴廊亭榭,自然地連接在一起,一曲池水自衡蕪院流向牡丹亭,凸碧山莊在後部山坡,由凹晶館後的石徑可登。在上述的幾處主要建築後面,出現層層亭台,一望無盡,在建築中間用叢竹高松作點綴,顯示這處豪華的園林極為宏偉幽深。圖中的建築式樣,大體都是北京式的歇山頂灰瓦木結構建築,但軒檻廊柱,則實蘇式建築風格。
畫家在這幅作品中,不僅為我們描繪了大觀園的建築景色,同時還以民間畫師特有的技巧,創造了曹雪芹筆下栩栩如生的人物故事形象。這裡畫家選擇了清代貴族家庭的豪華生活,但也懷著對寶玉、黛玉的同情和憐愛,因而對他們作了重點的描寫。在蘅蕪院正廳,是詩酒文會場面,黛玉撫案握筆,從容賦詩;寶玉則坐案頭凝望注視著黛玉,隨著黛玉詩情的傾瀉,可以見到寶玉喜悅的內心活動。其他多人也都以不同的表情注視著他們。這可能是「林瀟湘魁奪菊花詩」的故事形象。
凹晶館三面臨水,池中白蓮盛開,台上有數女倚欄垂釣,寶玉左手執扇遠文階下,似欲前來觀釣。自凹晶館後,穿過朱欄小橋即達一竹院,只有寶玉黛玉兩人佇立門前,黛玉似有所言,寶玉沉思靜聽。凸碧山莊華燈初上,亭外一女坐石上吹笛,寶玉陪賈母於亭中為笛聲所動,這應是「凹碧堂品笛感淒情,的故事。畫的最後部分是「牡丹亭家宴」的場面:賈母居上座,眾女向其進食獻酒,而一男數女離開酒筵在亭外階下散步,一女與寶玉並肩偕行,其人應是黛玉。
綜觀全圖,共繪人物一百七十三人,寶玉凡六見。這種在一幅畫面上,以某一人為主,描寫不同情節故事的創作手法,在我國繪畫史上具有悠久的傳統。早在北魏敦煌壁畫裡的佛本生故事和其他人物故事畫,可以說是這種連環畫的較早形式。這幅《大觀園圖》 採用這種傳統技法,它在藝術上和內容上都給人以真實、親切的感受。《 紅樓夢》 一書的刻本,多附有插圖。但較早的刊本始乾隆五十六年程偉元木活字本,嘉慶二十年蟾波閣刊荊石山民《紅樓夢散套》 (戲曲);王希廉評《 紅樓夢》 ;姚梅伯加評《 紅樓夢》 等,其插圖多以人物為主。後期刊本始有大觀園描圖出現,所見清光緒中廣百宋齋增評補圖《 石頭記》鉛印本中,附有《 大觀園總圖》 ;同文書局石印本也附有《 大觀園圖》 。兩圖似根據原書情節而虛構,畫法近於點石齋畫報風格。這裡介紹的《 大觀園圖》 ,是出自民間畫工之手,近於版畫風格。根據前簡文齋馬留五同志談,這幅畫是北京解放初期得自德勝門小市,原為「打鼓」小販從收集到的附近某王府(或即攝政土府,俗稱北府)的廢紙中選出。這一線索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種可能性:即當時府邸招請民間畫工,根據府邸園林,結合《紅樓夢》 故事內容,創作了這幅繪畫。
關於民間畫工應召為宮廷、王府作畫的有關記載很多。楊柳青許多著名畫師,經常奉旨進入內廷和王府,為「貴人」寫真畫影。道光年間著名的楊柳青畫師如張祝三等,已長年留在京都「聽旨候差」。這些畫師除在官內應差外,還經常為廊房頭條、打磨廠、隆福寺街等處的彩畫作坊,畫些綵燈、壁畫等精工細活。這幅《大觀園圖》 很可能出自北方民間畫師之手,從它的畫法和內容方面看,應是嘉慶、道光時期的作品。這時《 紅樓夢》 已廣泛在民間流行。我們從乾隆間西清《 樺葉述聞》 (未刊本,據鄧之誠《骨董瑣記》 卷八引)所說:「《 紅樓夢》 始出,家置一編」,嘉慶間得碩亭《 草珠一串》 竹枝詞所謂「閒談不說《 紅樓夢》 ,讀盡詩書是枉然」 ,都可以看出《 紅樓夢》在民間流行的廣泛。因此這幅畫不失為一種研究《 紅樓夢》 民間藝術的重要資料。當我們紀念曹雪芹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作家逝世二百週年的時候,特將《 大觀園圖》 介紹給讀者,並提出個人一些極不成熟的看法,希同志們指正。